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补充计量指标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评价研究
2020-08-13魏明坤
魏明坤
摘 要:[目的/意义]补充计量学作为“五计学”发展的新领域,对学术成果影响力测度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从开放获取论文的原生影响力和次生影响力出发,揭示补充计量指标测度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的使用效率和价值,并测度开放获取论文补充计量指标在数据层面的相关性与差异性。[方法/过程]以Altmetrics.com平台为数据计量工具,使用SPSS软件对影响力测度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补充计量指标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呈线性关系。补充计量指标从学术领域与社会范围进行国际影响力评价,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五计学”的发展。
关键词:补充计量指标;开放获取论文;原生影响力;次生影响力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05.020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0)05-0169-09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Open Access Paper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Alternative Metric Indicators
Wei Mingkun
(School of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As a new field of“Five Metrics”,Altmetric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impact of achievements.The paper reveals the usage efficiency and value of open access paper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metric indicators,and measures the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ce of open access papers in the altmetric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iginal impact and derivative impact of open access papers.[Method/Process]Taking Altmetrics.com as the data measurement tool,the paper used SPSS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impact evaluation indicators.[Result/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lternative indicators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s.The alternative metric indicators evaluated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from the academic field and the social aspect,which further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Five Metrics”in China.
Key words:altmetric indicators;open access papers;original impact;derivative impact
随着信息计量学的发展,信息计量学的发展已从文献计量学发展到知识计量学,其中随着計量分析的对象不同,经历了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知识计量学,也被国内称之为“五计学”,补充计量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五计学”的体系。在“五计学”发展过程中,引文分析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不断应用于人才评价、机构评价、期刊评价、影响力评价等方面。补充计量学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原有“五计学”分析的框架,进一步加强了“五计学”与社会作用相融合,扩大了“五计学”的研究范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通过引文指标进行学术论文影响力的测度,成为信息计量学发展过程的主流评价方法。然而,随着学术成果进入Web2.0时代,各种社交平台不断出现,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在线交流模式成为学术交流和传播的主要模式之一。学术活动已不仅仅包括有形载体,各种网络平台也成为学术活动的场所之一,学术成果的开放获取程度不断提高,开放获取论文的数量大幅增长,开放获取已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流模式。
以引文分析指标为基础的学术成果影响力测度无法满足Web2.0时代学术成果影响力测度的发展,涉及网络的影响力测度难以进行有效评价,而补充计量学的诞生成为传统信息计量学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揭示学术成果的不同社交媒体指标测度的影响力。Wilsdon J指出,研究成果被非学术机构或组织所使用并保留记录数据时,视为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1]。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学术成果开放获取过程产生的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随着社交媒体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日益提升,其产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分类的依据与评价指标的选取具有直接关系,学术成果不仅在学术领域产生作用,在社会范围内也产生不同的作用,而在社会范围内产生的作用便是学术成果的社会参考指标测度的影响力。补充计量指标与引文分析指标从不同方面对学术成果影响力进行评价,客观揭示学术成果在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利用效率和受关注情况,丰富了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强国意识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相关纲领和政策文件的颁布,对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评价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内容,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现状,我们利用补充计量指标对我国学者发表的英文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进行分析,从不同指标层面上进行分析,即时反映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力。
1 相关研究述评
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评价有利于厘清学术成果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国内学者高志等从影响因子、HR指数、时序网络、Altmetrics等方面,对学术成果影响力的动态评价、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给予总结[2-3]。杜建等从引文分析指标对作者学术影响力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通过引文分析指标与合作影响力指标结合进行作者影响力评价更具有合理性[4]。Jian W调查了1980年发表不同研究领域、文献类型的论文,计算论文31年的非自引次数与总被引次数的关系,发现论文老龄化最慢领域的论文比老龄化最快领域的论文衰老更快[5]。引文指标测度对时间的要求较高,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衡量学术成果的影响,Abramo G等基于Web of Science分析每个学科不同应用模式和速度[6]。也有学者从引文动态的角度进行评价,得出文献信息被吸收具有显著的延迟性[7]。影响力的测度早在1955年就被提出,加菲尔德就期刊影响力评价提出影响因子指标[8],也是目前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随着加菲尔德提出影响因子指标之后,Hirsch J E提出了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的H指数[9],被后继学者广泛应用,又在H指数基础上提出一系列H衍化指数[10-13],进一步丰富了影响力评价的方法。
随着影响力在学术领域的被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國内对学术成果影响力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中学术论文作为主要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学术成果影响力的研究是基于学术论文展开。为了避免被引时间异质性对论文影响力的影响,谢瑞霞等提出Weighted Academic Influence指数,进行学术论文影响力的测度,研究结果发现,该指数的提出弥补了已有指标忽略被引用时间异质性的缺陷,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更加准确[14]。通过引文分析进行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引用动机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耿树青等在引用情感的基础上,对引文分析的影响力评价进行了改进,提出CS指标,通过验证得出CS指标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更加全面,区分效果较好[15]。也有学者在知识流动理论基础上,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评价,从知识输入、知识输出以及知识流动网络结构3个维度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测度[16]。
通过对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的梳理,发现对影响力评价的研究是通过不同类型指标对学术成果不同角度进行测度,分析其学术水平、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效益等情况。未能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的利用率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评价指标的利用率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在不同评价指标层面的国际影响力分布情况,有助于全面把握我国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的总体趋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从补充计量学指标的利用率层面进行解析,根据学术成果交流轨迹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补充计量学指标的利用率总体情况,以期追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在国际层面的影响力。
2 数据获取与分析
开放获取作为目前学术交流的主流模式之一,通过开放获取展开深度合作,推进我国学术“走出去”和“走进来”,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开放获取论文分为“金色”开放获取和“绿色”开放获取,这两种主要开放模式构成了开放获取论文的发展。本文以开放获取论文为研究对象,评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集选取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引文索引工具,利用出版年进行检索(PY=2003-2019),在国家/地区中选择PEOPLES R CHINA并在开放获取中选所有开放获取论文选项。检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检索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23日之间的数据,由于SSCI和A&HCI索引工具包含的学科分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存在差异,为了符合《学科分类与代码》划分的哲学社会科学范畴。按《学科分类与代码》划分标准与SSCI与A&HCI索引工具中的研究方向进行匹配,最终获取7 697条记录,如图1所示。该图显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年度分布情况及预测趋势线,图示显示开放获取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升趋势(2019年数据不完整,不能体现该年总体分布情况),且开放获取论文逐年数量分布符合指数函数,拟合度值为0.9869,表明拟合效果较好。
Altmetrics(补充计量学)自2010年正式提出以来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对于“五计学”发展指标的补充,聚集社交媒体、新媒体、同行评议、政策文件、引文分析等不同类型数据和测度指标,为影响力评价提供新的维度,如图2所示。根据补充计量指标数据的衍生,补充计量指标可分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无论学术影响力还是社会影响力都是随着学术成果进入传播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力,而补充计量指标源于开放性的社交媒体或社交平台,更适合国际影响力的测度。
本文通过Altmetrics.com在Altmetric Explorer平台统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的Altmetrics各指标数据。通过开放获取论文的DOI字段进行检索,在Altmetric Explorer平台最终检索到有效的DOI字段3 998条,根据这些DOI字段查询Altmetrics各指标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取消各维数据间数量级差别,避免因指标数据量级差别较大而造成评价结果的误差。最终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评价模型分析我国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之间的差异。
3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评价结果
3.1 影响力关系分析
影响力是一种社会认同,在传播交流过程中改变他人思想和行为的能力。而今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媒体格局不断更新,社交媒介迅速发展,社交媒体、社交平台等正在向纵深迈进,交流的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不仅包括电子文献、电子书,音频、视频、PPT等形式也成为交流的内容。在学术载体交流过程中,学术载体的发布数量、阅读量、点评量、受众数量、阅读时长等众多数据都成为影响力的测度指标。国际影响力概念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国际影响力的分析离不开分析对象的传播方式。随着自媒体、互联网的产生,学术信息的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成为学术载体交流的主要特征。为了更好地分析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分析学术论文之间的差异性显得十分重要,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社交媒体或社交平台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测度,做到数据之间的差异化分析,从而体现开放获取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大小。
影响力是随着学术论文的诞生进入交流过程逐渐产生的,可见学术论文影响力与时间因素息息相关。本文对影响力从时间角度进行分析,将影响力分为原生影响力和次生影响力。所谓原生表示最初的、最早的,学术论文完成就有的;次生表示衍生的、间接造成的,是后天在原生基础上新形成的。因此,原生影响力是学术论文未进行交流传播时存在的影响力,学术论文次生影响力是其在发表之后在交流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力。学术论文的出版发表也是学术交流的一个基本过程,通过出版发表对已有知识信息进行吸收和利用,次生影响力便随之产生。可见,学术论文只有进入交流传播过程,其含有的信息才能产生作用。学术论文的原生影响力与次生影响力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原生影响力可通过次生影响力测度指标予以体现,比如学术论文主题的研究、方法的选取以及应用的分析等方面在交流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关注度、下载量、转发量等指标较高,体现其原生影响力越大,反之亦然。Altmetrics的发展为学术论文次生影响力测度提供了便利,Altmetrics从多方面对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对影响力的分析,原生影响力是通过对学术论文自身的构成要素测度的结果,在没有进行交流传播,论文完成时就已产生;次生影响力是论文原生影响力测度要素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学术论文在不同的交流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是学术论文原生影响力的体现。由此可知,学术论文的原生影响力对次生影响力产生作用,次生影响力体现原生影响力。
3.2 影响力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影响力分析,本文选取次生影响力指标来体现原生影响力进而预测我国开放获取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大小。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评价,需對评价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首先,使用K-S单样本正态性检验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检验,如表1所示。根据检验结果的渐近显著性可知,各指标均小于0.05,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使用Spearman方法来验证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根据补充计量指标的覆盖率,选取6个指标进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分析,主要包括新闻提及、博客提及、推特提及、脸谱提及、Mendeley读者数和Dimensions引用,使用Spearman进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根据指标间相关性结果分析,Mendeley读者数与Dimensions引用指标标间相关性较显著,表明这两组指标间具有一定的信息重叠,体现相同的影响力表征。其他各指标间相关性较弱,表明各指标间反映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的不同方面,体现其在评价国际影响力时的必要性。
3.3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主成份分析是通过正交变化将多个评价指标转化为一组线性不相关的变量,减少指标的重叠、降低指标维度的常用方法。为了进一步分析补充计量指标在开放获取论文国际影响力评价的应用,本文通过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指标因子聚类分析。首先对选取的补充计量指标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如表3所示。根据统计得到KMO的值为0.618,大于Kaiser给出的0.6的KMO度量标准,且Bartlett检验p值为0.000,呈显著效果,表明适合进行主成份分析。为了对补充计量指标进行检测是否适合进行主成份分析,对补充计量指标提取公因子,如表4所示。除脸谱提及MSA值小于0.5,其余补充计量指标的MSA值均大于0.5,表明脸谱提及指标解释变量的程度较低。其余指标相关系数较高,呈较强的线性关系,适合进行主成份分析。
Mendeley读者数2个指标与主成份2的相关系数较高。通过对各主成份包含的指标分析。成份因子1的载荷主要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测度,笔者将成份1命名为社交媒体传播指标。通过用户在社交媒体或社交平台阅读产生评论、转载、推送等行为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产生作用,这些指标主要通过交流或传播的数量产生社会影响,而非评价对象的价值进行测度,属于对评价对象的在线感知度、关注度影响指标类别。从论文的使用角度揭示论文的社会价值,从论文被社交媒体表层传播到社交媒体的使用,体现论文的社会影响力。成份因子2的载荷主要通过在学术领域产生的作用进行测度,相比较成份1而言,更侧重于学术影响,Dimensions引文指标作为论文之间知识传播与继承的主要方式,通过论文之间的引用关系揭示论文在学术领域产生的作用。Mendeley读者数也是从论文学术层面揭示论文在不同学者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通过主成份分析得到补充计量指标的得分系数矩阵,如表7所示。根据该矩阵可得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论文次生影响力公示,次生影响力得分为IF,两个成份的因子分别为IF1、IF2,通过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9]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10]Bornmann L,Mutz R,Daniel H D.Are There Better Indices for Evaluation Purposes than the H Index?A Comparison of Nine Different Variants of the H Index Using Data from Biomedicin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4,59(5):830-837.
[11]Cabrerizo F J,Alonso S,Herrera-Viedma E,et al.-Index: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Number and Impact of Papers in the Hirsch Core[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0,4(1):23-28.
[12]Chun-Ting Z.The E-index,Complementing the H-index for Excess Citations[J].Plos One,2009,4(5):e5429.
[13]伍軍红,肖宏,张艳,等.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3):214-218.
[14]谢瑞霞,李秀霞,赵思喆.基于时间异质性和期刊影响因子的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J].情报杂志,2019,38(4):105-110.
[15]耿树青,杨建林.基于引用情感的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12):93-98.
[16]李力,刘德洪,张灿影.基于知识流动理论的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7):113-119.
(责任编辑:陈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