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探索

2020-08-14张琰慧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张琰慧

摘 要: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创造性与渗透性特点,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课程思政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论述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对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思政教育融合提出建议对策。为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高校课程思政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强调隐性教育,思政教育新旧问题的横向贯通,打造合适的教育方法体系,完善育人效果评价,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专业教育课与课程思政融合全方位推动思政课有效实施。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育

思政工作是具有规律性的学问。社会价值多元,新媒体融合等形势下,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思政课与专业课为育人阵地,只有把握全员育人共同点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才能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高校要将思政工作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强化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实现最佳育人效果。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教育在中央的重视下不断加强改进,但仍未摆脱孤岛化困境,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等弱化立德树人的现象,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美国式价值观强势渗透,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外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坚定政治信仰,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

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取得很大成绩,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信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形势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引导大学生认识国情,增强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使命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1]。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基础薄弱,教学针对性不强,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学校存在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要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2004年,国务院印发《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意见》,2005年中宣部颁发《关于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意见方案》。方案要求高校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理论教育,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思政理论教育内容是经教育者选择设计有计划传授的思政信息,思政教育理论课内容是根据教育任务及教育对象精神发展确定,课程内容按照特定层次结构相互联系[2]。

高校思政教育在各界高度重视下取得明显成效,大学生主流思想状况积极健康,但由于各因素复杂性,其思想状况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对思政教育时效性研究资料,当今大学生选择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超过70%的学生认为应积极奉献,大多数学生看重对社会贡献,研究发现大学生三观主流位置积极向上。目前大学生组织定期举办义务活动,学生反响强烈体现学生甘于奉献,随着新媒体发展,学生在最美人物事件中占據很大比重,带动了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但学生思政教育效果与教育效率还存在很大提高空间,主要表现为教育效益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教学手段不够先进。

二、高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转变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提出,上海市将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对接,形成全方位的全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课程思政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形式将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的思政教育观,通过教师及各科课程浸润学生,取得期望的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效果。

思政课程是具体的课程,引领教学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今思政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脱离现象严重。高校进行思政课教育中,思政课起到方向标作用,思政课教授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课程思政设置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领,由于其内容形式单一性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课思政教育成为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保障。思政教育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担任重要责任,是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完成的工作,思政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将德育工作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体现思政教育工作方向。

专业课程注重技能知识专业化为特征开展育人工作,实现专业课思政教育作用,应根据自然科学课程不同特性,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从教学目标等多方面考虑,制定完善的试点方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方案。高校专业课涵盖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提高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度,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发挥专业课育人作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中,把握课程思政价值内涵,对高校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课程思政提出是思政工作加强的需要,对履行教职工职责,保障全面教育要求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

高校课程表现形态可分为显性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潜在课程,显隐性课程构成完整课程体系,在学习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课程思政开展取决于思政教育显隐性课程协同作用,促使思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中显性课程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课,《思修与法律》《毛邓三概论》发挥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作用,课程思政中思政教育显性课程通过知识传授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政课程教育,传授给学生的包括对青年的要求,培养有理想道德与文化记录的青年,对学生教育是全员育人的发挥,教育效果衡量标准是思想品质的总体呈现。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能评估思政教育系统科学性,使得思政教育培养人才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

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复杂背景下,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竞争激烈,单纯依赖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政引导局限性凸显。价值观引领是对社会存在多样价值取向整合,核心价值观引领起到主导作用,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底,所有课堂育人功能要发掘专业课思政资源,在专业课教学中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载体,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克服在价值认知判断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实现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驱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资源庞杂,对思政教育内容资源开发利用,教学方法构建是实现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政教育高举德育生活化大旗,但思政教育被限定于传统思政教育课程,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积极性,课程思政提出旨在提高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积极性,思政教育内容需要进行整理,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一)挖掘专业课思政教育资源

专业课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建立与专业课基础上,要建立学科育人共同体。例如哲学课科学课程注重文化育人功能,自然课程课程挖掘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应用技能型工科课程可通过实践活动挖掘思政教育内容,学生受到专业课思政教育熏陶,更好地培养其理性平和的心态,高尚的审美情操。要着力探索课程思政课程标准,明确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将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落地。课程思政是新的思政教育工作理念,落实后课程思政理念,要做到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有机统一。

(二)打造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方法体系

方法体系是课程思政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需探索有效的课程教育方法体系。习近平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利用课堂教学渠道,课程思政实施需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遵循一定价值理念,教育中要培育既定价值观,做好课堂思政,应打造课程思政系列化课程。上海市打造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实现上海高校全覆盖,找准专业课与思政课,学术与政治的结合点,强调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发挥专业课育人功能,实现高校课程同向同行,各地市实践形成4门思政必修课+1门形势政策课余各类思政选修课的思政课体系。当前“00后”大学生对新媒介利用率高,学校要利用慕課等新兴教学方式在网上开展教育,如开设有关历史文化课,宣传学校文化重大事件等,吸收学生党员等先进积极分子担当网络意见领袖等,做好课程思政教育。

(三)完善思政教育融合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扮演温度计的角色,通过学习效果评价能提供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评价明确课程重点,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评价高校思政教学效果,应采取多种评价方法采用适合评价方法,实现更好有效的评价,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应改变以知识获得为主要评价内容,逐渐融入情感态度的改善,使学生智育发展过程成为德育成长过程,评价主体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实现学生自评,价值评价结合,使教学评价能全方位客观展现学生的整体面貌,教学评价全面考察学科教学效果。

(四)建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

教学管理方面要加强专业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组织开展培训交流,指导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在校党委领导下依托宣传部,学校定期开展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沙龙,定期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教师参与专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使命感,自觉承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学校与学院协同,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营造良好氛围,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不同学科专业典型示范课程思政,带动所有专业开展课程思政。让课程思政深入人心,让课程教学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邵将,伍婵提.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2):145-148,151.

[2]赵厚宝,曾井泉.研发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4):188-190,193.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