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校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改进、完善图书采编流程

2020-08-13周颖张晓星

卷宗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外包以人为本

周颖 张晓星

摘 要:在大数据环境中,高校图书馆采编流程展现出了全新特点。因此,为了使高校图书馆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本文将对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采编流程的改进、完善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外包;以人为本;管理制度;采访机制

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质量对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大数据环境影响,高校及时改进、完善图书采编流程,有助于提高图书馆采编水平及服务能力等。

1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采编流程存在的特点

1.1 采编对象明显改变

纸质印刷型文献、少量视频微缩等非印刷型资源是高校传统图书采编工作的主要对象,其结构单一、组织方式简便。由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科技产品等被快速推广、运用,受相关技术产品使用便捷、信息容量庞大的优势影响,大量读者迅速采购、使用新技术、新产品,这让图书采编对象由传统的纸质文献范畴扩大到了电子文献资源、数据资源等诸多领域,并使纸质及电子文献采购比例发生了变化。所以,重视组织、采编数据资源工作,才能使受众电子阅览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提高图书馆服务效果。

1.2 采编方式、路径呈现多元化

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使用的采编方式已经明显改变,如传统采编业务依赖书目预定、现场采购,所谓书目预定,即“结合中文图书纸质版本目录《科技新书目》等选择书目”;现场采购,即“安排专员到供书商活动处采购书目”,但这些方法局限性明显,如无法观看实物、耗时耗力等。在信息时代,图书馆采编形式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特点,采购时可通过网购方式突破地域时空限制,且采购便捷、品种多样。采购员可利用网络浏览供书商最新数目等信息,确定后下单采购即可。但是,最好的采购模式依旧是传统与现代采购模式的结合,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确保采购质量。

1.3 编目方式实现了转型,采编业务社会化特征明显

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影响,已经完成了从印刷型文献到网络版、电子版文献的转型,当前编目工作主要形式以联合及联机编目为主;如通过网络技术整合、分类信息,存储海量数据信息,然后利用网络共享平台为受众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信息使用效率,满足受众个性化阅读需求,为采编工作节约大量时间及信息存储空间。另外,受高校经费、图书馆专业人才管理名额有限等因素影响,高校已经无法自主承担采编工作,所以外包采编业务成为最佳方式,这种趋势的产生有助于图书馆减少运营成本、改善工作效率、優化服务水平[1]。

2 高校在大数据环境下改进、完善图书采编流程的对策

2.1 将图书编目工作外包,改善图书编目效率

外包图书编目工作,即“高校图书馆向某些图书供应商承包图书编目任务,确保图书编目工作顺利进行。”受图书市场快速发展影响,图书编目外包正成为一种趋势。现如今,国内图书供应商在市场中竞争激烈,它们纷纷通过价格战、创新服务方式等方式争取、吸引客户,例如很多供应商为客户提供贴条形码或者是书籍分类的服务。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型书籍供应商技术服务水平越来越高,给广大客户提供了更多更全的图书加工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将图书编目工作承包给他方[2]。

2.2 秉承“以人为本”理念,为受众提供服务

在大数据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应调整采编工作理念,如引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供服务,优化服务意识,放弃任务型工作思想,使服务由被动变成主动。在具体实施中,可按时去所有学科教研室走访、调研,搜集学科构建、科研信息;还可不定时组织师生座谈会,搜集师生意见;还要深度分析受众借阅清单内容、历史,配合活动结论,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有目的性的完成采购;另外,要结合各专业各层次读者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2.3 科学制定采编工作管理制度,优化考核机制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采编工作并不是单纯的采访、编目,它是在参与大数据采编收集、解析运用、管理及维护的大环境下,整合图书馆的数据采编、存储、解析、服务等内容。所以,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状况,制定、完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为全员培养“重视采编数量与质量”的新工作观念;同时,要积极推行个人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还要诱导全员参加创新,推广实行全新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优秀员工颁发精神及物质奖励;更要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联系在一起,才能激发全员工作积极性,改善采编工作质量,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3]。

2.4 提高采访机制灵活性,构建全新馆藏结构新模式

图书馆应结合大数据环境特点创新图书采编方式,图书馆应在保留购买、接受捐赠纸质文献等方式的基础上,运用购买信息资源使用权、商家服务等方式增加虚拟馆藏资源,还可单独购买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大型数据库使用权,或采取接受捐赠、复制、交换其他图书馆或个人文献、非正式出版物内容等方式,丰富馆藏内容及结构,实现采购方式的多元化。此类采购模式可以弥补传统资源采购模式的不足;比如,合理运用网络技术等,可及时掌握最新的出版社信息,还能第一时间获得科学发展前沿科技成果,而且纸质与电子文献的联合使用,优化了图书馆馆藏结构,提高了馆藏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有助于给师生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大数据环境发展特点,科学优化图书馆采编对象、理念、方式等,做好新技术、新知识的引入、运用等,才能提高图书馆馆藏品质、发挥图书馆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燕芳.读者决策的图书馆图书采编质量控制分析[J].山西青年,2019(08):195.

[2]刘欣.浅析优化图书采编工作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J].报刊荟萃,2018(03):101.

[3]张雪.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智能图书采编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01):102-103+108.

猜你喜欢

大数据环境外包以人为本
论“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外包的问题与策略
基于大数据环境的新闻编辑理念变革创新机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业务外包在“慕课”中运用的分析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