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梁祝非遗小镇发展路径探析

2020-08-13吴杭俊刘强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20年7期

吴杭俊 刘强

摘          要:梁祝非遗特色小镇位于宁波市高桥镇,本文基于景观人类学视角,从非遗文化资源和区域发展规划实际出发,结合非遗特色小镇建设实践,提出了梁祝非遗特色小镇创新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非遗特色小镇;景观人类学;梁祝文化

一、非遗特征小镇建构的基础

特色小镇发端于浙江,非遗特色小镇则是宁波首创。宁波高桥镇是梁祝故事发源地,梁祝共葬墓、梁山伯庙等遗址,至今仍保留在高桥镇,被列为宁波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梁祝传说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为四大民间传说,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资源为创建非遗特色小镇奠定了良好基础。

特色小镇与行政区划概念上小镇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产业的空间概念,后者是行政区划的概念,因此,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指一个产业区域,而是一种在特定环境内,产、城、人、文化互相作用融合,具有居住生活、休闲娱乐多重功能的项目综合体,“特色小镇”的“特”是小镇特有的活力,利用好这个“特”字,一要规划在先,从局部個体出发,注重每个小镇的特性,挖取小镇与众不同的标识,深入培植“个性文化”;二要因地制宜,对于特色小镇的创建不能生搬硬套,反对盲目效仿和教条主义作风,必须切合自身,找准自己的特色并凸显,这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三要政府媒体等外界声音多与特色小镇喊话,积极宣传小镇,也可激发特色小镇自身的创建活力。不同族群和区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往往不同,非遗作为族群和区域的一张名片,自然符合特色小镇的“特”字属性,让非遗融入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不仅可以延续当地文化起到传承作用,亦可为特色小镇注入不一样的血脉,成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根基。浙江从2014年开始着手打造特色小镇的,次年开始计划在浙江打造100个特色小镇,宁波市在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遗特色小镇的概念,2017年5月,宁波公布了七个非遗特色小镇名单,以梁祝传说文化为依托的高桥镇也列为其中。梁祝主题的非遗特色小镇的构建不仅要在经济空间中打造,同时也是其文化空间的再造。本文通过对高桥特色小镇的考察与研究,融入景观人类学的知识,分析其在现阶段建设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来为非遗特色小镇构建的路径提出新思路。

二、梁祝非遗特色小镇的资源特色

梁祝非遗特色小镇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与河姆渡文化遗址相呼应,由梁祝传说所改编的越剧、小提琴曲、钢琴协奏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为打造非遗特色小镇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梁祝非遗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它位于宁波市海曙区西北部高桥镇,东依宁波中心城区,南眺栎社国际机场,西接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北临黄金水道姚江,位处宁波市中心的鼓楼、天一商圈半小时车程内。境内杭甬高速公路、甬梁线、通途路、省道贯穿东西,这一优势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创建梁祝非遗特色小镇具备了一定基础。高桥镇现存梁祝墓、梁山伯庙、梁祝故居等。梁祝墓,相传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埋葬之处,位于梁祝文化公园内,民间相传取一抔墓边黄土,撒在屋内可防害虫,放于床下可保夫妻和睦。遗迹与遗物作为历史遗存,是非遗文化最珍贵的资源,也为打造梁祝非遗特色小镇提供了文化支撑。1997年,随着梁山伯古墓的首次发掘,高桥镇在此基础上兴建了梁祝公园,并于1999年正式开放,这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展览于一体的大型爱情主题公园。园内根据梁祝故事线索建造了仿古建筑,吸引了许多青年情侣举行婚礼,同时每年定期举办爱情主题活动,伴随中国梁祝婚俗节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以“梁祝”传说为素材,创作改编的艺术形式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当属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曲《梁祝》、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由此带来了“梁祝”文化的品牌效应,成为打造梁祝非遗特色小镇的宝贵资源。

三、梁祝非遗特色小镇现状及问题分析

梁祝非遗特色小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桥镇作为梁祝发源地,当地政府在梁祝遗址兴建梁祝文化产业园,以吸引游客,但从效果来看,梁祝非遗特色小镇知名度还较低,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其主要原因在于:

文化资源与景观整合脱节。高桥镇作为梁祝传说所在,形成了梁祝口述文化、戏剧、影视、音乐等艺术形式构成的文化空间。有学者认为,任何非遗特色小镇建设如果脱离了文化景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非遗特色小镇的构建过程中,人们往往对文化景观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将文化景观从文化场景中抽离出来,忽视了特色小镇中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造成了文化与景观的脱节。人与人的共生创造力是景观与文化联结纽带,一旦失去原住民的活动,文化景观也就无从谈起。梁祝文化园新建了大量的“新式建筑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形式只会导致非遗特色小镇“本真性”的丧失,对非遗传承也会造成误导。

缺乏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与保护。非遗特色小镇是原生性非遗社区,与其居民及其社会实践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或者说非遗本身就构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并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历史地形成了非遗活化传承的纽带。非遗特色小镇为强化这种活化传承关联提供了文化空间,把非遗活化传承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目前很多高桥镇居民与梁祝非遗特色小镇的生活是脱离的,甚至没去过梁祝文化园,导致难以融入本土的文化生活。因此,当游客来旅游时,无法与本地原住民产生文化共鸣和文化空间的互动。失去活化样式的文化景观遗产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这样也会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如同丽江古城,为了更多地利用空间,竟把居住纳西族原居民迁出古镇,从而失去原住民的文化痕迹,也导致古城的“本真性”的割裂。

过度商业化开发。商业化根本目的是经济效益,但经济活动应与文化活动互为补充。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应为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活动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与保障,文化传承又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支撑。梁祝非遗特色小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梁祝文化内涵。一旦商业化过度就会导致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淡化甚至消失。现今,很多特色小镇为了吸引游客或者利用游客价值为产业赋能,在特色小镇中加入了过多商业元素,导致对非遗文化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梁祝文化特色不够凸显。现在旅游业已不是简单的观光产业,而是更具有文化体验的特质。旅游依托于文化中,这要求文化资源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非遗特色小镇的“特”是指人无我有的特性,梁祝非遗特色小镇文旅业就是依托梁祝文化,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由于梁祝文化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此梁祝非遗特色小镇在文旅业态中无疑拥有独特文化资源的优势。但目前,由于梁祝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梁祝非遗特色小镇在非遗文化、资源整合、品牌传播等方面没有形成聚焦,制约了市场开发。

四、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梁祝非遗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文化景观概念是美国学者索尔提出的,指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包括田野、自然风光、城市、乡村聚落、建筑等,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结果。从20世纪60年代后,欧美开始从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美学角度,对文化景观遗产进行整合性研究,丰富和完善了景观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为联合国关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奠定了基础。20世纪末,英国社会人类学界形成了景观人类学概念。这一理论对“梁祝”非遗特色小镇发展有很多启发:

加强空间、文化、地域联动。非遗文化本身就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又是具有时空交织的文化现象。对于非遗特色小镇来说,空间作为景观人类学中核心概念,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景观人类学中的空间不是简单的物理区域,或地理位置,还包含了一定的精神要义和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梁祝非遗景观构建不是简单的机械搭建,更需要空间、文化、地域与人的联动。人是特色小镇中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者,要更好地发展文化景观,就必须增强它们之间的联动效应。因此,需要从空间、文化、地域與人的互动关联中,去发现文化景观的本质,并根据这一本质开展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当前,梁祝文化公园还属于单一的空间形式,虽然有梁祝博物馆、梁祝墓等,这些建筑并没有很好地将梁祝文化精髓表现出来,还停留在表层的现象层次。梁祝非遗特色小镇应把景观文化遗产传承与非遗特色小镇的构建有机融合起来,通过非遗特色小镇这一特殊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形态,达成景观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的有机统一,在坚持非遗保护“动态本真”原则同时,加强文化景观遗产与非遗资源开发和利用。

强化活化保护。非遗特色小镇构建的关键在于活化保护,但绝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重新恢复,而是在原生态非遗空间特色小镇的维度上,对非遗文化进行活化利用,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在新的机制中加以创新。所谓传统文化活化保护,就是重新赋予传统文化的意义,改变原先的使用场景或者使用功能,将其重新融入现代生活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活化后的传统文化必须能用;二是具有新的文化内涵。非遗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多数情况下是口头形式,依赖于人的传播,。非遗传承也并非完全将传统文化“翻新”,或是将古迹重塑。因此,不仅要从梁祝文化的物质形态上加以留存,更要通过继承、教育、宣传将梁祝文化延续下去,要在坚持非遗“本真性”基础上,与时俱进,为非遗特色小镇的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寻找一条新的路径。

实现文化资源的再配置。即将非遗资源最大程度利用,而不是存留在博物馆中。梁祝博物馆内有大量的梁祝文物资料,在保护遗迹的同时更不能忘记传播,在保原件、保文献、保文化原真环境的基础上,将资料的原貌和文物通过二次改造走出博物馆,面向更多的人群。由于梁祝传说带有爱情色彩,对年轻群体具有天然吸引力,因此应以年轻人为主体,对梁祝非遗文化进行开发和二次传播。要做到真正的活化利用,就应尽可能多的公众参与进来。一旦拥有了群众基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