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人的悲怆体验
2020-08-13孔帅
摘 要:白先勇的作品塑造了许多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往往以流亡者的身份在人生苦海之中起落浮沉,大多数都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他们之中有在历史动荡中被迫逃亡至台湾后对自我身份迷失的“台北人”,也有在异质文化冲击下挣扎于身份焦虑之中的“纽约客”们。这些人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心理上难以和现实社会达成共识,从而产生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并在这种困境之中苦苦挣扎难以自拔。
关键词:白先勇;边缘人;身份认同;困境
作者简介:孔帅(1995.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02
前言:
白先勇以写实的精神的其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特殊群体人物形象,并將他们的命运遭际生动地加以展现,体现出悲悯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其中,《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和长篇小说《孽子》等作为其作品的代表在整个华文世界都极负盛名,这些作品中的大多人物都有着不同的悲剧性命运,他们往往在社会历史更迭之中被驱逐,被迫或主动流亡至“异乡”,成了人生旅途中的“流浪客”,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种种精神困境。这其中最为明显之一的便是这些游离于主流群体的边缘人对自我身份认知的焦虑,这些人看清楚自己既不属于过往的历史也不属于生存的当下,既不属于故乡也不属于生存之地,他们对自己的归属和未来感到疑惑痛苦,无所适从,只能接受在这种环境之中的自我边缘化境遇,展现出了一种无处安放的精神困境。
一、时代更迭中“台北人”的身份迷失
白先勇的大部分小说所呈现的历史时期主要集中在民国 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因此作品中人物也大多都体现了这个时间段内人们的生活。白先勇是白崇禧之子,在他幼时,虽然有着高官之子的身份,却没有得到一个安稳、快乐的童年生活。1948年白先勇刚刚从肺结核的阴影之中死里逃生,却不得不举家逃离大陆,不得已成为了众多 前往台湾的人中的一员。在这期间他的家族奔波多年,抵台之后,曾经辉煌的家境由盛转衰,白先勇作为目睹历史更迭、家族兴衰过程的亲历者,真切地体会到历史无常、人世萧条。他本人也成为了 一名背井离乡、客居他地的流亡客,人世的无常、思乡的忧愁对成长中的白先勇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他将这种离国的流亡感受深深地融入在 其文学作品之中,如《台北人》中的《岁除》《思旧赋》《梁父吟》《国葬》几篇,以及《纽约客》中的《骨灰》等,这些作品展现了流亡客在历史更迭中的命运起伏。而在这些故事中每一位独特的人物,都在被迫离开故土迎接新生活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精神并不能完全跳出故乡。他们人生中最重要也最不可得的一部分已经永远地留在 了大陆的家乡,如《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家乡的罗家小姐是他余生最大的信念支撑,罗家小姐对于他而言就是故国的象征,对他而言,大陆才是真正的家乡,往日的辉煌被留在了大陆,在台湾的新生却让这个流浪者体会到了失去的悲哀感受。于是,对罗小姐的执念是他作为一名骄傲“大陆人”内心中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他看似平静的新生实则是被他寄托在这个在家乡未了的心愿之上。而后来当他得知自己受到了欺骗,努力生活后所得的财产被人骗走,他便彻底崩溃,因为他意识到曾经幻想着和罗家小姐的团聚已经成为了 彻底破碎的毕生梦想,当这个唯一可以用来欺骗自己、支撑自己生活的心理防卫被摧毁,他对自己曾是风头无两的陆军军官的身份坚守也开始破碎,人生也轰然倒塌。
像卢先生这样被迫离乡客居台湾的陆军军官最终选择了破罐子破摔、麻痹自己走向疯癫最终毁灭的命运,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外界社会的改变,如全新环境和过去的种种不同。他实际上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的社会中社会阶层的洗牌和重新建立起的社会秩序所导致的他们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的事实,于是宁愿让自己头脑意识停留在过去的自己,也就是旧的历史之中,这种消极的生存策略让他们自己与主流文化之间所产生的差距越来越大,鸿沟也越来越难以弥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流亡者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社会的要求更加难以同步,逐渐与主流之间的价值差异难以弥合。离国的流亡者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在现实与想象的矛盾之中产生了极大的错位,陷入原有的传统社会意识被现有思想冲击的困境中,在艰难、漫长却又无能为力的探索之中失败,最终造成了曾经斯文的体面人失魂落魄、癫狂崩溃的可悲结局。
除了这种对自己当下身份接受失败的形象,也有无奈接受世代变换、历史波动的人物形象。像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的金大班,在离开上海这个东亚极负盛名的时尚大都会,也离开了自己人生中最为星光璀璨、如日中天的舞台。但到达台北的她仍然从事着曾经的事业,尽管时有辉煌不再和青春已逝的无奈,但仍然坚持自己最初的泼辣自在,仿佛往日风光也并未在她心里褪去几何。又如《游园惊梦》中的钱夫人,她曾经的青春与风光,丈夫和情人都离她而去,甚至自己最为骄傲的嗓子也哑了,曾经美丽优雅、雍容华贵的将军夫人再也回不来,令人羡慕的爱情和婉转动人的戏腔也彻底失去,使她在窦夫人的宴会上只能喃喃此情此景变化太多。她的失落也体现了对当下现实中的自我身份的难以认同和无奈接受,这种旧的贵族家庭和身份的瓦解给钱夫人带来的巨大心理落差呈现出了在历史更迭、世事变幻之中人们生存境遇的无常和沧桑。
二、异质文化冲击下“纽约客”的身份焦虑
白先勇在母亲去世后大受打击,随后便远渡重洋只身去往美国留学。在到了美国之后,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并在这种差异的冲击之下产生了对于自我文化身份的追寻:“同很多其他的留学生一样,到境外后便经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因而就产生了自我身份认同的苦恼和问题,这促使我重新估计自身的某些价值观念和信仰。”[1]随之开始了与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生存相关的创作,因此在他1964到196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始终贯穿着主人公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焦虑及对自我身份的确证和探寻。这些在中西方文化缝隙中生存的异乡客,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异质文化将母国文化从自我身上生生剥离的苦痛,在精神上他们既无法完全割舍母国文化,而同时西方世界也很难将这些外来者完全接受,于是他们产生了种种精神痛苦和生存困境并无力地挣扎在其中。
以《芝加哥之死》为节点,白先勇从前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创作逐渐转向更加写实的风格,于是接下来《纽约客》中的作品中真实地描绘出东方文化之子们前去美国寻求梦想中的光明前途,却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产生认同危机,展现出这些本来在台湾就是离乡的“无根的一代”无论在何方何地都看不到出路和未来的迷惘和悲伤。
《芝加哥之死》中的主人公吴汉魂名字的谐音有着特殊的含义,对故事主人公的命名能够看出白先勇所设定这个人物是中西文化夹缝中无根的“边缘人”。吴汉魂正是由于在中西两种文化场域中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属之地,在身份认同的焦虑与疑惑之中难以承受生活的苦难而选择了自杀。他是彻彻底底的中华文化之子,身上有著典型中国人所具备的刻苦努力的品质,但为了在新的国家寻得自己的一寸生存空间,他不仅需要承受着西方文化对自己骨子里传统文化的驱逐,又要承受着为实现自己所为梦想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彻底背叛。对恋人和母亲的背弃象征着他原本扎根在母国文化土壤中的根系被刨除,彻底背弃了“孝”的传统美德。使得自己成为了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弃儿。从儿时便深深扎根于自身的道德观念体系又让他内心深处产生了无法言明的愧疚和痛苦。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到了自己孜孜不倦所求的学位后,他却发觉这一切如同一场虚妄,芝加哥这个充斥着金钱主义和欲望的美国大都市也同样不属于他,他在中西方文化的夹缝中进退维谷,既难以完全融入美国的思想文化环境之中,又实在不想让一切付诸东流回归中国,因而只能将自我放逐成为东西方文化边界之外的边缘人。在这种身份认同的焦虑中,尤其在彻底失去了情感上的依托和曾经孕育他的母体文化之后,吴汉魂发觉自己的灵魂没有皈依之处,成为了 无法融入中西方任何一方文化的“弃子”,苦苦挣扎却找不到任何希望,因此只能在这种被驱逐的孤独感中无力地爆发,最后走向灭亡。
《夜曲》中的吴振铎可以说是在“纽约客”群体中最为成功的形象代表。他在学业上学有所成,事业上也一帆风顺,社会地位很高。即使他的个人成就看起来已经是如此的辉煌、令人称羡,他也会因为自己没有回归故国为中国人行医治病而内心愧疚无比。清楚的民族自我身份认同感使得吴振铎为自己从未给一个中国人治过病而痛苦万分,这种认同使得主人公即使已经在异国落定,站住脚跟,获得成功,也因为父亲对自己去给中国人行医的愿望无法实现,而让他产生了羞愧和不安的感受,这种羞愧与不安实际上也是主人公自我身份的一种暗示: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在异国他乡取得了多么高的成就,仍是一个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人”,文化心理上的无法融入让他对故土所存的眷恋和期待无法实现的痛苦深深扎根于自己的灵魂之中,这种文化身份心理的流浪感将身处异乡的“边缘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悲哀呈现了出来。
三、结语
白先勇对边缘人命运的书写,展现了大时代的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人物在这种如洪流一般的滚滚历史中只能随之浮沉跌宕。而这些边缘人在不停的 迁移和流亡过程中,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始终处于一种无所适从、无处安放的困境之中。他们自身是谁、来于何处、归属于何处、未来将皈依于何地始终使他们难以完全将自己的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调节至一种和谐的状态,而现实的社会也往往没有将他们完全容纳,因此他们在这种现实中痛苦地追寻着灵魂的归属,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索,使那颗无处安放的心一直在历史浮沉中颠沛流离。
注释:
[1]白先勇:蓦然回首[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34.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台北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白先勇.纽约客[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白先勇.树犹如此[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白先勇.白先勇文集(第五卷)游园惊梦[M].花城出版社,2009.
[5]白先勇.蓦然回首[M].文汇出版社,1999.
[6]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符立中.对谈白先勇[M]. 现代出版社, 2015.
[8]张立新.试论白先勇小说的叙事视角[J].文学教育(上),2012(01):37-39.
[9]黄耀华.《台北人》的历史叙事及文化身份认同[J].华文文学,2001(0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