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加压外敷在完全性膀胱外翻整形修复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2020-08-14刘凤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加压外敷在完全性膀胱外翻整形修复术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膀胱外翻整形修复手术的22例完全性膀胱外翻患者,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运用中药加压外敷。观察2组患者切口愈合效果、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结果2组患者切口最终均完全愈合,愈合率100%;切口甲级、乙级愈合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级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加压外敷可有效促进完全性膀胱外翻整形修复术后患者切口愈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

关键词:完全性膀胱外翻;整形修复术;康复;中药加压外敷

中图分类号:R69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4-0042-03

完全性膀胱外翻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目前临床采用外科整形修复治疗,但整形修复术后并发症较多,给术后康复提出诸多难题。中药外敷疗法是将多味中药进行特殊炮制处理后作用于患处皮肤的一种物理疗法,不仅具有物理治疗效果,而且还能够运用中药药效对机体产生积极作用,达到治疗目的[1]。已有大量研究证实[2],中药外敷能够减轻局部疼痛、促進创面愈合、预防局部感染等作用。本院在对完全性膀胱外翻整形修复术后患者实施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加压外敷,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外翻膀胱整形修复术的22例完全性膀胱外翻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完全性膀胱外翻;②年龄>2岁;③家属签订手术同意书,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先天畸形;②合并先天性脏器功能障碍;③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将先进行手术的1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后接受手术的1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8例,女3例;年龄2岁5个月~9岁10个月,平均(4.9±0.7)岁;农村4例,城镇7例;整形修复面积3.2 cm×5.7 cm~7.9 cm×13.4 cm。观察组男7例,女4例;年龄2岁2个月~9岁7个月,平均(4.9±0.8)岁;农村5例,城镇6例;整形修复面积2.9 cm×5.9 cm~8.1 cm×13.1 cm。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理论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MainzⅡ手术方法整形修复,在下腹部正中取一切口,沿外翻膀胱边缘做环形切口,游离外翻膀胱,注意保护双侧输尿管及相邻盆腔附件,将乙状结肠折叠成“N字型”,切开肠管,缝合形成新膀胱后壁,在囊近侧端,将两侧输尿管做抗反流氏吻合,关闭肠管外侧缘,修复膀胱,最后逐层缝合腹壁切口,放置引流管,完成手术。

1.2.2术后康复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康复,①妥善固定各个引流管道,引流出口始终处于低位,防治引流液逆流导致感染,保证引流通畅,避免管道受压、扭曲、打折、移位或意外脱出;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等,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定期进行膀胱冲洗。②定期翻身,按摩受压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皮肤被排泄物污染后应及时清洗,并用温水清洗皮肤,用吸水毛巾吸干,时刻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压疮发生。③加强切口换药,保持创面干燥、无菌,促进切口愈合,对于出现红、肿、化脓等炎性反应,因配合抗感染治疗,必要者进行引流治疗。④重视营养支持,遵医嘱给予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静脉输注,补充机体营养,同时根据患者饮食爱好,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纤维素,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开始时可先给予肉汤等流质饮食,随着胃肠功能恢复,逐渐给为半流质饮食、普通饮食。⑤术后7 d夹闭膀胱造瘘管,观察造瘘口有无渗出,若无渗出可拔除造瘘管,随后每30 min夹闭尿管30 min,然后打开,观察尿道口有无渗尿,患者腹部有无疼痛,若无不适,可逐渐延长夹闭时间,训练膀胱储尿、收缩功能[3]。

1.2.3中药加压外敷观察组在常规术后康复基础上,联合中药加压外敷。取红花30 g,姜黄30 g,桃仁40 g,马钱子40 g,川椒50 g,蒲公英50 g加水400 mL熬煮浓缩至100 mL,将全蝎10 g,蟾酥3 g,冰片3 g研磨成粉,用熬煮药液加少许凡士林调和成糊状,将调制好的糊状药膏均匀涂抹在无菌纱布上,然后用烤灯预热至45℃~55℃,外敷于患处,外层用双层纱布稍加压包扎,每天换药1次,连续外敷3周。

1.3观察指标统计2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采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Pain Scale-Revised,FPS-R)评价2组患者术后康复期疼痛程度。观察2组切口愈合分级,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瘢痕不明显;乙级愈合:切口出现红肿、硬结等轻度炎性反应,但无脓性分泌物;丙级愈合: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有脓性分泌物,需要切口引流处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2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切口愈合分级比较2组患者切口最终均完全愈合,愈合率100%;2组切口甲级、乙级愈合率组间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级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康复指标及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后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组间对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膀胱外翻的整形修复是临床具有一定挑战的整形修复治疗。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与胚胎发育期间受到相关因素影响导致发育异常有关。目前临床膀胱外翻整形修复手术时机尚不统一,有出生后72h内即实施整形修复的,也有待儿童期才实施整形修复的,但一般是尽早修复为基本准则[4],年龄越小,整形修复效果越好,甚至很多患者需要分期多次整形修复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虽然随着整形修复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修复效果明显提升,但由于患者年龄较小、术后疼痛、康复训练配合欠佳等众多原因,术后康复期常有切口愈合迁延、瘢痕明显、出血、切口裂开、渗出、感染等众多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治疗费用,而且影响治疗效果。

常規术后康复虽然具有良好疗效,但尚有提升空间。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在预防术后感染、促进切口愈合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本研究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实施中药加压外敷,不仅借助中药药理作用促进康复,而且还利用中药热敷达到物理康复效果。

局部外敷使药物经皮肤吸收,不仅不会增加患者肝、肾脏负担,而且还能使局部产生高药物浓度,利用药物抗菌、活血化瘀等功效,达到预防感染、促进切口愈合的目的。曾维再[5]运用中药外敷有效提高骨折愈合率;王惠明[6]运用中药外敷有效提高手术切口愈合率;充分说明中药外敷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方剂中红花、姜黄、桃仁具有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马钱子、蒲公英、具有消肿散结、抗感染的功效,川椒具有止痛、止泻、外治湿疹的功效;全蝎、蟾酥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肌肤生长功效;诸药合用,可达解毒化瘀、活血止痛、抗感染,且无毒副作用及成瘾性,安全性较高;结果显示,运用中药加压外敷联合常规康复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分级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情况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与其他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优,邹成松.理疗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膝痹病121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7):98-99.

[2]范联鲲.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OVCF患者BFMCs术后残留腰背痛的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3]付凯,徐宏文,贾炜,等.膀胱外翻的诊治体会[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8,39(7):510-514.

[4]钟海军,汤梁峰,刘颖,等.膀胱外翻[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5,(4):286-288.

[5]曾维再.中药内服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8):105-106.

[6]王惠明.艾灸联合大黄血竭散外敷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9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6):62-63.

(收稿日期:2019-12-12)

作者简介:刘凤乐(1988-),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猜你喜欢

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联合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产妇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手部康复用智能康复手套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康复的效果
受伤火鸡迈出康复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