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0-08-14丁亚平
丁亚平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作为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在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高中语文学习阶段不同于小学、初中语文的初级阶段,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在让学生掌握初中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还需要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4-0073-02
引 言
高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为了有效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实现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探索与对经典作品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加深阅读的深度,促进思维发展
从内容上来看,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具有内容多、范围大及时间跨度长等特征。因此,在学习时,学生往往难以对文本类型进行归纳与区分[1]。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有效开展示范性阅读工作,从而引导学生提升自身文本阅读能力,扩展学生阅读内容的广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段分析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致橡树》一文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的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并通过阅读有效归纳相关问题。在通读后,教师应针对文章的类型展开相应的文章解析,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示范,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導学生以诗歌中“木棉”与“橡树”的双重角色身份进行探索,以便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另外,示范性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象征表现手法、否定性比喻及假设,通过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也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提高学生对诗歌类文章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使学生形成探索精神。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例如,当阅读到“黯然神伤”这个词语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何会黯然神伤?”教师留下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探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要把自己代入文章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对文章人物的遭遇感同身受。学生只有提升阅读内容的广度,才能够深化阅读层次。
二、做好地域文化的引入,夯实文化基础
相关研究显示,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地域性的影响,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大量地域性文本。对此,教师应针对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示范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乡文化,使学生对家乡产生荣誉感与自豪感,从而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对国家的热爱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例如,在教学《想北平》一文时,由于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大量关于北平景色与情感的描写,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开展对北平文化的介绍。同时,教师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背景,对文章的创作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文中蕴藏的情感。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地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从而显著提升其阅读能力。通过对涉及地域文化的文章内容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家乡文化,强化自身的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为提升文化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奠定良好基础。
三、做好学生的上网引导,提升信息能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在高中生群体中,多数学生对网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实现对网络的正确应用,同时将网络真正转化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发展语文综合素养[2]。
例如,在教学《赤壁赋》一文时,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对作者描写的赤壁景象形成直观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阅读课文的同时,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赤壁的影视片段,从而将赤壁的风光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赤壁形成直观印象,进而有效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描写。同时,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赤壁与三国时期的历史进行融合,以丰富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为后续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优化是我国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入运用的教学思维与模式,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主旨,并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四、根据主旨句和关键词提问
一篇文章不仅包括全文的总主旨句,还包括各段的分主旨句,准确识别各主旨句,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3]。教师要根据主旨句进行提问,因为该方法适用于议论、叙事等类型的文章。
例如,在讲授《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这篇文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各段的主旨句,以主旨句为框架,理解并分析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章的前两段简洁地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三段是一个过渡段;从第四段开始,作者分别从规模化、序列化、产业化、信息化、医学化、产业化、人文化七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意义。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每一段都有各自的主旨句,教师可以根据每段内容进行提问。
根据关键词进行提问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文言文与古诗词一类的文章。由于古代与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不能按照现代语言的规则去理解原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教学活动时,需要深刻理解这类文章的特殊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劝学》这篇文章时,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之中的“假”字,另一个是“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字。这两个字不能按照现代语言的内涵来理解,其中,“假”属于古今异义,古代理解为“凭借”,现代理解为形容词“虚假的”;而“生”为通假字,通“性”,表示资质。教师需要注意到这些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进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