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14邵臻丽
一、研究背景
语篇是教材的核心板块。语篇教学,融合了篇章结构的分析、阅读策略的指导、思维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的引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在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大部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依然是常态,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冷冻期”,无法积极主动思考。因此,我们必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上,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适时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语篇结构和文本信息能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思维导图有焦点集中、主干发散、层次分明、节点相连、使用图形颜色和代码的基本特征,能够将文本以直观的图文结合方式展现给学生,指引学生围绕中心词对语篇进行深度加工。
二、教学案例
本文将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 Story time板块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语篇教学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篇学习能力。本单元主话题是谈论圣诞节相关活动,第一课时通过Mike一家庆祝节日的情境,整体感知文本,重点学习有条理地运用序列词讲述做某事的经过。
1. 聚焦语篇核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绘图背景。读前环节,教师通过歌曲和头脑风暴,引入语篇主题,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追问Do you enjoy this song? Whats this song about? 引出主题Christmas,并板书。
【分析】新课程倡导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运用多种活动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提升。课前歌曲的播放,能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转移到课堂主题,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圣诞节日的熏陶。同时,思维导图有着一个醒目的中心主题,它可以由文字或者图片构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本课语篇的中心主题明确,即单元主题Christmas。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it. (头脑风暴,课件中聚类呈现,渗透新知,见图1)
【分析】从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得知,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上,在进行足够多的可理解性输入后才能自然形成。这就意味着,学生目前的语言水平和相关知识,将影响到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读前导入环节,笔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经过这个问题的准备和铺垫,学生对Christmas这一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都有了一定的储备,这为接下来分析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明确语篇主干,构思文本层级,构建导图分支。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时间线索。在明确主干后,通过回答问题构建导图的分支。
T: Can you put these pictures into right order? Why? (学生为图片排序)Match each picture with proper description.(匹配图文,加入序列词)
【分析】学生的好奇心,往往能够被教材插图吸引。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趣味语篇解读,将传统的以文本信息查找为目的的阅读任务变成以建构语篇内容为导向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本环节笔者适时利用插图设计排一排序、连一连线的活动,学生在游戏时,可以提取时间节点配以图片,更直观的整体感知文本结构,明确行文主干,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T: What do they do before Christmas? (学生读文识词,同桌练习句型,教师板书。)
T: What do they do on Christmas Eve? (学生听录音,找出平安夜的活动,学习wait for,并畅想圣诞愿望。教师板书。)
T: What do they do on Christmas Day?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填图,并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完成导图2。)
【分析】在可理解输入假设中,足够的可理解输入,是语言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可理解性输入有四个特点:可理解、非语法程序安排、有趣有关联、有足够输入量,只有符合这四个条件,输入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处的教学活动以同一个问题,不同时间点切入,采用教师带读、自主听读、小组默读的活动为载体,将文本逐步解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独立,完成板书导图。随着节日的临近,学生在补充导图时,也深入其中,和Mike一家一起感受热闹欢乐的节日氛围。
语篇教学不只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采取适当的阅读策略,逐步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能。师生共同完成的这幅导图以清晰简明的图文,理清了Mike一家在圣诞节期间的活动,是对语篇内容的高度凝练,更使序列词一目了然。成图的过程,有益有趣,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更倾向于可理解输入,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内化。
3. 串连知识节点,扩展思维深度,扩充导图网络。
读后环节,通过跟读纠音,以同桌互助的方式,结合思维导图复述文本,并结合生活实际,延伸拓展話题内容。
T: Lets read and imitate. (学生模仿录音,小组合作练读)
T: Can you try to retell the story? (学生互助,结合导图关键信息,复述课文)
【分析】在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中,语言的习得同样离不开输出,因为学习者经过内化后输出的语言并不一定都准确,只有当输出后意识到表达出现了问题,学习者才能调整语言,才能提高输出的准确性。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练读文本后,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利用思维导图,完整地复述Mike一家在圣诞节的活动,鼓励学生在进行了一定的可理解输入后,尝试“跳一跳摘桃子”。
T: Whats the best part of your Christmas? What do you do at Christmas? (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构思自己的导图,谈论自己的圣诞节,并布置课后练习。)
【分析】McDonough & Shaw 认为:“应该把阅读活动看作读者和作者(语言材料)之间一种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鼓励读者和语言材料展开密切交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结合其生活常识、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智力判断等,对材料中作者给出的观点和信息进行各类不同程度的分析、质疑和评判。”在最后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讨论,表达时融合已掌握知识和本课新授知识,结合顺序类连词,有序表达。这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每个人都对“圣诞节”有话可说。在回答“best part of Christmas”一问时,学生更从“share and love”中理解了圣诞精神,提升情感体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丰富有条理,不断助力提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将新旧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思维导图在语篇教学中的使用,正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它以突出的中心主题、严谨的结构、分明的层级、清晰的条理,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有力的支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为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提供了值得尝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作者简介】邵臻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