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
2020-08-13于桂兰
于桂兰
摘 要:地理比较法教学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先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发挥主体性,搭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思考学科问题,促进其智力发展。强化其思维锻炼,完成知识迁移。借此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全方位教学,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比较教学法
比较法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比较法教学要有利结合一切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满足新课程改革下教学需求,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所谓“比较法”就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地理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地理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运用“比较法”呢?[1]
一、选择最佳的比较“对象”
一般来说,我们应当选择那些可比性强的内容作为最佳比较“对象”,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秦岭—淮河为界)水文特征;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同纬度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点等,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区别,也很容易混淆,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因此,都可作为最佳的比较对象。选择好最佳的比较“对象”,就为“比较法”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选择最佳的“比较点”
要使“比较法”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还必须在最佳“对象”上选择最佳的“比较点”。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比较点”呢?我认为应当把要比较的对象共同具有却又存在严格区别的内容作为最佳“比较点”如: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都有长度、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支流、上中下游的分界地点等内容,但它们在这些内容方面却有根本的区别,只有选择好这些“比较点”,在比较中突出各自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它们的差异,这样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选择最佳比较的方法
选择好比较“对象”和“比较点”,只是为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若再配以最佳比较的“方法”,这样“比较法”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知同求异法
“知同求异法”就是把两种已知有许多共同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较鉴别,从而寻找它们的不同点的方法。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事物各自的特点,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如:河流都具有水量、水位變化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特点,让学生列表比较我国东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外流河,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
通过图表分析,学生对我国外流区南方、北方河流的各项不同特征便会有清晰的认识。
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同纬度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原因,我以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因以上两地区都在30°N,从一月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气温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也就是说四川盆地一月份较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是: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受冬季风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即使在同一纬度,不同的地区,气温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2]
2.知异求同法
“知异求同法”就是将两个已知有许多不同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寻找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共同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复习我国气候这部分知识,我首先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组材料:
利用这组材料,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对表格分析,学生不难看出我国的气温特点是: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从降水量一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虽然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有差别,但它们有共同特点,那就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采用“知异求同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了解,起到了对知识的巩固作用。
总之,比较教学法,作为一项具有直观性、逻辑性的学习工具,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大大节省时间,做到高效低耗,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解决疑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司秀凤.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445.
[2]张贤荣.初中生物教学比较法初探[J].生物学杂志,1985(0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