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与有效性

2020-08-13马涛李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实践性德育教育

马涛 李羽

摘 要:德育教育歷来是备受学校和国家重视的,古语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从而凸显德育教育在育人育才中的重要意义。目前德育现状让我们看到在学校想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更加有效的提升我们的育人方法和手段,让德育教学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便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教育 体验式教学 实践性

德育教育历来备受学校和国家重视的,古语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从而凸显德育教育在育人育才中的重要意义。目前德育现状让我们看到在学校想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更有效的提升育人方法和手段,让德育教学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便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人的意识虽然具有主动性,但却是要受到现实的物质条件制约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也就是说人具有什么样的意识,是由他的物质存在状态来决定的。马克思还说:“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2]人是在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感觉活动的,这种活动与其社会性的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同人的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他们的社会存在具有联系的,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归根结底也表现出物质对意识能动性的制约。

从社会的现实来看,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与其生活实践的环境相关,学生道德思想的形成是学生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通过学习、模仿和生活实践习得的,是受到社会物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这种习得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获取即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到了某种思想或是道理的正确性或是某种经验与实践的艰难性等,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于这种思想、道理或是实践,是其发自内心的。这与我们平常“说教式”的理论灌输完全不同,前者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内心感受与经验过程的物质基础之上,而后者只是单纯的理论说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式思想灌输,是一种纯理论式的思想理念。

我们的德育课程如何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呢?一般说来,人的思想意识总是来源于其直观的感觉感受和实践的经验体验,接着经过其有效的思维加工而将其提升为理论概念等,然后再以这些理论概念来指导自己接下来的实践活动,这一过程经历了感性-知性-理性-实践几个阶段。由于主体在整个过程中亲自经验过,因而获得的印象更加直观和深刻,对人的影响较大。单纯的理论灌输或是说教说服跳过了人自身的感觉体验,使人无法经过感性-知性-理性-实践的整个过程,因而无法使人获得直观的感性印象和深刻理性体会,其德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而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将德育课程知行合一,以实践体验为动力,以理论教学为辅助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与“三观”,便是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应有之意和重要着力点。

体验式德育课程便是实现这一着力点的最好平台,体验式德育课程既是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思考、分享的过程,也是把德育知识内化为良好的心理、道德品格以及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催化剂,它将会对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与效果性起到助力作用。而要想发挥体验式课程的实践性和有效性的作用,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一、体验式德育课程要按照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来创设

德育体验式课程的创设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适应程度、知识与理解水平,同时还应考虑到现实社会状况与课程实际教学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能够方便教师主动的引导学生融入创设的模拟情景中自觉的体验和感悟活动内容。另外,情境创设要遵循诱发性、真实性、形象性、社会性等原则,避免出现形式化、假问题、缺乏真情实感等偏离德育主题的情境。创设的情境应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德育知识,实现德育知识迁移和运用,确保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情感体验。[3]

二、体验式德育课程要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体验式课程的重点之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使学生获得深刻感悟。因此,体验式场景创设既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有利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又要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有深切的体悟与认识。那么体验式课程的创设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将课程设计的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被学生主动接受,并且其内容要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有益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体验式德育课程还需要特别注重学生体悟后的思想交流与分享,学生的交流与分享是对体验感悟的进一步升华,学生的体验感悟一般持续时间短暂,如何将短暂的体验感悟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一问题使得学生在体验后的交流与分享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否则体验最终将成为一场有趣的游戏活动,无法反映学生内心变化,使得教学效果甚微。

三、注重学生的评价与反馈

体验式德育课程还要注重学生体验过后的评价与反馈,良好的体验式课程并非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试和匹配,发现不足之处要进一步的完善。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立实用新颖和行之有效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和反馈建议等一套机制及相应的表格等辅助工具等来帮助完善课程的内容,提升体验式课程的实践性和效果性。

最后,体验式德育课程的创设与应用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重要内容,如体验式课程的系统化、固定化、阶梯化和长效机制等,因为经过实践检验且行之有效的良好的体验式德育课程需要将其系统化、固定化和阶梯化以便于其成熟后进行长期的使用和进一步的宣传推广,这些都会对体验式课程的长期有效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制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

[3]马桂琴.体验式德育的实践操作[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4):35-36.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实践性德育教育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