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金时期道教话语权的失落与重建

2020-08-13赵建光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道教话语权

赵建光

摘 要:宋金时期,道教衰微,其宗教话语权逐渐失落,具体表现为官方话语的冷落、修仙话语主题的失语、宗教话语客体竞争的劣势。全真教在创立与发展中,逐渐解决以上三个难题,重建了道教的话语权。研究道教话语权从失落到重建的现象及其原因,可深化宗教兴衰的认识,为宗教的当下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教;全真教;话语权

一、宗教话语权的定义和获取

所谓宗教话语权,即宗教作为话语主体所拥有的话语权力。在福柯看来,宗教的话语权符合“信条原则”:“信条原则带来的是双重服从:言语主体服从话语,话语又服从于(至少是事实上的)言语个体群”1。宗教话语权也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使信众服从于宗教;其二是宗教能够满足信众的需求。因此,信众和宗教,也构成了宗教话语权的两大核心要素。信众的多寡,最能体现出宗教的兴衰。

宗教并非天然存在,它有特定的形成和发展路径。张国祚认为,“为了拥有话语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实力,二要有队伍,三要有平台”2。实力即话语主体自身的综合影响力,队伍即由各个话语主体所组成的群体,平台即话语的发声和传播平台。宗教拥有话语权的前提有三个:有宗教影响力、有传教的队伍和传教的平台。宗教的兴衰过程,就是占据或丧失话语权的过程,因此,宗教话语权绝非天赋,宗教必须依照一定的现实条件,实现其创立和发展,才有进一步开展争夺,獲取更大话语权的可能性。

宗教产生之后,其话语权也得以确认,然而只有不断地巩固话语权,宗教才获得继续存在的理由。就内部而言,宗教话语权以教义、教规等形式,约束包括宗教领袖在内的全体信众;全体信众在宗教的话语体系之中得到满足,如果宗教不能满足信众需要时,其话语则应该进行调整。就外部而言,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对话,及时处理好外部关系,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吸收更多的潜在信众,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总之,宗教必须充分利用内外部现实的条件,适时调整话语体系,以便持续获取宗教话语权。就其内部来说,需要不断地完善理论体系,维护宗教的合理性;就其外部而言,需要对外处理好政治支持、文化竞争等问题,扩充宗教影响力,巩固、增强宗教话语权。

二、宋金时期道教话语权的失落

1.官方话语由尊崇转向冷落

在我国的历史传统中,政权的官方话语能够对宗教话语权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任何对宗教话语权的讨论,都无法避开官方话语所代表的政治背景。

既论“失落”,则暗示道教占有较大话语权的曾经。宋真宗赵恒“为了洗刷擅渊之盟的耻辱,采纳道士王钦若的建议,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在全国掀起拜神、造神运动,时道观大兴,道众剧增,致使道教发展进人高潮”3。如果说唐王朝利用道教始祖抬高皇族地位,而奉老君为圣祖的话;宋真宗则是硬生生地编造了一位赵氏道教神仙,创造条件也要故技重施。既能频授天书,又因当朝圣祖是教内神仙,道教此时的声望和话语权不可谓不大。

官方话语也可能导致道教话语权的衰微。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八月,宋太祖赵匡胤就曾下诏:“伪作黄金者弃市”4,“伪作黄金”即“黄白炼丹术”所造的假黄金,“弃市”即在公众场所执行死刑。这个一诏令,使得外丹术陷入死刑的纠缠之中,失去了“点石成金”的吸引力。经历了靖康之耻的宋王朝,难免忌讳亡国之君所崇仰的道教,因此,“南宋朝廷对道教的管理相当严格,建观、度道士出家皆由有司限定名额”5。总之,对于道教,南宋官方的话语倾向性,已由尊崇转向冷落。

2.修道成仙话语主题的失语

修道成仙是道教的核心话语主题,是道教建立话语权的根基。为了巩固这一根基,需要用对话语客体产生源源不断的吸引力,具体而言,道教需要对修道成仙理论进行清晰合理的解释,才能吸引信众,获得话语权。

由于外丹术的失败,道教修道成仙话语主题逐渐失语。唐宋之际,外丹成仙的路径越发遭受质疑,逐渐失去吸引力。经东晋葛洪《抱朴子》大力宣扬,服食外丹成为了道教成仙主流方式。然而,现实中并无服药成仙的案例,反而有不少中毒身亡的惨剧,这给道教的神仙信仰带来了深重危机。当然外丹仍未灭绝,北宋时期,官方支持的一些炼丹炉竟甚至可以“养火数十年”。不过,“此风尽管存在,但用作服食的,或服食致死的已为数不多,这正是北宋时期金丹术趋于衰微的一种表现”6。

作为道教话语权的根基,修道成仙主题不可丢弃,然而外丹术已被现实所否定,道教因此面临着核心主题失语的窘境。服食丹药可以治病延寿、长生不老,曾是道教成仙的核心路径。外丹术的失败,严重损害了道教在教内外的形象,甚至从根本意义上削弱了道教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釜底抽薪”般降低了道教的话语权。

3.宗教话语客体竞争的劣势

重建宗教话语权的关键,就在于争取话语客体的信服,获得宗教话语客体的相对竞争优势。任何宗教都要争取信众,此即话语主体争取话语客体的过程,宗教之间的相互争夺,自然产生了竞争态势。宋金时期的道教,在这一竞争中处于劣势。

尽管官方一度极力推崇,道教仍然受到佛儒二派的牵制。宋徽宗赵佶曾“将佛教寺院改为道教官观,令僧尼改为道士,试图正式废佛,变道教为国教。此举引起当时朝野上下、儒佛二教的广泛抵制而失败,贬儒、废佛之行为很快停止,道士亦复归原先地位”7。即便是天子也得向拥有强势话语权的儒家、佛教妥协。可见,宋金时期的道教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即便得到官方的极力推崇,道教也没有绝对的宗教话语权。

此外,理论体系的薄弱、传承形式的单一和宗教功用的实验性,也是道教话语客体竞争劣势的原因。比起儒家、佛教理论体系的复杂严密、经典繁多,道教的经典文献较少、神仙谱系也才建立,存在吸引教众的劣势。道教 “口耳相传”的宗教秘法传承方式,容易造成道教核心知识代际传播的偏差,甚至当传授者未传授而意外身故时,秘法就失传了,这种传承形式损害了道教的核心知识的完整,间接地降低了信众吸引力。道教有符箓和外丹等两种功用,符箓以画符、施法等道具、仪式去满足驱鬼、消灾、治病等现实需要,外丹以烧制可服食的金丹去满足长生不老的需要。这两种功用,都有很强的实验性,“功用无用”也成为了竞争者的一个反驳点。总之,道教必须化解以上难题,才有可能重建宗教话语权。

三、全真教的道教话语权重建

1.重获官方话语的尊崇

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庶族地主出身,金天眷年间(公元1138年—公元1140年)中武举甲科,颇有政治抱负。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尽管王重阳有入仕之心却壮志难酬。向来主张“无为”的道家,可以安顿失意的心灵。从社会现实与人生遭遇来看,王重阳选择道家学说,由举人转为道士是自然而然的,更何况创立全真教也是施展抱负的方式。

道教话语权的重建,必先考虑如何获得官方话语的尊崇。在金统治下的北方地区,已有新兴道教得到尊崇的先例。金世宗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因托言老子亲授而创立大道教的刘德仁被金廷召见,入居天长观。于是,年近半百的王重阳“疯了”,他一路乞讨到终南山南时村,挖掘了“活死人墓”,開始修道。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刘德仁被被封“东岳真人”,大道教越发兴盛。王重阳闻讯奔赴山东传教,吸收了七位弟子,全真教初具规模。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太一教教主萧道熙获御赐“万寿宫”观额。同年,王重阳决定西行前往京城传教,但到达京城不久后便亡故了。尽管传教时间只有三年,王重阳留下了重要理论的文集,奠定了全真教积极入世的基调。

以丘处机为代表的后继者继承遗志、把握了关键时机,全真教不断获得官方话语的尊崇。第一个时机是掌教一年后的应召。丘处机应金世宗召,得到了官方认可。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有司奉圣旨塑吕洞宾、王喆、马钰像以供,这标志着全真教正式为朝廷所接受”8。第二个时机是应成吉思汗诏西行。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丘处机测度形势,多次拒绝金庭召见而毅然西行。此行历时三年多,跋涉万余里,丘处机得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免除了全真道赋税差役。丘处机的两次正确选择,率领全真教获得正式认同,取得官方授予的“掌管天下道教”之权力,重新获取了官方话语的尊崇。

2.重掌修仙的话语主题

唐末五代之际,外丹走向衰落,道教的修道成仙话语主题失语,其神仙信仰出现重大危机。对此,“道教思想家们只好另辟成仙蹊径,推动道教成仙学说由外丹向内丹的转变,并为内丹修炼术在道教修仙模式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奠定基础”9。由外丹转向内丹,既是应对信仰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由于三教融合之风的影响。

内丹成仙是道教对修仙路径的强解释力回应,修炼内丹是全真教首创的核心成仙之法。《重阳立教十五论》曰:“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10。立教之初,王重阳就已经把“静坐修真,内丹修成”当成修仙的核心要诀。王重阳的打坐之法,很似佛教的修禅,带有三教融合的印记。至于外丹成仙之道,全真教并不认同。丘处机回应成吉思汗的长生之问时,坦言道:“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11。全真教创立内丹修真,完成了外丹向内丹的转移,回应了道教内外对神仙信仰的质疑,道教重新掌握了修道的话语主题。

3.重构话语客体的竞争

宋金时期,文化领域尚无绝对主导者,儒释道互补融合,三教合一之风大盛,道教重构话语客体的竞争态势面临着有利时机。王重阳将三教合一演绎为融通儒、释的既“全”又“真”的“道”即全真道,以“三教合一”促进了道教的发展和完善12。王重阳曾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即认为儒释道三教相通相融、一祖同源。如此,三教的话语客体都可以成为全真教的信众。

全真教重构话语客体的竞争态势,主要基于以下三点:①必要性。道教有必要从竞争劣势中,开出利于吸收信众的“三教合一”之路。在佛、道之间矛盾冲突发展过程中,道教逐步认识到了调合、融合对于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13。②可能性。三教相争所进行的比照交流,也为融合打下了基础。所谓“三教在唐宋时频频进行的廷争,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结果却有了更多共同使用的词汇、概念和思维表达方式”14。可见,三教相争之中的部分共识,为三教融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也为道教重构话语客体的竞争态势带来了理论、人才等储备。③互补性。三教各有所长,道教也有着核心竞争力。儒家注重“学而优则仕”,对于失意落魄的人缺乏足够的关怀。道教则认可了这一部分人,有学者感慨道:“因道家学说之存在,使人们比起从出生到亡故便一直无从选择地被捆绑于儒学名利的战车而拼杀致死的境遇,其幸运诚不可以道里计也”15。

参考文献

[1]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01:16-17.

[2]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09):44-45.

[3]汤其领.涤耻封禅与北宋道教的兴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9.

[4](元)脱脱等撰 .宋史第一册·本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33.

[5]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06:213.

[6]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二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07:775.

[7]李似珍.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宋元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219-220.

[8]唐代剑.王喆 丘处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06:163.

[9]曹玉华.道教理想的人研究[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7:206.

[10](金)王重阳.王重阳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06:277.

[11]马兆锋.刀锋上的帝国:宋辽夏金元乱史[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1:101.

[12]杨军.宋元时期“三教合一”原因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02):99.

[13]凌慧.宋代“三教合一”思潮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1998(05):118.

[14]严耀中.论“三教”到“三教合一”[J].历史教学,2002(11):6.

[15]邸永君.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06):81.

猜你喜欢

道教话语权
网络圈群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路径选择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道家道教研究
话语权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