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0-08-13蔡青
蔡青
摘 要:本文系统分析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本单位在非遗档案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最后就如何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医院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工作是一项细心负责的工作,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除了支持和配合本单位文化和旅游部门将本院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项目,还要以认真的态度对这些优秀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事项进行记录、整理,使我们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保护、发扬。
1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产生的背景条件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要求的最早权威指导性文件。随着工作推进,非遗需要法律保障的需求和呼声日趋升高,经过几年的非遗法草案修改,于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非遗法对非遗档案建设做出了明确的条例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
1.2 档案建设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医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就其科学属性而言,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文化科学性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医的辨证思路及诊疗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又一种形式的表达。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因为中医药本身与人体健康、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不仅对百姓健康理念的影响深远,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百姓群众的生活方式。就其文化属性而言,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着中医药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非遗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要目的就在于真实记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变传承的情况,因此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过程中,更应重视档案工作,这将直接影响到非遗保护的成效,随着保护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在阶段性地完成各级项目名录申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项目保护单位申报、传承示范基地申报工作时,非遗档案的建设即显得尤为重要。
2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工作的具体做法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工作,领导重视是保障。开展该项工作,既有利于健全档案资源体系,保障非遗档案安全,又利于促进档案资源的合理利用,丰富档案服务内容。对此,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就有关具体工作事宜与相关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进行沟通协调,指导工作,在人员落实、业务培训、资金投入、设备购置上给予大力支持,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我院非遗工作起步较晚,今年是第十一个年头,因此,我们还加大非遗档案建设的宣传工作,从领导层面、专职档案工作者层面及普通职工层面,不断提高对非遗档案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邀请上级档案部门对非遗档案建设进行专业指导,使得非遗档案工作走上正常轨道。
2.2 夯实基础,整理归档
1)加强档案基础管理机制,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在调查、保护、传承、申报过程中形成的非遗文件材料,于工作告一段落后,按制度规定,及时集中保存,形成文字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和电子档案。
2)归档的文件材料在整理过程中分别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文化和旅游部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的有关工作要求进行有序分类、排列、编目,便于查找和利用。
3)归档的文件材料能够全面反映该项目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的真实面貌。纸质文件材料书写时用黑色墨水,字迹清晰、牢固、耐久,便于长期保存。
4)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对各级批文、文件、通知等也进行归档,以作为申报项目时的依据。
2.3 重点工作,专项管理
申报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名录、传承人、基地的认定,采取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保护方法,是保护的主要方法,因此,要做好名录、传承人、基地等专项申报材料的档案工作。名录档案的建立,可以对该名录的分布区域、历史渊源、主要特征、续存状况、保护措施等进行详细记录,是该项目本身活态承续历程与现状的档案集合。传承人档案是针对该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建立起来的,是记录和反映其该传承人在社会文化活动的状态,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最重要的载体,是将决定该项目存在与传承的决定性因素。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砥砺发展,无锡市中医医院积淀了在锡城广为人知的中医药特色技术品牌,“龙砂医学疗法”、“黄氏喉科”、“刘氏骨伤疗法”、“丁氏痔科疗法”、“杜氏金针手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传统医学技术,它们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为了使之发扬光大,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非遗”申报、保护工作,目前医院拥有“龙砂医学诊疗方法”、“黄氏喉科疗法”、“刘氏骨伤疗法”、“无锡丁氏痔科疗法”4项省级及“杜氏金针手法”1项市级非遗项目,院综合档案室的非遗档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4 注重细节,整体保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过程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活态性、流变性等特征,在其档案的整理上,也要以多视角去留存。例如我院在2015年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时,纸质申报文件中既有文字档案,也有照片、图片档案,电子光盘中既有文字图片的数据,又有该项目的录像片。同时,我院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档案的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依赖于实物的体现,是形成该项目的成果、载体或者工具,我院于2013年建立无锡市中医药博物馆,设有“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龙砂医学流派展示馆”,就采用了实物展示、文字解说、音频录像播放及传承人现场展示相结合的方法,来反映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历史渊源、存续状况、保护成果等,从而实现该项目档案的完整性。
3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工作的建议思考
1)档案部门应加强与本单位文化和旅游部门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沟通与联系,寻求他们的配合与支持,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关键。对比非遗保护具体工作内容和档案部门业务环节,不难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契合关系(见下表)。
2)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成果,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中贡献力量。档案部门对收集整理好的非遗档案进行编研,并在此基础上策划一系列档案宣传活动,从而强化非遗档案保护意识,实现档案的真正普及,档案部门也可以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利用非遗档案,档案各级主管部门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中医药文化主题展览活动、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编辑发行出版物等,扩大非遗的受众和影响。
3)借助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承人可以通过微信、QQ、微视频等手段宣传、储存、研究非遗,使文字、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成为人人皆可用的非遗保护方式。另外,档案专业人员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借助网络力量多方互动,展开相关的收集整理工作,例如:建立非遗专门网站,设置通过注册形式上传相关资料的网络接口,以不断完善内容,持续更新。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日渐深入,对非遗档案利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申报名录、课题研究、编辑书籍、举办展览等目的,越来越需要查阅相关项目档案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民族文化的记忆和民族身份的标志,我们有义务保存保护这些能见证历史发展、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鲜活的人类遗产,应当为档案所见证。
参考文献
[1]吴品才,储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J].档案学通讯,2012(05):75-77
[2]杨咏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档案管理的必要性与措施[J].办公室业务·管理与实践经纬,2012.9:86-87.
[3]胡郑丽.“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重构与阐释[J].浙江档案,20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