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批判视阈下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原型塑造的文化范式研究

2020-08-13王勇

北方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电视剧

摘 要:本文通过日常生活批判视阈层面,对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原型塑造的文化范式进行发掘,形成以下认识:第一,历史戏剧化过程中原型素材与艺术塑造的媒介是历史观念;第二,文化寻根范式体现了东北地域文化中家族史叙事中原始生命力探寻;第三,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下对历史情境的再现形成互补作用;第四,揭示同一事件原型下的不同视角下原型塑造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原型塑造;文化范式

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以现代人的视角演绎东北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历史,体现出时代文化、历史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有机契合,故事的原型塑造文化范式已经从单纯地诠释历史,发展成为现代大众审美视角下的诠释历史并展现人物的日常生活,并将日常生活的体验移植到艺术表现中,充分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日常生活体验的认知,将受众引入历史叙事的情境中,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功能。

一、历史观念:历史戏剧化过程中原型素材与艺术塑造的媒介

“历史观念的不同是历史戏剧化的主要动因之一”[1],在电视剧叙事策略中,不同的历史观念,使得电视剧在叙事中的切入点呈现差异,这种差异存在呈现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层面。我们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原型是历史事件,从史学角度看,事件的进程、事件中各种重要因素间的关系、事件中的关键人物等往往是“正史”所要关注的重心;在民间流传的历史,其关注的视角也存在着自己的审美旨趣,这种旨趣在于,注重故事情节的历史叙事;关注人情冷暖的生活伦理叙事;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传奇叙事等,这种民间视角所折射出大众审美文化心理,影响着历史题材电视剧原型塑造的文化范式。

历史观念与日常生活的变迁息息相关,在文化哲学视阈,历史文化观念的演变的本质在于文化审美的变化,在文化哲学中,“通过文化批判促使人的形象重塑和推动社会的变迁”[2]其本质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的实践哲学范式与历史题材电视剧原型塑造是匹配的。历史观念的变化和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关联的,“在历史上,日常生活批判采取了许多途径:哲学和沉思,戏剧和艺术,暴力的政治行动或战争般的行动,逃避”[3],历史题材电视剧作为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在关照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意识向度参与了历史观念的同构中,这种历史观念就融入历史原型的塑造中,将时代的审美文化心理投射到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之中,从而塑造出相同故事类型的不同的艺术呈现。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作为艺术加工基础的原型是一个恒量,而对于日常生活批判则是一种变量。文化的变迁与观念的转变,都会作用在电视剧的艺术创作之中,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原型塑造范式的形成轨迹,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区域文化、整体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二、文化寻根范式:东北地域文化中家族史叙事中原始生命力探寻

(一)漂泊者原型:漂泊者的异乡认同与异乡对漂泊者的认同

以东北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闯关东》的探索了“闯关东”的移民文化因素对东北地区大众文化品格形成的影响,这一影响的叙述,切入点是“一个山东家庭”和“清末民初”开发东北的历史背景,将叙事时空主体主要投射在哈尔滨这座移民城市。在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上呈现出以小见大,尊重现实的原则。尽管朱开山一家是虚构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但其真实性体现就在于对历史原型的尊重,“闯关东”的历史原型,来自无数个移民家庭的经历的类型归纳,使得这部电视剧颇具典型性,它的模式是漂泊者的原型:第一个层面是漂泊路径图解,即:“谋生—流浪—移民—扎根—守土—繁衍”;第二个层面是由客到主的心理图解,即:时空领域的“从故乡到异乡”与文化心理中的“从异乡到故乡”。“漂泊者”主体视角,体现的是他对新的地域文化环境的适应,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该剧以朱开山一家在这块土地上扎根落幕。《闯关东》这部电视剧“将冲突中对立的两个人物、两种势力、两种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4]。而朱开山家的“亲情”与“包容”这个主题不曾改变,这种圆融的本质是一种地域认同和民族融合,这体现了东北地区,特别是哈尔滨等移民城市当时的文化生态特点。

(二)“原住民”原型: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沖突下图腾崇拜的生命所指

电视剧《哈尔滨往事》(薛彦东导演,1997),作为同样反映东北历史的电视剧,其在叙事策略上选择原始居住者的寻梦历程为切入点,建构在原始野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的情境下,各方势力在名利场中的角逐。完颜布库为了谋生,他对现代文明从拒斥到接受,只有一方面不曾改变,那就是原始野性中的“狼性”,只不过这种狼性由自然的野性,转化为都市的社会性,也是由自发的竞争发展为自觉的竞争,他们学会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在竞争中争取生存空间。在《哈尔滨往事》这部电视剧中,展现了哈尔滨近现代史上存在的西方文化、关内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凸显了原始部落的某种图腾信仰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多种文化的协同,形成了哈尔滨城市的文化的历史积淀。布库“夺回黑色土地”的梦想,是其对祖先的崇拜,对故土的忠诚。这是一种朴素的观念,但是这种理想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原始部落的末日英雄形象,在彰显其生命力的时候,总是带有悲剧的色彩,彰显了野性与文明冲突的主题。

三、人物传记范式: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下对历史情境的再现

(一)个人事迹的历史再现:事件原型的主流历史观念的艺术阐释

1986 年,电视剧《努尔哈赤》问世,这是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正剧,它获得第7届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一等奖。该剧在叙事策略上,以个体人物生平介绍为切入点,进而展现与人物有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该剧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中,革命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也是一个重要的看点。《赵尚志》(李文歧导演,高强、程昱等主演)《平南洋》(陈国军导演,陈宝国等主演)《十三省》(雷献禾,郑军导演,赵恒煊等主演)等电视剧以个人事迹为主线向国内观众展示了东北抗日斗争的艰苦历程,以及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在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中拉开中国抗战的序幕。《赵尚志》中的个人独白,真挚朴实,显示出一个伟大的灵魂的生活情趣,这种情趣夹带着地方风俗,在叙事表现上给人以新奇感、亲切感,更容易让大众接受人物,并且进入角色去体验剧情。剧中有以抗联后代身份出现的旁白,这增强了电视剧的历史感。《平南洋》以开国少将李荆璞等人的事迹为原型,记录了牡丹江地区抗联的事迹。《十三省》以耿殿君等十三个抗日志士,在李兆麟将军的见证下歃血为盟,组建抗日武装的故事,这三部电视剧均以个人的事迹为切入点,融入了历史的事件,并且代表着黑龙江地区抗日联军的各个区域的英雄典型,弘扬民族正气,向后代介绍抗战历史,在塑造英雄的同时,也融入了情感、区域文化元素,让外界认识东北的历史与风俗。

(二)历史原型的多重维度演绎:日常生活元素参与原型塑造

真实历史往往呈现为一种碎片化、概念化和形式化的特点,在艺术表达的时候,融入日常生活元素能够让历史叙事更为完整,因为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更能够在侧面烘托历史,凸显出人物的光辉。《少奇同志在东北》中,少奇同志机智稳重的气质,对战友爱情、家庭的关心,体现了他的亲和力;从日常生活角度呈现出作为革命领袖的少奇同志的人格魅力。日常生活元素,还在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谍战题材中不断凸显。《地上地下》中的乔天朝(本名刘克豪)的复杂的情感纠葛的原型模式,同样出现在《悬崖》中,同时也出现在国内的诸多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中,比如,新版的《敌营十八年》和《潜伏》等剧中,原型模式是假夫妻与真夫妻;同志情与亲情;还有革命的大局与个人的命运(包括爱情)之间的正确选择。由于日常生活元素的融入,让电视剧的人物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关联,推动剧情的多线索发展,这就为电视剧的长篇叙事留有足够的空间,同时也为谍战特殊革命历史传奇题材中人物的多重身份的文化表现提供了合理的情境。日常生活元素的融入应当有一定的阈限,不能够颠覆历史的本真和重大事件的意義所在,否则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盲目表现之中。

(三)历史的补充:民间历史观念与主流历史观的有机契合

民间历史观念是大众文化心理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大众对历史的审视,其具有地方区域意识、平民体验,文化融合的一种合力因素,因此民间历史观念根植于地方的文化土壤,在地方历史的诠释中,往往能够起到补充的作用。如,在很多东北题材电视剧中,有很多民间叙事,“赵尚志木炮打宾州的故事”“平南洋与一枝花的故事”“十三省结义打鬼子的故事”“义犬救罕王的故事”均不可能出现在正史中,而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传说生动有趣,富于情感,不乏震撼,并且一样对国民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这些传说和谣言不同,虽然得不到正史的证实,但是却有一定的历史根据,这是大众文化心理对历史的一种艺术加工,同时在电视剧中融合到主流历史观的表达之中,让正史的演绎更加贴近大众。

四、历史事件原型演义:同一事件原型下的不同视角表现

历史事件的原型演义,呈现出创作者历史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共时的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观念差异,也有不同时间内的一个人文化观念的转变。如《少帅传奇》与《少帅》在叙事策略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前者将主人公放到重要历史事件的节点上,如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等,主要突出张学良本人的爱国热忱和大局意识,更多地表现张学良性格中的勇气和担当一面;而《少帅》则将张学良放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历史事件始终作为一条主线去主导张学良的人生发展;剧中家庭生活戏、爱情戏、闹剧式的插科打诨,让剧情气氛从紧张的争斗中得到缓解。另外,青年张学良狂放不羁的性格、理想破灭后的萎靡不振的姿态,大历史漩涡中不断经受考验的命运,使得《少帅》带有变革时期中外知识分子原型的共性特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变化与历史变迁的协同性,这是日常生活下历史事件演义在同一原型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中,许多电视剧全境式的表达人物,将历史风云人物引入世俗的生活之中,并没有亵渎历史,同时让人物的形象更为丰富,结合日常生活的叙事风格,将正史与当事人口述历史这种民间历史表现模式结合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新观察。在尊重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发掘各种小事件、人物传奇故事等的艺术价值,让他们参与大历史的同构,形成电视剧的历史原型范本多视角呈现,这正是这种原型塑造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2]陈树林.文化哲学的旨趣[N].光明日报,2010–09–14(11).

[3]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6.

[4]付晓红.家园·奇观·蒙太奇——《闯关东》的东北想象[J].当代电影,2008(7):1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原型批评的文化意蕴研究(2017D09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勇(1979—),男,汉族,吉林德惠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大庆精神与龙江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影视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主体特征与创作趋势
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研究综述
大众狂欢到政治泛化
以《红高梁》为例浅析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探析我国国产电视剧剧本选择的新趋势
网络剧的底线可以比电视剧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