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2020-08-14廖国权
摘 要:现阶段,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具体的科目中,就必须实现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这就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具体问题。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也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具体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并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基本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3-0067-02
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国家地区都开始将教育目标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与研究成了教育理论研究以及教育实践研究方面的热点话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与讨论,从最初聚焦于“核心素养”到现在延伸至具体的科目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这期间经历了较长的过程。这表明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已经从宏观层面进入到微观层面,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是,落实到实践当中,教学工作应何去何从,又成了新的问题,因此,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活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科目,具体研究核心素养与教学活动结合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目前,在新课程标准当中并未专门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做出准确的表述,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总结为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维度,但是这种表述涵盖的范围过于宽泛,对小学语文而言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并非完全适用。小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基础比较薄弱,因此,顾之川教授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就比较契合小学生的特点[1]。顾教授将语文核心素养也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其中包括文學审美、语言文字以及人文素养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其二是要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阅读的能力;其三是要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四是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意识以及想象力。根据顾教授的表述并结合新课程标准当中的内容,本文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总结为听说读写能力、感受和鉴赏美、发展思维以及了解和传承文化这四个方面。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将课堂交还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各方面尚处于发展阶段,思维相对比较简单,同时也缺乏自律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适当引导学生之间的平衡关系。
2.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实际教学活动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其二是教学设计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表现得过于死板。小学教材当中的内容类型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当中,小学生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而难以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应对,否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3.多样性原则
语文教学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活动也需要多元化,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侧重的点不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具有一定的优点,需要教师合理安排,以确保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定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组合,优化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2]。必要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法与微课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
4.适用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当中,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教材内容、课堂形式,适用于教师以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需要因课堂而异、因教材内容而异、因教师而异、因学生而异。适用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教学对象,是否适用于教学内容,又要考虑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1.加强品读表达,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对于小学生而言,听说读写能力是其必备的核心素养,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3]。第一,采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目前,部编版教材更加偏重于运用色彩、图画的作用,这比较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基础,运用故事教学法。运用故事教学法的前提是营造愉悦的氛围,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故事教学法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锻炼其表达能力。比如,在组织学生开展以讲故事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时,笔者将埃·奥·卜劳恩先生的漫画《父与子》作为素材,先让学生对每幅图进行研读,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图画连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讲其中的故事,故事必须有开头、经过以及结尾。这种形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教师可以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应当先从读通顺开始,然后不断规范学生的发音、停顿,最终使学生可以流畅、清晰且富有感情地读完全文,强化语言感染力。
2.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笔者采用了启发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运用启发教学法可以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掌握分析思考的基本方法与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在充分掌握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文时,很多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在文中关于雨来调皮的描写较多,而关于雨来被鬼子抓住的情节描写较少。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让学生分析这两个情节之间是否存在某些联系,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很快发现都与雨来的游泳本领有关,然后经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了解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作铺垫。
3.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与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美的概念比较模糊,无法领略语言文字的美感与魅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具备感受美与鉴赏美的能力[4]。关于培养学生感受美与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多样性原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从多角度鉴赏文学作品,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掌握审美的基本方法,并提升审美能力。比如,在学习《月光曲》一文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钢琴曲的美,然后再研读课文,通过文字描写进一步领略贝多芬钢琴曲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文中的侧面描写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美,比如“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种具体的画面描写可以让学生的感受更为直观,更能体会乐曲的美。
4.组织开展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文化
了解与传承文化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组织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先人的智慧与精神[5]。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培养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清明节渊源以及习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给学生讲述关于介子推与重耳的故事,并由此进行延伸,向学生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为烈士扫墓,这是因为在清明给烈士扫墓,是对烈士最基本的尊重和敬仰。这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有了深入了解,培养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也能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一举数得。只有小学生不断主动地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才能促使其提高自己传承文化的能力,才能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 语
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应当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所区别,要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 嫣.探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7(7):47.
[2]林碧珠.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之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 2018(1):116-117.
[3]张春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4):109.
[4]徐玉兰.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初探[J].新课程,2019(7).
[5]黄 伟.核心素养视域下民国与当代小学语文教材若干课文比较与审思[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2):37-50.
作者简介:廖国权(1977— ),男,广西贵港人,中小学一級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