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生纪录电影的叙事空间与创作价值研究
2020-08-14王玥莹
王玥莹
摘要:《零零后》是我国首部连续十多年跟踪拍摄零零后儿童成长的纪录片。2017年,纪录剧集《零零后》在CCTV9播出,2019年9月3日,伴生纪录电影《零零后》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该影片摄影组自2006年起,跟踪拍摄十多个零零后出生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十多年的成长经历。文章以《零零后》纪录电影为例,探析我国伴生纪录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叙事策略。
关键词:伴生纪录电影 叙事空间 创作价值 《零零后》
零零后出生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较优越,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视野较开阔,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较强。导演张同道将镜头对准零零后这一代,将其作为纪实影像的表现对象,遵循直接电影理念,以客观理性的视角跟踪记录十余年,以全新的叙事方式表现伴生纪录电影的价值空间,注重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领域中的人格塑造。
伴生纪录电影的发展现状
伴生纪录电影。伴生纪录电影,是指以系列电视剧或纪录片内容为基础,通过精编、选编、集锦或衍生等二度创作方式,制作纪录电影并进入电影院线播出。纪录电影因具有真实性、严肃性等特点,成为当代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重要表现。
伴生纪录电影的模式。按照创作模式分类,伴生纪录电影可分为精编模式、选编模式、集锦模式和衍生模式四种类型。其中,选编模式是指选择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的重点人物,重新建构故事。电影《零零后》便采用此种模式,通过选取系列纪录片中个性鲜明的两个孩子——池亦洋和柔柔作为影片主人公,重新剪辑素材,创作伴生纪录电影《零零后》。
伴生纪录电影的发展现状。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推动和影视产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纪录片快速发展,伴生纪录电影逐渐成为院线电影的品类之一。自2009年以来,先后有多部伴生纪录电影走进院线,如《小人国》(2009)、《舌尖上的新年》(2016)、《生门》(2016)、《厉害了,我的国》(2018)、《零零后》(2019)等。我国纪录片历经栏目化、频道化、网生化的发展阶段,逐渐进入院线化的发展阶段,为伴生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伴生纪录电影的叙事空间
伴生纪录电影《零零后》运用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与剧版《零零后》截然不同的故事,通过内外结合的叙事视角对“小公主”柔柔和“英雄”池亦洋展开双线叙事,从小切口呈现零零后孩子与其家庭在12年的时光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困境,展现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叙事视角:内外结合视角。叙事视角决定故事的切入点与表达策略,通过建构叙事视角,能够使影片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伴生纪录电影《零零后》采用内外结合视角进行叙事。首先,从叙事对象——孩子的内视角出发进行真实性表达,使观众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主人公池亦洋的成长烦恼有与同学打架后的不甘心,也有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的迷茫。其次,从叙事者(拍摄者)的外视角出发进行客观性呈现,增强故事的真實性和逻辑性。例如,《零零后》电影拍摄者对儿童成长过程进行信息补充、故事转场和情节衔接,增强叙事的流畅表达。
内视角与外视角皆有不足之处,内视角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把握,外视角不能走进人物内心,只有将内外视角相结合,才能弥补叙事不足,增强叙事效果。伴生纪录电影《零零后》将孩子的内视角与拍摄者的外视角相结合,实现内容和表达的平衡与互补。
影视剪辑:双线叙事与交叉时空。伴生纪录电影《零零后》采用双线叙事和交叉时空的影视剪辑方式。电影以当前已长大成人的池亦洋与柔柔的生活开篇,随着两人的话语勾起回忆,将不同时空串联起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结构,增强了作品的叙事效果和社会价值。同时,电影采用对比叙事的方式表现零零后孩子阶段性的成长。例如,从飞身接住橄榄球的少年到接住足球的男孩;从高唱国歌的运动员到带着同伴唱国歌的孩子王。这种颇具新意的跨时空衔接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纪实内容:小切口与大情怀。纪录片是一个“再呈现”的过程,纪录片创作者不仅是目击者,而且也是事件内涵的诠释者,是电影语言的生产者。《零零后》选择特定的地点进行长期跟踪拍摄,采取电影的拍摄方式,真实生动地呈现零零后孩子的成长历程。《零零后》中的家庭是中国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影片着眼于儿童教育问题,将镜头聚焦于我国零零后孩子的成长。
从叙事表达方面来看,《零零后》电影的导演张同道并没有对儿童教育话题给出标准的答案,而是借个例成长经历来表现社会变迁下的教育问题,从而引起观众对影片空白美学的关注,引发观众对家庭教育与儿童成长问题的个性化思考。
伴生纪录电影的创作价值
学者尹鸿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正说明纪录片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越时空与文化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肩负着记录社会、国家形象传播与文化交流等重要的使命,关系到国家的文化战略。”伴生纪录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丰富了我国院线电影的品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打造品牌IP产业链。随着纪录片创作水平的提高和资本的注入,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纪录片呈现出范围扩张、多角色入局、台网共同开发、政策倾向、商业价值挖掘等多维度特点,其市场价值和商业效益不断提高,品牌产业链得以拓展。通过院线播出伴生纪录电影,扩展了成本回收渠道,推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发展。《零零后》电影的上映,不仅提高了伴生纪录电影的商业价值与传播效果,而且引发了受众对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的探讨。伴生纪录电影作为纪录片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推动了纪录片商业属性的觉醒,增强了中国纪录片制作的故事化趋势和标准化生产。
构建多维度传播模式。伴生纪录电影通过构建“电视+互联网+影院”的多维度传播模式,形成多平台传播的集群效应,使其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多渠道传播过程中得以最大化实现。2017年,纪录剧集《零零后》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同名伴生纪录电影《零零后》时隔两年登陆院线,随后电影在网络平台上线。不同平台用户的收视习惯、审美期待影响纪录片产品形态与制作模式的发展,将口碑优秀的纪录片改编成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播出,形成电视纪录片、网络纪录片与伴生纪录电影多平台播放的集群效应,实现多元圈层的传播。
社教功能与商业价值共生。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比,纪录电影具有社教功能,因而在开发伴生纪录电影商业价值的同时,更应重视其文化影响力。《零零后》电影历时12年完成,投资周期较长,而该电影从2019年9月3日首次与观众见面到同年10月7日,仅收获了333万元的票房成绩,投资与回报差距巨大,电影票房的失利值得创作者对纪录电影的开发策略进行深思。对纪录片题材的二度创作,既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又提升了纪录电影在影视产业中的文化贡献度,实现其社会价值。
伴生纪录电影的创作思考
如今,越来越多的伴生纪录电影走入电影院线。但是,由于纪录电影单调的叙事方式和不准确的市场定位,并未取得良好的市场传播效果。如何变小众为大众,保证伴生纪录电影在具有纪实美学的基础上符合商业逻辑,是伴生纪录电影市场化进程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深化创作题材。对于伴生纪录电影的创作而言,其创作理念、叙事方式应打破传统纪录片的桎梏,由小众走向大众;着眼于更广阔的创作题材,输出高质量作品,进行口碑发酵和广泛传播,以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同。
开拓宣发新模式。近年来,“互联网+纪录电影”是伴生纪录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渠道,点映、众筹、弹幕等形式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纪录电影深入人民的“精神场”,扩大了纪录电影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带动了纪录电影的点击量和关注度。作为对当下人类生活现实状态的生动表达,伴生纪录电影更应重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共情”,达到视界融合效果;开拓宣发新模式,构建观众与电影的共生关系,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和谐共生。
技术推动叙事方式创新。随着VR技术的发展,“VR+纪录电影 ”的新模式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山村里的幼儿园》《摆渡人》等VR纪录片的探索,丰富了纪录电影的创作手段,增强了纪录电影的故事性和艺术性。VR技术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感,擴大了观众的视听范围,给纪录电影的创作方式以及内容生产带来重大变革,给伴生纪录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语
当前,伴生纪录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零零后》是国内第一部用十多年的时间跟踪记录零零后孩子的纪录电影,从系列纪录片到纪录电影的创作,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其叙事空间和创作价值皆有变化。总的来说,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为伴生纪录电影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推动了伴生纪录电影的创作和社会价值传播。(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何苏六:《纪录电影“热”:现象,还是趋势?》,《当代电影》,2017(11)。
2.靳斌:《真实如何呈现:阐释学视野下的纪录片叙事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3.张成军:《伴生纪录电影生产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电影评介》,2019(10)。
4.李燕琳:《国产纪录电影的叙事范式与商业缝合》,《青年记者》,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