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无偿献血者ALT异常与HBV、HCV检测结果的关系分析

2020-08-13黄爱琼李仲平刘旭映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0期

黄爱琼 李仲平 刘旭映

【摘要】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结果的关系, 并讨论ALT作为血液筛查计划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73543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资料, 比较HBsAg、抗-HCV阳性、阴性献血者的ALT异常率, HBsAg、抗-HCV阳性结果以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HCV-RNA反应性在ALT正常及异常献血者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373543名献血者中HBsAg、抗-HCV阳性者共2814例, 其中ALT异常者44例, ALT异常率为1.82%;HBsAg、抗-HCV阴性者370729例, 其中ALT异常4260例, ALT异常率1.15%。HBsAg、抗-HCV阳性者ALT异常率1.56%高于阴性者的1.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正常及异常献血者HBsAg、抗-HCV阳性占比以及HBV-DNA、HCV-RNA反应性结果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与抗-HCV阳性结果和ALT异常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 但ALT异常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间无关联, 无偿献血者ALT异常的主要原因并非是HBV和HCV感染。

【关键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核酸检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88

ALT是临床实践中监测肝功能的最主要检验指标之一, 也是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的非特异性指标[1]。我国现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的规范, 对ALT指标的检验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2]。目前, 无偿献血血液检测结果显示因ALT不合格而造成的血液报废率一直居于首位[3]。ALT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与器官, 其活性受病理、生理、药物等众多因素影响。有研究表明[4], 部分非疾病因素也可引起ALT异常, 导致血液资源浪费。近年来随着HBsAg和抗-HCV等指標核酸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广泛应用, ALT在血液安全性筛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质疑。为探讨ALT异常与HBV、HCV感染的关系, 本研究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广州市无偿献血者所捐献的血液样本检测的结果作回顾性统计分析,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广州市共373543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献血者年龄18~55岁, 所有献血者体检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

1. 2 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罗氏ROCHE s201核酸检测仪器, 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产地:瑞士, 型号:HAMLION, FAME24/30), 自动酶联免疫检测加样仪(HAMLION, STAT);718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 离心机, 酶标仪。主要试剂为:罗氏ROCHE s201核酸检测仪器配套试剂, 万泰乙肝试剂盒, 科华乙肝试剂盒, 丽珠丙肝试剂盒, 科华丙肝试剂盒, 万泰转氨酶试剂, 科华转氨酶试剂

1. 3 方法 ALT使用速率法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样本;采用全自动加样系统及全自动酶标分析仪,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HBsAg及抗-HCV水平。所有设备在使用前都经常进行校准和维护, 所有试剂批批检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 4 观察指标 比较HBsAg、抗-HCV阳性、阴性献血者的ALT异常率, ALT正常和异常患者的HBsAg、抗-HCV阳性结果以及HBV-DNA、HCV-RNA反应性在ALT正常及异常献血者中的分布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HBsAg、抗-HCV阳性、阴性献血者的ALT异常率比较 373543名献血者中HBsAg、抗-HCV阳性者共2814例, 其中ALT异常者44例, ALT异常率为1.82%;HBsAg、抗-HCV阴性者370729例, 其中ALT异常4260例, ALT异常率1.15%。HBsAg、抗-HCV阳性者ALT异常率1.56%高于阴性者的1.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ALT正常及异常献血者中的HBsAg、抗-HCV阳性结果比较 ALT检测结果异常者为4304例, 其中HBsAg阳性者32例, 抗-HCV阳性者12例;ALT检测结果正常为369239例, 其中HBsAg阳性者2129例, 抗-HCV阳性者652例。ALT正常及异常献血者HBsAg、抗-HCV阳性占比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ALT正常及异常献血者HBV DNA及HCV RNA反应性结果比较 ALT检测结果异常者中核酸检测到16例HBV-DNA反应性和1例HCV-RNA反应性样本;ALT检测结果正常者中核酸检测到820例HBV-DNA反应性和67例HCV-RNA反应性样本。ALT正常及异常献血者HBV-DNA及HCV-RNA反应性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ALT作为复查非甲非乙肝炎的替代性指标,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血站应对所有献血者进行ALT和检测。有研究报道[5], ALT异常是目前导致血液报废率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 而非病理因素导致ALT异常造成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较高比例的报废。献血者在献血前剧烈运动、疲劳、服用药物、饮食不当、过量饮酒均可引起ALT短期增高[6]。本研究探讨ALT与升高肝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 并讨论ALT作为血液筛查计划的必要性, 旨在为降低血液ALT阳性报废率, 这既避免各种试剂、献血耗材及人力资源的浪费, 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 提高了采血效率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 HBsAg、抗-HCV阳性者ALT异常率1.56%高于阴性者的1.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正常及异常献血者HBsAg、抗-HCV阳性占比以及HBV-DNA、HCV-RNA反应性结果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项ALT异常与HBV感染没有关联性。同样, 单项ALT异常与HCV感染没有关联性。这一结果提示了ALT异常并不一定表示感染了HBV、HCV病毒, 同时ALT正常也不能表示献血者没有感染HBV、HCV病毒。

有众多学者对这两方面的观点进行了研究, Sankary等[7]对375份单纯ALT增高样本进行了HBV DNA和HCV RNA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 没有发现HBV或HCV感染;有研究表明[8, 9]单纯的病毒载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出肝脏的损伤程度, 因为血液循环的高病毒载量并不意味着病毒在肝脏内的复制旺盛。一般情况下HBV、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损害, 进而造成ALT水平升高, 进一步加重人体肝细胞损害[10]。

但有文献研究表明[11-14], ALT水平正常也有可能是HBV、HCV感染者, 这可能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特点有关, 当病毒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不活动或低复制期间时, 肝脏不会受到严重损害, 人体ALT活性也不会表现出异常。由此说明ALT的升高与HBV、HCV感染并不存在相关性。除此之外, 还有研究了HBsAg、抗-HCV阴性献血者, 发现SENV DNA阳性与ALT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ALT未出现升高。这也说明ALT检测对预防除HBV和HCV以外的其他肝炎病毒的传播的意义不大[15]。

综上所述, ALT的升高与HBV、HCV感染并无关联, 且ALT检测对预防除HBV和HCV以外的其他肝炎病毒的传播的意义不大。为了避免由于单纯的ALT异常导致大量血液不合理报废, 可开展简便、快速、可行的ALT初筛工作, 或者提高ALT参考范围的上限有效解决血液报废率高的问题。甚至随着血液筛查检测试剂灵敏度的提高, 可参考国外很多国家做法取消ALT血液筛查项目, 既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又减少血液检测成本。

参考文献

[1] 刘丽, 潘海平, 单玉, 等. 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HBV、HC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1):121-122.

[2] 程玉根, 梁启忠, 掌友湖, 等. 献血者血液筛查中ALT与HBV、HCV的相关性研究.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4, 16(1):64-65.

[3] 任本春, 卓孝福, 周晓真, 等. 献血者ALT与HBV、HCV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关系研究. 中国输血杂志, 2018, 31(2):144-147.

[4] 冯秋霞, 张龙穆, 潘海平, 等. 青岛地区63846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筛查结果分析.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7):733-735.

[5] 陈烽萍, 宁振全. 玉林市无偿献血者ALT异常与HBV、HCV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 40(7):850-852.

[6] 潘雪, 关晓珍, 潘纪春, 等. 2013~2017年北京某医院无偿献血者构成及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0(4):354-357.

[7] Sankary TM, Yang G, Romeo JM, et al. Rare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virus genom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seronegative donors with elevate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Transfusion, 1994, 34(8):656-660.

[8] 左金玲, 牛麗彬. 长治地区无偿献血者ALT异常与HBV和HCV的相关性分析. 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12):147-148.

[9] 申俊锋, 唐飞, 陈文霞, 等. 贵阳地区无偿献血者 ALT 异常与 HBV、HCV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探讨. 贵州医药, 2015, (9):811-813.

[10] 周艳, 李晶, 冯卓, 等. 结合核酸检测探讨ALT与HBV、HCV的相关性. 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1):51-52.

[11] 蒋钰瑶, 许岚. 2014年—2018年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报废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29):4239-4240.

[12] 蔡丽娜. 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V、HCV、HIV感染情况分析. 东南大学, 2014.

[13] 刘玉振, 邢培清, 李伍升, 等. 无偿献血人群中ALT、抗-HCV和HBsAg阳性模式分布调查.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4, 22(4):278-279.

[14] 喻红玲, 梁伟文, 刘运保, 等. 瑶族无偿献血者TTV感染及与HBV、HCV及HGV重叠感染研究.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1):36-38.

[15] 陈云光, 黄广, 周仲民, 等. 无偿献血者血液中ALT和HBsAg及抗-HCV结果分析.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2012(2):44-46.

[收稿日期: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