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圣经》有感

2020-08-13刘婕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6期
关键词:圣经信仰

刘婕

摘  要:《圣经》是基督教的基本经典。《圣经》的思想是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在《圣经》中所体现出的人类的正当精华就是“爱人如己”。这是一条神圣律法。在对《圣经》中阅读中,深入分析了《耶利米哀歌》中信仰的重要性、《阿摩司书》中的上帝与政治及经济的紧密联系以及在《约拿书》中对罪与恶的思考,让我能够从中体会《圣经》作为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广博的深意,同时在对《圣经》的阅读中汲取营养的思想。

关键词:圣经;教义;信仰

一、《耶利米哀歌》

雨果在谈到《圣经》时,曾经拍案叫绝道:“正象整个大海都是盐一样,整部《圣经》都是诗!”。在《圣经》中《耶利米哀歌》占着特殊的地位。耶利米是犹大王国的先知诗人,他目睹并亲历了亚述的衰亡过程。他常常悲泪哭泣以致双目失明,被称为“流泪的先知”,《耶利米哀歌》是他在犹大亡国后的哀诗,倾述同胞的苦难、遭遇、反思国人“干”罪,总结败亡教训,被称为“民族的绝唱”。作为古希伯来诗歌的重要代表,《耶利米衰歌》的哲理情趣之花,自然也为这个民族的深广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源泉所滋润、灌溉,为这种思想与信仰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他们一起成长。在岁月的流逝中,许多部落民族和国家走向没落与哀亡,绝无东山再起的希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落与哀亡的过程中,他们的神庙被捣毁、宗教组织被摧垮,与之相关系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也随之飞灰湮灭;相反,在古代有坚强宗教信仰的民族和国家,在精神上建立了巩固的民族实体,体现着他们的历史意识、民族国家的存在感、光荣感和自豪感。

“万军之耶和华”是他们民族的旗帜,国家的象征,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障,也是他们民族扬善惩恶的力量。他们犯了罪,自认必遭受神的惩罚。《耶利米哀歌》中所讲到的“我们不至于消灭,是处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为他的怜悯不致断绝”的哲学逻辑与宗教思想根据之所在。这当然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的产物,但是要正确的理解它在诗中所表述的理念,批判的汲取《耶利米哀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华所在。

二、《阿摩司书》

在《圣经》中代表作中,《阿摩司书》充分的体现了《圣经》的伦理思想。《阿摩司书》属于旧约中的先知书,阿摩司曾是一个牧人,被耶和华选召去宣讲上帝的预言。阿摩司书中所描述的人们的经济情况就复杂得多了,他们不是想着牛羊和收割,而是贸易、投机和接待,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贸易中投机。此时的宗教仪式也复杂起来了,宗教活动不再围着一个粗糙的土坛进行,而是形成了神庙,并且由于日益集中的社区的形成,以色列人对外族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因为几个寄居者,而是通过他们与外人的战争、联盟、入侵和文化交流使他们意识到其他民族的存在。在此情况下,《阿摩司书》讨论的主要伦理问题是上帝的统治和上帝的公正的至上性。阿摩司的伦理开章明义就是讲上帝的特性和他的活動,所有的先知都认为上帝在统治着事件的一切,他是唯一的、普世的和主动的。他的唯一性表明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和可靠的。神要求公平的对待一切人,以色列人不能因为耶和华是他们的上帝而可以为所欲为。在《阿摩司书》中阿摩司劝导以色列人改变自己的错误做法,否则他们必遭难。

从阿摩司开始的先知们进一步认识到所有的民族、历史事件和受造物都服从一种法律和一个统治者。阿摩司假定人们已被告知了“什么是善”,他也知道上帝要求于他的是什么。人们的道德问题不是他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而是他违反了上帝所要求的,其结果就是行善得善、行恶得恶。在先知阿摩司的丝带,以色列的先知们认为人们不是在宗教问题才与上帝联系,由于上帝是自然和历史的主宰,他与人的关系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比人们在宗教仪式中膜拜他时更近。阿摩司也和以赛亚和耶利米先知一样强烈谴责那些试图通过宗教仪式来弥补他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过失的错误做法。

三、《约拿书》

世言有因必有果,有恶必有报,有罪则必有罚。罪与罚的因果之联是上帝在人类世界设定的无形约法。因为有罪的惩戒才会有向善的结果,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直到约拿创作了《约拿书》用争议之说质问上帝的仁慈,用罪罚之言审视上帝的公正,罪与罚的机构体系在此被再重建。神的慈爱与公正在《约拿书》这一章节中,约拿犯下的错与之后得到的醒悟这一过程向我们展开。约拿以为的不可饶恕的罪,以为的不能挑衅的公正,为何在上帝眼里成了自己的错?实际上,《约拿书》是在爱与真理问题上的最佳诠释,是上帝在罪与罚结构体系中的再重建。在《约拿书》中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耶和华的话临到约拿,神谕是不应该被质疑和反抗的。但上帝给予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的权利,有着个人意志的先知约拿因为自己的原则而选择了反抗,却得到了惩罚,而犯下大错的尼尼微人只是谨遵上帝的神谕,神便不再降灾祸与他们了。矛盾主体在于上帝惩罚与仁慈之间,但约拿是神圣争议的拥护者,上帝的方法与约拿的立场相背离,他认为上帝的仁慈妨碍了所谓的正义,没有相应的原则,有罪的人永远得不到惩罚。罪与罚违背了常规的审判标准,上帝作出与常规逻辑相悖的抉择,是上帝变仁慈了还是道德审判标准变了,最后因为上帝安排在约拿身边的一颗蓖麻,约拿从自身的体悟中感受到上帝作为慈父所有的对尼尼微城的矛盾心理与难择之情。约拿最终认识到改邪归正是能够得到宽恕的,而先知的真正责任,是让人们革新改变。上帝的说服使他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抛弃了狭隘自私的民族观,弃绝了排他心理,勇敢而真实记载了自己这段生活经历,作为警戒他人的宝贵教训。与其他传统先知的英雄形象相比,约拿这样一个在现代文学中频繁出现的“反英雄”人物,在面对国家大难遇个人苦楚时所面临的疑惑与对上帝的旨意,是《约拿书》所要展示的核心问题—罚一定是罪的结局?《约拿书》中提醒了犹太人上帝和悔改力量的存在,质疑了上帝对罪恶之城原来的仁慈行径,再次对罪与罚的因果关系进行再重建。对哲学或者神学来说,罪恶的问题基本是一个逻辑问题。在圣经中,它却是一个矛盾,正义善良的上帝怎么可能容忍罪恶和苦楚存在世界上?上帝和人们处于一个动态的可感知的关系,而不是静态的哲学家们的上帝。上帝的多重形象以及同以色列的关系都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动态进行着,罪与罚的辩证关系也只有在具体境遇中再构建。

结语

在对《圣经》中的章节进行阅读时,对其中的《耶利米哀歌》、《阿摩司书》以及《约拿书》的主体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对上帝的无限敬畏的先知也有对上帝进行质疑的先知。在对《圣经》进行阅读时,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去信奉上帝,而是在我们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宗教的某些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只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审视以及批判接受。

在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遵循弘扬主旋律基础上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无产阶级是无神论者,然后我们也应有博爱的精神,并不是说要去信教,而是从另一角度去汲取宗教中适合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圣经》(中英对照),中文和合本新国际版[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2007.

[2] 吴献章.以塞亚书[M].香港:天道书楼出版社,2006.

[3] 俞信真.神的慈爱和公义—读约拿书和那鸿书有感[J].青草地上,2002.

[4] 孟令花,从悬念的设置看《约拿书》人物形象塑造[J].济宁学院学报,2012.

[5] 徐海冰.《传道书》的世俗哲理与思想的重负[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6] 莫得.阿摩司书—耶和华的吼叫[M].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4.

[7] 林文琛.泣血为诗 千古绝唱—《耶利米哀歌》与《哀郢》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1996.

猜你喜欢

圣经信仰
信仰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漫画
绵羊说
信仰是什么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之圣经篇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