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研课题形式促进“苗木培育学”实验教学改革

2020-08-13张翠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9期
关键词: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摘 要] “苗木培育学”是林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传统的“林木种苗学”教学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顺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能力,结合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以科研课题形式促进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苗木培育学;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 张翠萍(1983—),女,山东泰安人,生态学博士,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理生态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384-02    [收稿日期] 2019-09-29

进入21世纪,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2007年4月,全国开始正式实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使得本科教育实验中将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要内容。在农林学科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苗木培育学简称为种苗学,是对优良壮苗培养原理和技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此课程主要是对种子生物学、良种培养及苗木培养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促使学生能够进行种子检验和苗圃总体设计与育苗设计,解决森林资源培育中遇到的苗木培育問题。这便对该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理论知识与技术的领会不够深刻,缺乏对课程相关发展动态的了解[1]。因此,该课程迫切需要开展研究性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调整实验教学模式

“种苗学”作为林学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实验教学方面,依然是老套的教学形式,未能很好地充分发挥“种苗学”课程对实验教学理论依据的提供,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课程特点及实验教学改革目标,对“种苗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为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一)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必然需要处理好其与理论教学体系及试验方法的关系。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教学大纲修订进行整合,添加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将“林木种子的抽查与取样”“林木种子净度测定”“林木种子千粒重”“林木种子含水量测定”“林木种子的发芽实验”以及“林木种子生活力测定”等几个单独的基础验证性实验整合成一个“林木种子品质测定”综合性实验;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林木资源和学院实习基地,开展“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及识别”及“林木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等其他几个独立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2]。实验教学时间根据林木生长期及物候期随机安排。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完善实验教学环节

通过新的教学实践大纲,充分利用学校林木资源及实习基地,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将“种苗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研究项目,在进行实验时分步进行。如设计题目为“XX苗木繁殖技术研究”,分别以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结题几个部分进行研究。其中项目申报包括:查阅文献、实验设计;项目实施包括:实验实施、结果分析、结果讨论;项目结题报告包括:项目结题书、项目成果。整个过程中学生课下通过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制定后安排学生收集校内和实习基地各种林木繁殖材料(每个树种都有标识牌),然后分组进行药品配置、基质配置,并分别进行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和嫁接繁殖;每种繁殖方式设计不同实验处理,材料处理后规定时间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并集体进行讨论撰写项目结题书,所育苗木为项目成果。实验过程所有的育苗流程都交付于学生来管理[3]。

第二课堂教学和老师的科研课题密切关联在一起。学生在实验当中完成了对林木种子识别、采集、预处理,并进行了育苗实验体验,掌握了田间实验的设计,以及对嫁接、扦插繁殖等技术都得以学习,通过育苗后的成活率和保持率的观察,以及对苗木生长规律的记录与分析,从中便可自主地进行关于苗木的研究与管理。根据调查数据的显示,每一名学生都撰写了关于育苗技术的论文。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了解和掌握科研方法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撰写论文的经验,并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革新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中,由教师将实验教学当中用到的实验药品、实验材料以及实验步骤都提前准备完整,使得学生所做的实验不具备完整性,最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自主学习兴趣不高等情况。为此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并对其进行检验[4]。教师提前布置好学生需要做的任务,由学生自行组成实验小组,并且各个小组自行去查阅相关文献而设计出自己需要的方案,确立实验方法,并要求在开发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同时在实验当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只作为指导的角色进行辅助,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带着疑问去开始实验。例如在进行“林木”苗木繁殖技术研究中,要求学生自行选择树种,根据树种的特点进行繁殖技术实验设计,之后进行实验材料采集、处理,苗木管理、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在实验的最后,各个小组互相进行探讨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加强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并且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理解文献中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的选用。

(四)调整实验考核方式

考核是一种对教学效果监测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通常都是学生以参加身份而进行大同小异的实验,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使得实验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本次实验教学革新当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了三部分:其一为平时的成绩占总体30%,其中学生的出勤率占总体5%,以及实验方案占总体的25%;其二为实验技能的考核,占总体的40%,包含学生在实验当中的操作水平,诸如进行“苗木扦插”操作时,考核学生激素配置、基质准备、插穗的采集和处理、育苗过程中的管理以及数据调查收集和分析等;其三为实验报告,占总体的30%,其实验报告就像科研的论文,主要由研究进程、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问题讨论和小结等内容而组成,并且要添加研究中的图表和图片等,从而考核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水平,以此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对其实验数据而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得出最终的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悉,并根据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获得经验。

二、教学改革成果

实验教学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积极参加实验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制定实验方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通过专业劳动及教学科研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又能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育苗实践,观察记载苗木的生长规律,并撰写科技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数据的能力。

开设应用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可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并且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讲授实验过程中,通过提出疑问、确立疑问、解决疑问以及分析结果的方式,最后由学生们进行探讨,以及强化对学生技术的训练,促进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此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伟兰.科研撬动学校发展的三种可行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7(5):62-64.

[2]张泰松,邵伟,郝国祥,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药学教育,2012,28(2):55-57.

[3]张小翼.关于高校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7):184-185.

[4]沈海龙.苗木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我校开展科研课题申报与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and its effects on the content of IgE and the imbalance of Th1/Th2 cell funct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at four sacral points for 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科研课题质量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科研课题的七问,你知道吗?
科研课题案例分析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