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苏绣工艺课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020-08-13徐邦桃周京华
徐邦桃 周京华
摘 要:依托地方传统工艺文化开发使用校本课程,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在实施地方传统工艺校本课程中,要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利用地方资源,精准把握课程教学性质,充分发挥课程综合效能。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苏绣地方资源 课程教学性质 课程综合效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将苏绣地方传统工艺文化引入学校,并以此为核心开发使用校本课程,在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具有的独特性作用。
一、实施苏绣地方工艺课程,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在利用传统工艺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学校要始终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课程理念为指导, 全面把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确立正确的课程开发和使用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1]。
1.指导思想: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苏绣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立体的苏绣校园文化阵地,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总体目标:学校在苏州市“苏绣文化”课程基地基础上,立足实际,按照“整体规划、分部实施,追求品位,全面育人”的总体思路,开发实施以苏绣文化精髓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苏绣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发展。
3.基本原则:一是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学校高度重视“人”在苏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苏绣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二是体现教育性原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时代精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三是体现实践性原则:苏绣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积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富有实践性的苏绣校园文化系列活动。
二、实施苏绣地方工艺课程,要充分挖掘利用地方资源
开发和实施地方传统工艺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掘和使用好地方传统工艺特色。学校的苏绣地方工艺课程有着良好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实践优势。
1.地域优势:学校所在是名闻遐迩的苏绣发源地,“八千绣娘,户户刺绣”。苏绣工艺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苏绣文化在我校有深厚的底蕴,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与苏绣传统工艺有关的家庭,或多或少接受过苏绣工艺的熏陶,具有一定的工艺基础。
2.资源优势:学校有很多教师本身就是苏绣行家里手,所在地也所在有着一大批从事苏绣工艺的高、中级工艺美术师组成的技艺人才队伍,学校聘请他们担任课程指导老师,还在苏绣大师工作室设立校外课程实践基地。
3.实践优势:学校坚持以苏绣地方工艺为特色,开设苏绣社团活动课程已有近二十年历史,学校是苏州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还承担苏州市规划课题《开发地方工艺特色课程,丰富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学生多次在苏州市“花季杯”青少年国粹文化系列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
三、实施苏绣地方工艺课程,要精准把握课程教学的性质
地方工艺特色课程教学,宗旨和目的应当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特长为基础,不能改变国家规定课程和额外增加课时,不能影响学生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也不能影响学校教学的整体格局[2]。
1.创新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确立的苏绣校本课程的核心元素是“四个用心”。一是潜心育人:“潜心育人”是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针”,“苏绣文化”、“苏绣工匠精神”是绚丽的彩线,学校努力推进文化立校,多维度发展素质教育。二是静心沉淀:学习绣娘的工匠精神,充实校园文化内涵,以“静”的态度历经积淀,耐心等待岁月的洗礼,不浮躁不功利。三是精心经营:以苏绣文化的展示为核心,从苏绣名人小传、苏绣影响力、苏绣工匠精神、制作工艺流程、绣艺小达人、学生作品等方面开展校园环境及各个室场布置,彰显浓厚的学校苏绣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苏绣校园文化氛围。四是核心升华:把苏绣文化及其工匠精神渗透于学校教育中,助推学生活心强智、审美育德,收获丰满的灵魂,成长为“七彩少年人”。
2.创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
学校确立“苏绣校本课程先行,其他学科融合跟进”的课程建设目标,学校不断完善“苏绣小园”教育环境功能区的设置,其中主功能区包括:探绣阁、品绣阁、沽绣堂、画绣坊、刺繡坊、评绣坊、舞绣坊、唱绣、雕绣坊;泛功能区包括:苏绣文化墙、苏绣标识物、苏绣文化廊、苏绣互动平台器械。
3.构建多维的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一类是专技课程,包含刺绣技艺、装裱和包装、素描勾样、电脑绘画、线材和木工等;另一类是活动课程,包括专题探究、人物访谈、研究报告、游学考察、技艺竞赛、展演与展示等。学校通过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和环境课程,开展对名家名作的观赏、分析、模仿、绣制,对苏绣发源地的实地探查活动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并传承苏绣传统工艺,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在体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在实践中“学做真人”。
4.有效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
跨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苏绣文化校本课程基地为学校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创造了条件,学校在开发《苏绣文化》核心校本课程基础上,开发了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苏绣古诗词赏析》、与历史学科融合的《苏绣历史文化》、与思品学科融合的《苏绣民俗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性学习相融合的《传承——苏绣与吴文化》,同时在音乐学科融合传唱苏绣文化歌曲、美术学科融合苏绣的构图上色及底稿制作、劳技学科融合刺绣上棚架等跨学科有机融合。
5.积极探索构建有效教学范式
教学内容设计上让学生在学习苏绣传统艺术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教育;教学步骤上重点关注采用从简到繁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教学方法上重点采用学生自主欣赏与教师有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评价上营造一种突出“主体”、倡导“自主”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3]。
四、实施苏绣地方工艺课程,要充分发挥课程综合效能
课程效能是课程对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所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或提升课程效能。课程效能评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给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程度的价值判断。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实施苏绣地方工艺课程中,学校结合办学目标,融劳技教育与艺术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传承苏绣工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助推职业规划,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苏绣课程实施加强技能型技艺人才的培养,打造本地苏绣技艺人才“生态圈”,给苏绣这一古老的工艺领域不断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使得苏绣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呈现出良性循环。
3.加快师资建设,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坚持以苏绣文化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名师工作室和教研活动室为阵地,开展基础学科与苏绣课程的融合交流,通过交流、讨论、讲座、论文写作、专题活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同时把苏绣“精细雅洁”的特点演绎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常态和教学风格,把苏绣文化课程基地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风向标,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
4.彰显办学特色,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在苏绣传功工艺特色课程基础上申报的“苏绣文化校本课程基地”被确立为苏州市初中课程基地,在年度视导中。通过苏绣文化的熏陶、苏绣工匠精神的渗透和学生兴趣爱好与技能的培养,实现学校教育与凝聚着苏州人智慧和创造的苏绣文化深度融合,提炼出适合学校发展、创新的内驱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品牌和办学内涵。
实践证明,充分挖掘地方传统工艺文化,有效开发和实施地方传统工艺校本课程,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也能提高能力,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传承地方工艺,热爱中国文化”的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刘旭东.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郑庆贤,庄严.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构建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J].课程教学研究,2012(04):19-22.
[3]张九州,房惠.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
作者介绍
徐邦桃(1970.3—),男,高级教师,苏州高新区第三中学校副校长,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管理、校本课程建设。
周京华 (1970.4—)男,高级教师,蘇州高新区第三中学校校本副主任,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校本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