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文化治理路径探析

2020-08-14任静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
关键词:网络治理治理路径网络文化

任静

任 静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72

摘 要: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密切联系,网络空间存在的失序与失范现象严重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影响着建设社会主义网络强国目标的实现。本文面对网络空间存在的网络语言失范、网络内容庸俗、网络文化多元等现象,探索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借助多元文化主体依托下的网络文化治理模式寻求网络文化治理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平衡点,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网络媒体为依托、社会组织为先锋和公众为基础的多元治理模式,以期实现网络文化治理的现实目标。

关键词:网络治理;网络文化;治理路径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国网民数量迅速增加,网民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网络固有的隐匿性、虚拟性、广袤性、平等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文明、不理性、不高雅的网络文化,在接受的过程中如果不加甄别很容易被其影响。除此之外,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文化进行渗透,给国家文化安全造成威胁,甚至会给网络生态、意识形态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一、网络文化乱象的表現

(一)网络语言表达失范

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语言表达失范的现象,青年一代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大量使用英文加汉字、中文拼音缩写、自造词语等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一方面会阻碍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的交流甚至造成理解偏差;另一方面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浅显的表达方式缺少文化底蕴。在网络虚拟性的掩盖之下,网络低俗化表达层出不穷,脏话、粗话甚至成为宣泄不满的手段,污染网络空间。网络时代,网络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污浊的网络空间不利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同时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语言的非理性表达,是对于话语权的控制,使用这种语言表达的群体性用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攻击他人,往往对当事人造成沉重的伤害,无论出于善意或者恶意,其手段都不正当,且经常有部分群体故意歪曲事实,博人眼球,制造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分层。

(二)网络文化多元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得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在当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网民极易接受西方文化产业中所携带的自由价值观念,美化西方政治制度、抨击我国政治制度和相关经济政策,诋毁国家形象,互联网也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阵地,威胁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三)网络文化内容庸俗

在文学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无质量的问题,创作本来是一个苦心钻研的过程,但现在存在着大量追求快餐文化的倾向,在情节上千篇一律,创新性和创作性低,一部分作品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扭曲历史事实,颠覆历史,丑化历史人物,追求低级趣味。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屡禁不止,国家曾多次整治并取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并借助现代技术朝着隐秘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干扰了网络文化发展的正常秩序,给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重大影响。

二、网络文化现状原因分析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导致民众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世界逐渐连接为一个整体,多种思潮纷纷涌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甚至造成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威胁。文化的全球化在带来西方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价值观,但其中一些思想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悖,使得在多重攻势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消退趋势,长此以往势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产生影响。网络的发展满足了民众对于自由表达自身意愿的需求同时忽视了法律和道德的存在,将自由变成了更大的不自由。

(二)网络主体道德差异性

网络与生俱来带有隐匿性和平等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网络主体素质的良莠不齐。不同素质的网民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甄别能力和筛选能力不同,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清晰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不同阶层网民的参与可以丰富网络文化,提升网络文化的创新性,互联网也为提升网民素质开辟了新渠道。但在人人都能发言的场域中也会造成真理被掩盖的现象发生,“三人成虎”的故事经常上演。在网络空间,因场域、身份等因素的影响网民会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与他人的网络行为,抛弃了现实社会中的伦理和道德约束,人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投身网络世界,而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相对落后,难以形成一整套统一的道德标准,阻碍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监管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网络监管的目标是为了确保国家安全,缺乏对网民权利保障,在相关法律中缺少对于具体行为的量化处理机制,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有效平衡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与政府、企业权利,保证网络治理的依法有效进行成为网络治理的目标之一。现阶段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导和协调,各级政府网络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的互联网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控制性,有利于强化国家对于网络的治理,但会削弱社会公众参与网络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在管理方式上,我国现有的网络管理偏向于使用强硬的行政手段,注重“堵”,忽视“疏”,虽然进行过多次整治行动,但是缺少法律保障,不能击中要害。

三、探索网络治理新路径

如今,网络与现实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成为人们的主要信息渠道,文化力量也成为了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网络文化治理更是成为关乎一国综合实力提升的大问题,基于国家安全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治理以塑造网络空间成为重要内容。

治理是基于平等地位的协商,网络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作为最具有力的主体,政府在网络治理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化解重大矛盾,制定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加快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文化自信,牢牢掌握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权,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形式上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大众性,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除了平时常见的标语、广告等方式,应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彰显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同时协助制定网络立法制度,提高网络立法的针对性,培养专门人才,对漏洞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处理,弥补网络空间治理中的不足与缺点。

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生活,新的社会关系层出不穷,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网络领域的道德约束成为网络治理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应对网络领域由于法律滞后而造成的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弥补硬性不足。网络秩序不仅仅是指各种线上的明文规定,更深层次的是网民的价值观和价值尺度,网络行业自律精神能够促成行业德行的养成,增强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约束網络文化行为和内容,软文化的塑造更能提升网络治理的整体成效。

建设主流媒体的文化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重视传播手段的创新,对于网络文化平台上出现的问题,要主动调查,及时处理,防止恶劣影响范围的扩大,提升网络监管主体的办事效率。对于网络文化空间中出现谣言等不当言论,网络媒体应快速查证核实,对于违背事实的,迅速进行澄清和说明,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网络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该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形象,加强对网络的内部管理,加强对文化内容的检查力度,建立正面健康的网络形象,以提高公众信任度。而承载着民众信任的网络主流媒体更应以事实为依据,以社会责任为底线,利用自身的优势第一时间挖掘真相,告知公众,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同时,维护自身的权威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全体成员参与到网络治理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何明升.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16(7):112-119.

[2]魏光禧.法治化是网络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J].人民论坛,2017(6):100-101.

[3]孙晓晖.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执政公信力的流失及其防范——基于社会动员的分析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0(4):21-26.

[4]喻国明.如何扭住互联网的“龙头”[J].人民论坛,2015(13):7.

[5]马晓飞,王欣.产业创新网络治理结构与政府角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9-42.

[6]魏光禧.法制化是网络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J].人民论坛,2017(2):100-101.

[7]邵国松.国家安全视野下的网络治理体系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8(4):100-107.

[8]陈燕.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借鉴——以网络治理分析为例[J].农家参谋,2018,591(15):247,263.

[9]李肃.加强网络治理四策[J].人民论坛,2018(36):80-81.

[10]李超民.建设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体系[J].晋阳学刊,2019,232(1):102-111.

猜你喜欢

网络治理治理路径网络文化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探析
网络治理的重中之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