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说小楷技法(十五)

2020-08-14

老年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质法度小楷

第六节 小楷用笔的质感

研究小楷用笔,不外乎形与质两个方面。形是指笔形,包括方圆、藏露、曲直、长短等;质是指质地,包含分量、厚度、骨力、涩韵等。形贵于变化,是流露在外的形式美;质贵于朴素,是潜伏在内的质地美。

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和谐。和谐是通过对比协调、平衡对称、多样统一等手法,在形质动荡的变化中受到一定制约,方能合乎情理。因为和谐本身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和谐就是“恰到好处”,是从艺术的客观规律中获得创作上的自由。人人都能欣赏形式美,但不一定人人都能体会到艺术家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因此,对法度和技巧的重视与掌握,是获得形式美的重要手段。

与形紧密相关的是质。它虽然不像形式美那样显露、明确,但它却潜伏在内,起着主导作用。形之趣近巧,质之趣近拙、近古、近真。尚质之书,如古玩之有宝色,其体质愈陈愈古。质之中藏者,犹美玉之蕴璞,明珠之含蚌,给人以无穷的妙趣。质胜之书,形式朴素,如浑金璞玉,十分含蓄。它往往不假造作,不事修饰,趣近真率,浑然天成,富有一种自然之美。钟繇、颜真卿的小楷就是以质取胜的代表。

作小楷,固然不能脱离形式美,但更应强调质地美。《淮南鸿烈本经训》有曰:“必有其质,乃为之文。”以质为尚,精神充于中,气韵自蕴于外,若徒以形式为尚,则往往容易导致媚熟甜腻,轻佻浮滑之弊病,看上去若巧,实际上违背了自然规律。正如“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故凡夫大巧者,必有拙朴之趣。

拙朴不是率意,古质不是粗野,自然不是随便。拙朴之书含蓄蕴藉,既无人工雕琢之痕迹,又无用意装饰之巧思。它自然雅逸,不逞才、不使气、不恣狂、不纤弱;它天真烂漫,不肥钝、不板滞、不窘迫,不秽浊;它既无腻、甜、熟、媚之习气,又无狂、怪、佻、浮之俗态;它浑厚而不侈夸,强烈而不滞腻;它平矜释躁,雅步雍容;它醇雄清古,平和简静,从而表现出一种朴素的自然之美,此乃小楷之高级境界。

形与质相统一是人类审美的最高理想。正如西汉扬雄《太玄经》中所言:“阴敛其质,阳散其文,文质斑斑,万物粲然。”妍美与质朴,犹如阴柔与阳刚,是极难于统一的两大风格。这两种风格之美,可以结合,但必然有所偏胜。纵观古代书法史,钟繇的小楷由于刚从隶书演变而来,故体质朴素。至“二王”,则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别开生面,以妍美雅逸见长,但因其去古未远,故乃能于妍媚之中蕴含质朴自然之气息。初唐小楷,以晋人之理而立法,处处以法度为尚,楷法成熟,当以形式妍美为主无怪乎孙过庭《书谱》中发出“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的感慨;至中唐,书尚肥劲,时风一转,又有返质之趋向,如颜真卿、徐浩等人书法于肥劲丰腴之中,不失质朴淡古之气。宋代诸家,不甚留意小楷而以行草为尚,以写意为法,但偶作之小楷却能跳出唐人法度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亦奕奕有一种风情意态洋溢于字里行间。到了元代,整个书坛几乎为赵孟一人所笼罩,上追“二王”是其一生的奋斗目标。他以极大的功力由唐溯晋,取法乎上,但遗憾的是在气质的限制下,虽得到了晋唐人的妍美之态却失去了魏晋人的质朴之气。因此,可以说其小楷妍美之极。明代初期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书家,专以唐人法度为尚,以端楷书制诰,无甚意韵,而开馆阁之渐。

明代中叶,自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诸家的提倡,始能上窥魏晋,各自标新立异,书风亦为之一振。尽管他们都以钟、王为法,以形质为尚,但由于诸子皆吴人,地处江南,其气质上仍不能逃出以妍美为主的地域风尚,却已渐开质朴之风,影响晚明及清代几位书家,如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王铎、刘墉、何绍基等,始由妍美变为质朴。由此可见,上下千年,虽气运推移,而文质迭尚,皆于小楷中表现出来。

小楷要富有质感,就其风格来说,就要富有自然、朴素、天真、拙朴的气息;就其章法来说,它要有大小参差、疏密相间、欹正错落的布局;就其结体来说,要富有端庄、朴茂、渊懿奇古的姿态;就其用笔而言,它要有骨苍神腴、气清质实的笔调,主要包含了中锋用笔所产生的浑厚力度,以及因节奏韵律变化而产生的涩感。

《跋李结〈西塞渔舍图〉》南宋·洪迈

猜你喜欢

文质法度小楷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节录李白《古风》小楷册页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国学赏析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畏法度与能自律
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多元性解读文本要有“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