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教育集团化,对高效命制试题的要求及思考

2020-08-13覃绍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区分度命制试卷

覃绍均

摘 要:教育集团地理学科中心组组长或学校地理学科的教研组长统筹学科组内的教师进行有序分工、反复推敲,是可以命制出较高质量的原创试题的。在这一个过程中,地理试题的命题人需要对试题的材料引用、考点分布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度、选项设置、设问技法、设问方向、设问难度、答案设置以及试卷的“四度”反复斟酌。

关键词:命题心理 预测性和前瞻性 D=2(XH-XL)/W

新高考已于2014年首先在浙江、上海启动;2017年,又有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启动;新高考在全国推行是大势所趋。由于新高考打破了以往的文理分科模式,采取选科走班制,使中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由“补短板”变为“选优势”。备选科目的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三年变为两年,学习时间缩短。综上所述的一系列变化,必将对备选科目的试题命制提出新的要求。我认为,在新高考的背景下,中学试题的命制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去思考。[1]

一、命题心理

在新高考模式下,地理教师在命制试题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有一个相互的心理交流或者碰撞过程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在给我们地理教师自己所教的学生命题时,我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为熟悉,我们知道那些知识学生掌握得好,那些知识学生没有过手,那些知识学生是飘忽不定的。有了这个有利前提,在考试用的试题选择和原创命题的方向上,我们就要找准学生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集中、高效命题。这一过程中,在命制试题的考点分布上,就不一定是集中于重难点知识上,而是要集中于你所了解的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

简言之,我们命制试题的首要目的不一定(也有可能)是针对地理学科知识的重难点,而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短板。通过这样的命题心理过程命制的试题才是对学生最高效的试题;学生在每一次考试后,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获得感。经过这种命题心理命制出来的试题才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经过我们多年的尝试,是具备可操作性的,而且在被测试的学生中群体中,学生考试后的反馈是积极的,方向是良性的。

要做到上述命题心理这一点,关键是需要我们地理学科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具备细腻的心思,本质上就是要深入了解学情。比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响应的速度、表达的准确度、课堂的氛围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接受程度。课后师生之间的交流、作业完成情况上,均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此外,通过地理学科组内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也可以了解学生在一些重难点知识点上的学习情况。我们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都可以作为以后命题心理的相关依据。总而言之,试题命制考验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心理洞擦力,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

二、阶段性

新高考实施以后,就不存在以前的高中文理分科的模式,高中地理试题的命制就不再有文理分科前这一个阶段的考量。 学生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初中阶段的学科基础、学科兴趣偏好、生涯规划等)进行选科。高中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的第一轮命题的试题难度、灵活性可能会整体上升。由于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时间被压缩(由三年缩短为两年),高中地理学科不会再有之前的三轮复习模式。选科之后,高中地理的试题命制需要具备一定的预测性和前瞻性;这一阶段,最考验高中一线地理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

三、针对性

新高考实施以后,试题命制的针对性最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生源层次上,并且,同一个学校也会出现不同层次的班级;比如,当前比较通行的清北班、火箭班、国防班、实验班、普通班等。针对这种情况,若学校内部的硬件基础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氛围等条件成熟,是可以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命题的。当然,同一次考试,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面对的试题不同,这必然涉及到一个教学业绩公平性评价机制的问题。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试题命制的真正实施,还要相应调整我们的学科教学业绩评价机制。

针对学科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試题的命制仍然要从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角度出发,多命制一些针对重难点的常规题型,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再现、整合、加深。通过上述途径,有助于大多数学困生对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教学成绩。针对学科基础扎实,层次较高的学生群体,我们在地理学科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可以侧重试题灵活性的研究和运用。地理学科命制的试题要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对试题的难度进行适度拔高,对试题所涉及到的地理学科知识范围进行拓展。

高中各学科试题命制的针对性涉及到学生生源层次、学科组师资力量、学校相关评价机制等具体问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落实好各学科试题命制的针对性,就须对上述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教师、学校三者有机整合。

四、区分度

不论是新高考模式还是以往的高考模式,试卷的区分度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需要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一套好的试卷并不完全是取决于试题的难度、灵活性、针对性;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这套试卷的区分度,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试卷区分度,这套试卷的命制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附:试卷区分度

D = 2 ( XH - XL )/ W

D:试卷区分度

XH :试卷27%高分组平均分

XL :试卷27%低分组平均分

W:试卷总分

经过统计,从2002年实施的3+X高考科目设置模式,或3+文综/理综后,地理学科再次恢复成为高考科目以来,我国每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区分度基本都在0.3以上;其它学科也大致如此。正因为近二十年来,高考试卷保持了较高的试卷区分度,有效地拉开了各层次考生之间的差距,保障了近二十年来高考选拔功能正常发挥。在新高考背景下,继续坚持试题命制过程中,试卷的高区分度是迫切而又必要的。

五、原创性

关于中学教师在地理试题命制上是否一定要原创,我认为要视其具体的情况而定。首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学科考试的级别而定。如果是区(县)级及其以上的综合性统一考试,那就必须组织一部分在地理学科命题上富有经验、水平高的一线地理教师或者地理学科的专家团队来进行统一、周密、系统的原创性试题命制。此类考试如成都市高中地理学科每学期的期末试卷、高三地理学科的“一模三诊”试卷、四川省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等。这些考试试卷的试题虽然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但是基本都是原创试题。

对于地理学科考试试卷而言,考试级别越高,试题的原创就越有必要。这涉及到地理学科成绩评价的的公平性与试卷的可信度问题。若是省级及其以上的统一考试,不仅试题要全部原创,而且需要高可信度、区分度合理、难易度适中、有效度高的原创试题。这就是我们地理学科的命题者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和解决的问题。其次,在我们平常等级较低的地理学科考试过程中,如果该教育集团、学校的地理学科师资力量很雄厚,我认为,是可以尝试进行地理试题的原创性命制的。教育集团地理学科中心组组长或学校地理学科的教研组长统筹学科组内的教师进行有序分工、反复推敲,是可以命制出较高质量的原创试题的。在这一个过程中,地理试题的命题人需要对试题的材料引用、考点分布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度、选项设置、设问技法、设问方向、设问難度、答案设置以及试卷的“四度”反复斟酌。审题人员首先拿到试题进行盲做,这种方法最容易找出试题中的一些潜在的问题;然后,审题人结合盲做试题的相关结果,再与命题人沟通关于试题的相关问题。在整个地理试题的命制过程中,我们要力求零失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开展原创试题的评比活动,或者直接进行各种级别的原创试题大赛。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打开一大批教师在试题命制上的思路,锻炼他们命制原创地理试题的能力,甚至助推少量优秀的命题教师实现由地理学科教师向专家的转型。

新高考实施以后,脱离了之前的大文大理的分科背景后之后,给地理学科的试题命制的原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已有新高考模式生源出口的浙江、上海等地的高考地理试卷来分析,它们的试题不仅仅是原创,而是更富有新意、涉及地理学科的知识面更广、甚至跨学科的原创试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仍然是新高考考试地理试题命题的核心,基于此,我们的原创地理试题是围绕着地理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的原创试题。作为中学地理一线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见识一些可能作为原创试题材料的学科素材、尝试原创试题的命制。

我们在平时校内的各种周考、月考、半期考试等考试中,作为地理教师还是要立足于“选好题”(一语双关)!在“选好题”的基础上,我们要“改好题”(一语双关);进行选与改有机结合就是用好题。对于已有试题,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层次和其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已有试题进行取舍。

新高考背景下,高效命制高中各个学科的试题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有很多政策上的新变化,甚至各个学科教材上也会有相应的调整,不少学科的新教材已经下发。新教材的内容相比老教材有所删减和增加,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新高考的需要而做出的必要调整。作为一线高中地理教师,理应结合新高考的一系列变化,对我们的命题指导思想、方法、技巧相应做出调整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邦柱.例谈高中地理命题实践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应[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9):59-60.

猜你喜欢

区分度命制试卷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浅谈试卷分析常用的几个参数及其应用
图形推理测量指标相关性考察*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浅观一道题的“区分度”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