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家三维模式劳动精神培育研究

2020-08-14李莉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

李莉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主流文化的回归,各行各业越来越强调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素养。职业院校主要负责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因此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工作重点。当代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文化等原因,或多或少缺乏一些劳动品質,职业院校可以以学校为基点,联合行业企业,联系学生家庭,打造三维模式的劳动教育体系,从而全面推动学生劳动精神培育。

关键词:劳动精神;劳动价值;三维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并强调要开展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四德”教育,深化“中国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知型劳动者为主,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劳动教育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国内外劳动教育现状对比

(一)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劳动培养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76)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劳动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已成为个人劳动体现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效率,促进劳动创新,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目前职业教育在西方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大,6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在瑞士,学校在初中就对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和咨询,人们对劳动者没有职业歧视,学生的职业选择很少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压力的干扰;在美国,已经建立并发展了比较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领域,围绕生产劳动、个体生涯发展、社会需求与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二)中国的劳动教育仍有所欠缺

在国内,社会层面,技能型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不高,劳动者在工作后继续再学习的比例非常小;在劳动价值衡量方面,年轻人比较注重金钱价值,工作心态有些浮躁,跳槽频繁;家庭层面,家长本身的劳动价值观普遍存在偏差,受家庭影响,孩子对劳动的认识不足。受少子化以及小家庭化的影响,家长越来越多的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帮助,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普遍缺乏劳动经历,进而影响到孩子劳动审美和劳动乐趣的培养;在学校层面,职业教育仍被认为是较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学生生源受限。虽然职业教育力求对接企业要求,但仍欠缺对学生劳动理念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劳动教育起步较早,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社会形成了较客观的劳动价值评价,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劳动体验和职业理解。因此,这些国家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储备。在国内,领导层越来越重视劳动者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完善的劳动价值观,学校尚未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学生仍缺乏劳动精神培养,导致学生往往缺乏长期职业规划,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收入,长此以往可能影响行业的运行和技能的传承。

二、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对劳动价值评价的偏颇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稍有落后,导致很多外来文化和糟粕文化大行其道,“唯物质论”和“唯权力论”盛行。由于这段时间中国劳动力富足,供需市场不平衡,导致劳动者的经济收入不高,又由于传统价值观影响,管理者的社会地位往往高于劳动者,因此,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价有所偏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各方面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人民的文化自信。这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动者的期望最高,提倡劳动者应具有工匠精神和奋斗品质。同时,包括税收、户籍、企业创新等各项政策也开始向普通劳动者特别是技术劳动者倾斜。而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劳动力市场缺口一步步加大,各层次劳动者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一些注重技术创新的公司,如华为,好的技术人员收入可以远高于普通管理人员。可以说,社会和经济环境对青年劳动者来说正在变好,但由于思想的转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当前社会对劳动者及劳动价值的评价处于正在改变但仍未改变到位的阶段。

(二)家庭价值观对年轻人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其他国家更加紧密,整个家庭的价值观对年轻人有很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家庭架构从大家庭往小家庭转变,因此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年轻人受父母的影响最大。高考改革以后,很多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让父辈坚定了“以读书找出路”的信念。所以在大多数家庭中,家长给孩子最主要的任务,甚至全部的任务就是“读书”,孩子较少参与家庭劳动和各项合作活动,埋头于书本中,导致出现大批高分低能的读书人。这些年轻人通常会出现这些问题:第一,从小缺少职业方向规划和职业兴趣培养,对自己的事业没有长远计划;第二,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开展独立生活,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不考虑长期发展,而以经济收入作为劳动价值衡量的唯一依据。

家庭价值观对当代年轻人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影响颇为深远,而家庭价值观通常受父辈个人价值观影响较大,所以要修正家庭的劳动价值观,应从家长入手。

(三)学校对劳动精神培育的缺失

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刷题为提高知识水平的主要手段,以书面考试为主要的选拔方式,这些都限制了学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动手实践比较多,因为职业教育要与企业对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对工作直接上手,因此,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当前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但是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一直跟在企业身后跑,缺乏一些有预见性的学科设计和知识传播,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一定的劳动技能,但是在技术能力拓展和专业知识深造方面信息比较匮乏。简而言之,我们在劳动教育的深度上有所欠缺。

三、对策的探究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未来劳动者的重任,作为连接企业、家庭的中心点,职业院校如果能联系和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多维平台开展培养教育工作,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更可以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起到很大推进作用。

(一)引入企业文化,传递企业要求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工人,要紧跟企业的需求,所以与各行业联系紧密。学校可以引入企业的用人需求,邀请企业以讲座、讲课、定向培养的方式宣传各自的企业文化,将企业对劳动精神的要求以不同形式传达给学生。同时,目前各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完成当下的任务,更期望他们能为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提供脑力和体力支持。所以,通过学校,企业可以在专业深度和行业预期发展上,为未来的劳动者指引方向,使学生在劳动素养上有所触动和提升。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了解行业需求,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劳动技术和劳动能力上的准备。

(二)加强课程思政,弘扬劳动精神

目前课程思政的开展如火如荼,学校在各专业课程中可以融入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讲解和渲染,以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在重要专业知识点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讲解知识和操作,还可以结合典型案例阐述多角度技术理解、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各种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可以邀请行业的能工巧匠进校讲课,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精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邀请工作出色的往届学生与学弟学妹进行交流,用身边人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一名普通劳动者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做事。

(三)加强家校互动,共推习惯养成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大多离开家庭开展集体生活,但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仍然比较显著,而高等院校与学生家庭的互动远远不如基础教育阶段紧密,通常家长只能通过孩子的描述了解学校。由于经济发展和各新兴行业的兴起,家长对孩子所学专业以及后续工作要求并不了解,無法为孩子提供相应支持。如果学校能加强与学生家庭的互动,比如通过一些网络工具向家长传递就业形式、行业发展、企业要求等方面的信息,配合宣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对孩子日常劳动精神、劳动素养的培养,就可以联合家庭,共推劳动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劳动素质。

职业院校是技术劳动者的摇篮,承担着将学生从孩子转变为工人的重大责任。作为连接企业、家庭和社会的枢纽,职业院校可以以学校为基点,利用网络和各种活动,将企业、家庭、学校三者融入一个平台中,让学生直面人才需求,让家庭了解社会要求,让企业与学校形成良好互动,从而三方共同推进,为学生打造一个三维立体的劳动精神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志平.美国的劳动力教育培训管窥及其借鉴[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