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
2020-08-13吕建华时艳丽白春启
吕建华 时艳丽 白春启
[摘 要]针对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带头人资格及团队建设、课程网站建设、课程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提高普通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课程质量;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颁布“河南省第一批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45);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颁布“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17)
[作者简介]吕建华(1971—),男,河南上蔡人,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储粮害虫综合治理教学与研究;时艳丽(1974—),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员,主要从事图书信息及编目工作;白春启(1978—),男,河北唐山人,博士,河南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储粮害虫综合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340-02[收稿日期] 2019-01-13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强烈冲击。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为代表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极大地拓展了日常教学时空,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激发了广大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传播范围[1-4]。在线开放课程正在以不同方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给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部及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等文件,指导和规范全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也相应制订出台了“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各高等学校据此纷纷制订了各自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政策,鼓励和规范在线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向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方向努力,以此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在当前大力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同时,参与建设的各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提升在线课程建设的质量,避免一哄而上,否则就不能保证课程建设应有的教学效果。根据我们多年来对储藏物昆虫学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如何提升在线课程建设质量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有所裨益。
一、面向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建设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一切所谓的高科技教学手段都没有现实意义。如果一门课程专业性极强、社会需求较少,就不适合参与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当中,但可以借鉴在线开放课程的模式,在本课程受众范围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5-7]。针对社会受众面广的课程,参与课程建设的团队须充分挖掘自身的专业潜力,发挥专业特长,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提供具有專业特色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制订并实施周密的课程建设计划,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在线开放课程,以拓展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专业水平,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并对传播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科学认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建设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高校在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切实责任。
二、选择认真负责的课程带头人,打造一个高效敬业的专业团队是建设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的关键
课程带头人,也是课程负责人,必须认真负责。课程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能否选择一个优秀的课程负责人决定着建设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的成败。课程负责人要有公心,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仅仅盯着作为课程负责人能够给自己带来的荣誉而工作,要有为学科长远发展负责和为社会进步奉献的精神和担当;不仅保证个人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将本学科教学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组建成一支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人员稳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务实进取、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能够干事创业的精干的专业队伍。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
三、选择适合的网络传播平台,精心组织课程资源,建立便捷、友好的课程网站是建设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的催化器
一门专业特色鲜明、社会需求面广的课程,在优秀课程负责人组建的专业团队的精心组织下,借助良好的网络传播平台可以快速获得社会认可,大大推进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8-9]。一般来说,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网站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负责人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拓展资源等。其中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发展历史沿革、教材简介、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内容。课程录像要录制全部教学内容,且应控制好每项教学内容的录像时间,不宜过长。在课程网站要提供在线学习测试及教学效果评价内容,适时发布课程相关公告,广泛开展课程讨论。同时,紧密联系科研、生产实际,根据课程建设和运行使用情况、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和进展情况,及时完善和改进相关教学内容,使之体现课程持续建设、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原则。爱课程网是一个较好的学习平台,目前我国大多数在线开放课程都在爱课程网上,以供大家学习。
四、制订相应的课程建设政策是建设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的保障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是建设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的制度保障。首先,普通高校要摒弃“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观念,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担任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负责人,营造鼓励教学、重视教学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职称晋升、优秀评比、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且向积极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学效果良好的一线教师倾斜等。同时,学校要在政策与经费上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对积极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在进修学习、相关仪器设备购买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使其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课程建设—教师进步—学校荣誉—社会受益—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
五、結束语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正在以强大的影响力不断深入到高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新一轮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团队应该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充分考虑和把握本课程的专业特色,主动吸取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面向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建设好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颖,屈紫懿,鲁冠军.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4(4):40-42.
[2]曹洁,曹殿立,马巧云,等.线性代数在线开放课程教材知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174-175.
[3]赵蕾,高小红,王富,等.多维度过程考核在化工原理智慧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209-211.
[4]任锁平.工作场所学习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在线课程建设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15):97-101.
[5]王丽雪,齐海群,王春艳.新工科视阈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思考—“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16-17.
[6]刘文彦,解玉鹏.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在线课程的设计与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8):45-47.
[7]黄静,王帆.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体验调查及学习模式优化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2):125-126.
[8]胡明宇.国内三大MOOC平台的“理解广告”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广告,2019,(8):95-97.
[9]曾波,李姗姗,张治学.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3):40-43.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nline Open Courses Construction
L? Jian-hua, SHI Yan-li, BAI Chun-qi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nline open course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s,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courses leader and the team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s website, and the courses guarantee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he online open course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open courses; course quality; teaching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