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颈癌筛查技术的研究进展

2020-08-13周秋兰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8期

周秋兰

【摘  要】宫颈癌作为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以来,因其可预防及可治愈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被人们广泛关注;同时,宫颈癌筛查也一直是各国政府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如何高效、准确且合理的宫颈癌筛查依然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本文就近几年宫颈癌筛查技术的新进展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子宫颈癌筛查;细胞学检查;HPV检测;分子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0055-02

宫颈癌作为最常见的妇科肿瘤,常因不规则阴道流血而就诊,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在2019年全球宫颈癌统计工作中发现每年全球新增约57万例宫颈癌患者。早期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形成与进展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高度相关,提示宫颈癌具有早期可有效预防及治疗的可能。因此,早在21世纪初期,全球各国开始逐步重视宫颈癌的筛查工作。因此,子宫颈癌筛查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政府工作中的重点内容。2009年,我国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宫颈癌筛查工作,并且,同年正式将农村开展宫颈癌筛查项目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我国“两癌”筛查项目正式启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宫颈癌筛查覆盖率。因此,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宫颈癌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逐步实现。然而,如何更简单、更高效、更准确且合理的对适龄妇女进行子宫颈癌筛查仍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在全球宫颈癌筛查的热潮下,也极大的促进了宫颈癌筛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目前,宫颈癌筛查主要包括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测、高危HPV检测、分子标志物检测等。同时,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又分为宫颈巴氏涂片、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等;而高危型HPV检测又分为第一代HPV检测技术以及第二代HPV检测技术;分子标志物主要包括P16蛋白、HPV L1蛋白、角蛋白等。本文就以上各筛查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

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1]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从最早期发现在宫颈脱落细胞中可以找到癌细胞至今,宫颈脱落细胞检查技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革新,为宫颈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以及地区主要采用的检查技术包括:宫颈巴氏涂片、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等。

巴氏涂片检查通过对收集并固定于载玻片上的宫颈脱落细胞经巴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进而对宫颈情况进行初步评估。相对而言,巴氏涂片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便于普查等优点,目前仍是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筛查方法;但其由于其制片效果欠佳,不便观察,易造成漏诊、误诊等情况。因此,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技术(TCT技术)便应运而生,其经液基细胞处理试剂处理后将收集到的宫颈脱落细胞与宫颈或阴道内的粘液、血液或炎性细胞进行分离,进而得到较高质量的脱落细胞薄层涂片,其较前者具有更高的确诊率以及更低的漏诊率。然而,上述两种检测方法均以充足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基础,而我国目前病理医师极度紧缺,特别是对于贫困的偏远山区;并且,我国现有的病理医师技术水平高低不一,在以人为主观判断为依据的检测技术情况下,易导致较高的漏诊率、误诊率。因此,近年来有专家提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2]提高宫颈脱落细胞检查过程中的读片效率以及准确性,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进而达到高敏感性以及高特异性的读片检测。目前,有报道称通过利用智能影像分析系统较人工阅片相比,阅片效率可以提高75%,而假阴性率可以降低至0.012%。

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

研究发现高危型HPV感染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长期以来,HPV检测[3]一直是宫颈癌筛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经过数十年的努力,HPV检测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HPV检测也从第一代检测技术逐渐过渡到第二代检测技术,并在宫颈癌筛查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耀眼的光与热。前者主要包括: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 2:HC2)、荧光PCR法(Cobas法)、酶切信号放大法(Cervista法);而后者主要包括近期新起的mRNA检测法[4](Aptima法),其检测原理是基于HPV E6、E7基因表达水平与HPV感染后高致癌效应相关,因此,对高危型HPV E6、E7mRNA进行检测可精准识别具有高危致癌HPV感染患者,进而对感染与致癌两者具有较好的识别,极大的提高治疗的意义。

HC2检测[5]通过利用RNA探针对HPV病毒进行DNA-RNA杂交,进而对13种高危型HPV进行检测,是目前唯一经美国、中国等多国相关权威机构批准认证的HPV-DNA分型的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易操作等优点,目前,仍是较多基层医院广泛使用的检测技术。然而,HC2不能对感染的HPV进行具体的分型,且探针存在一定交叉污染的可能。2014年,以美国为主,Cobas法应运而生,并被批准运用于临床HPV检测,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对14种高危型HPV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灵敏度,且可对HPV感染进行分型,但不能对病毒载量进行测定。Cervista法通过利用Cervista特异性剪切酶对HPV—DNA进行切割并检测特定片段的核酸序列进而识别HPV亚型,其以在不经过PCR扩增而高度特异性的检测HPV亚型为特点,进而得到广泛认可。近期,基于HPV E6、E7mRNA为检测内容,Aptima法在全球被广泛知晓,其對HPV感染的潜在促癌效应进行了准确的评估,进而对HPV感染阳性患者的随访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HPV分型检测除上述检测技术外,还包括导流杂交法、流式荧光杂交法、基因芯片法、基因测序法等,其均在宫颈癌筛查的HPV感染检测具有重要作用。

三、分子标志物检测

近年来,对于分子标志物检测[6]在宫颈癌筛查方面的作用价值也逐渐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重士。目前报道分子标志物主要涉及蛋白质、DNA甲基化、mRNA以及microRNA等不同层面。其中,蛋白质层面包括一系列的差异表达蛋白,目前,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p16INK4a)已被提议用于宫颈癌的早期辅助诊断,并且,其联合Ki-67检测可显著提高早期宫颈癌诊断的灵敏度。同样,在DNA及RNA层面通过差异分析,亦筛出了一系列相关分子标志物,可能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如:miR-138、miR-21、miR-27a等。然而,分子标志物作为检测宫颈癌形成及进展的准确指标,目前仍需进一步验证其作用价值,以及筛选出最具临床价值的相关标志物。

四、总结

目前,宫颈癌正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身体健康,关爱女性健康从“两癌”开始,早期、规律、正确的筛查将极大的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以及真正实现对宫颈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及消灭宫颈癌的目标。然而,宫颈癌筛查仍面临许多问题。首先,如何更高效、更准确且合理的对适龄妇女进行子宫颈癌筛查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其次,在不同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贫穷地区,筛查技术与筛查成本仍是主要问题,因此,简单、廉价仍迫切需要解决。最后,宫颈癌筛查意识薄弱以及个人隐私问题仍是另一个影响宫颈癌筛查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宫颈癌筛查工作仍需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青春,马绍康.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研究现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1):7572-7573.

[2] 王金花,宋金维,王建东.人工智能在宫颈癌筛查中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9,17(13):1503-1505.

[3] 于露露,陈汶.子宫颈癌筛查技术新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04):312-315.

[4] 苏瑛,谢婷婷,于月成.HPV E6/E7mRNA在宫颈癌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8,29(1):92-94.

[5] 王悦,王轶英,谢幸,等.HPV分型与定量检测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及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54(5):350-353.

[6] 李红芳,赵小环,王丽萍,等.子宫颈癌细胞学新型生物标志、诊断标志物的筛选和开发现状[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9,9(6):37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