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谈书画小品

2020-08-14

老年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尺幅篇幅小品

《深林高逸》明.沈士充

小品,顾名思义,乃小的艺术品之简称,在文学、书画以及戏剧中的定义理解各不相同,然而都是指向小而精的作品。《世说新语·文学》中提道:“‘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这段话说明了在中国古代,小品最初指的是佛经的简略版本。而后演变为小品文,变成一种文学样式。小品是大作的俭省版、精选版。这种所谓的小,不是简单的缩小删减,而是高度浓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把小品简单理解为篇幅小,诚然是不足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品之妙,也正在于以小见大,以少蕴多。

在书画领域中,小品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说是案头书画的副产品。通过书画小品的诞生与兴起,大致可以管窥中国文人的思想境界变化轨迹。书画家们随手在案头涂画书写的作品,最终形成一件精致的小品,或为扇面,或为斗方,各具形态,妖娆多姿。

小品虽小,意境却广阔无边。如芥子纳须弥,尺寸之间,有风云变化之痕迹,更有千里盈缩之妙趣,令人神驰。

近40年来,大型展厅的出现,使得书画作品悄然发生改变,书画家的审美情趣也随着展厅的扩大而发生变化。现在一些大型展览里面,精致的小品几乎看不到了,动不动就是四尺、六尺。很多书画征稿信息中,不小于四尺几乎是标配,八尺、丈二的作品也开始出现。大作品无疑在空旷的展厅中最具视觉冲击力,而书画小品的式微也大致是从展厅书画的兴起开始的。近期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国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刚刚结束,从已经展出的作品来看,精致的书画小品数量极少。这实在令人担忧。

书画小品之所以可贵,在于它能用俭省的篇幅反映丰富的信息。笔法、墨法等等,并不会因此而丢失,相反,还能因为篇幅的短小而更加凝练简洁。书画小品比拼的其实不是视觉冲击力,而更多的是比拼思想内容,让观众在驻足欣赏之余,能以小见大,看到更为广阔的场景。现在的大尺幅作品太多了,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视觉冲击力,反而会淡化对思想内容的赏析。

当下的书画展览已经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只有视觉上的享受,而缺少一种令人驻足思考的魅力,有形式感而无思想性。一进展厅,斗大的字迎面而来,远远就有压迫感,走近看了,一团乌黑,要走远一点,才能稍微感受其中的美。但是这种美只是一种笔画、颜色带来的视觉冲击,并没有深沉的味道,多看几眼,也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尤其是当作者抄录了一首古诗词,或者创作了一幅老旧题材的作品,几乎没有了欣赏的空间。除了视觉,还剩下什么呢?这是当前大尺幅书画创作所要直面的问题。

在众多的大尺幅作品审美疲劳中,书画小品的出现,无疑拯救了观众的眼睛。观众可以久久站立在作品前,仔细欣赏一笔一画,眼睛可以更加专注。书画小品中的思想情趣往往超越了笔墨的审美层次,一叶孤舟,几抹远山,境界已出。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笔墨酣畅的写意画,都耐人寻味。

书画小品并非把大尺幅的作品缩小而已,它更多重视的是一个“品”字,即要让观众在书画中品出一些笔墨以外的东西,关注作品背后的思想文化厚度与作者的思想情趣。小而精之外,还要小而大。这个思想空间的“大”,比展厅空间之大更有意义。书画审美,很多人以为只是一种视觉上的审美而已,其实,书画审美的高级阶段应该是思想境界的审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两句话用来形容书画小品最为恰当。真正好的书画小品,不是因为技法的高超或布局的精致而取胜,而是因为在书画作品中隐藏着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这个空间突破了原来的作品篇幅,令人浮想联翩。

《蔬果图》清.金农

书画作品的好与坏从来都不是按照尺幅来区分,而是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书画家们要学会看到画面以外的东西,学会使用“不说之说”的书画语言。笔墨既是直白的,也是含蓄的。画出来的、写出来的东西,只是一个引子,像是禅宗的话头、公案,像是文章的导入,隐含无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表现小品的精妙绝伦。

猜你喜欢

尺幅篇幅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Britain's“Shark House”
《临宋人小品》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遍地青春不开门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徐悲鸿师生作品聚首
观《建党伟业》(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