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动力机制研究

2020-08-13段嘉乐王晖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PEST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文化创意产业

段嘉乐 王晖

摘           要: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产业融合作为培育和发展新产业的重要途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革新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导向。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在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环境PEST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机制模型,采用北京市2010-2017年的文化创意产业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法来定量测算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测度结果表明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是推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文化消费需求和企业源动力的推动作用有待提高,最后从四个动力因素方面提出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灰色关联分析;PEST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的GDP中所占的比例和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都在逐年攀升,为国家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收益,有必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产业融合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意,创意这一具有天然渗透特征的要素使得文化产业不仅可融合的产业范围更加广泛,而且能够更容易、更深入地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多表现为与科技、旅游以及金融业融合等,产业间的融合提高了文创产品的质量,使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环境的PEST分析

(一)政策法规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国家政策法规层面,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重点培育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另外,北京市政府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也发布了许多政策和法规。这些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对推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范围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格局。

(二)经济环境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态势稳定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在规模上逐渐扩大,而且结构上也越来越优化,成为北京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201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4000.6亿元,占GDP比重14.28%,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206万人。

2.文化创意产业消费潜力巨大

随着人均收入的逐渐增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持续稳步提升。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7230元,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3917元,为文化消费提供了良好经济基础。另外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凭借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消费群体提供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较高程度上满足了文化消费需求。

(三)社会环境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创作素材和精神支柱。以故宫为例,在运营故宫博物院的同时,近几年故宫与美妆、饮食等行业的成功合作以及元宵灯会的举办都不难看出传统与现代的紧密结合与之带来的巨大影响和经济利润。另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的创造力,是否拥有充足的创意人才是决定文化创意产业能否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目前批准了33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集聚了一大批利用文化、产业、创意、艺术进行文化生产活动的各类创意人才。

(四)技术环境

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其科技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发达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较为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其中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以及消费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北京作为首都,率先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将使得手机、电脑等终端能够以更高的速度接入数据,大大缩短信息传播的时间,为文学、影视、动漫等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策支持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度层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府放松对产业融合相关领域的管制,不断增加要素与制度供给,使得信息技术、金融、旅游等行业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二是政府出台支持文化创意发展的政策以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科技创新

科技是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重要物质基础,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它们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今的影视、音像等发展都离不开数字技术支持,这种声音、图像等可以被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高效并且低成本地共享。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驱动创意产品生成、需求和传播。

(三)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消费需求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一种自发的内生性力量。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均收入增长,人民大众在满足基本温饱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日韩等国的历史研究,当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时,会出现明显的消费升级趋势。2017年中国全年人均GDP为8836美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86元,占全国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4%。从数据中看出,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使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成为可能。

(四)企业源动力

企业源动力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生性动力之一。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来自企业源动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激发的寻求合作的动力和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而产生的自主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成本最小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不断追求低成本的结果是产品日益同质化,而这与消费者对多样化以及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不符,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不断产生新的创意,增加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来满足文化消费群体的多样需求。

四、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通过测量和比较因素之间在发展趋势上相近或差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结合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与对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分析,选取科技创新、文化消费需求、政策支持和企业源动力4个一级指标以及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和娱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政府预算支出(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劳动生产率7个二级指标。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设为参考变量,模型构建选用2010-2017年的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

(三)实证结果

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在影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四大动因中,影响力大小依次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文化消费需求、企业源动力。

(四)结果分析

从关联度数值看出,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主要推动因素,文化消费需求与企业源动力推动力稍弱,分别位于第三、第四位。具体原因如下:

政策支持这一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值最大,政策支持之所以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最主要动力因素与我国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方出台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密不可分。第一,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和北京市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给予了政策倾斜。第二,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对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项目给予了资金补贴、贷款减息等优惠政策来支持北京市文化创意领域各行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之所以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第二大动力因素主要得益于北京市领先的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北京市“互联网+“发展水平位于全国领先地位,使得文化创意产业依托互联网这一载体快速发展。众多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科技园区、动漫网游及数字内容功能区等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得软件、动漫等带动了经济增长。

文化消费需求与企业源动力对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促进作用相对有限。虽然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逐年增加,但是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并不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3917元,在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比10.5%,与欧美国家30%左右的比例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文化消费需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但文化创意企业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面临着挑战,比如如何把握创新与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业务模式发生改变的挑战等。

五、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力度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资金支持上,一方面,增加专项资金支持,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项目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另一方面,不断健全投融资渠道,加快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支持体系,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展文化消费信贷产品。

(二)加快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创意产品要借助互联网搭建的销售平台和信息分享平台不断拓宽传播途径。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借助5G网络进行产业变革,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总之企业要在政策引导下,将科学技术渗透于文化创意产品从研发到消费的每个环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融合发展。

(三)提升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意愿

文创产品属于高收入弹性产品,是典型的消费带动的产业。从文创产品供给方角度来看,要考虑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北京作为历史和文化名城,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全国文化消费中心,拓宽消费者的消费领域。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消费品支出方面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往往在旅游、餐饮以及教育方面增加支出,而在发达国家人们则倾向于消费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文化娱乐活动。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需要政府、社會等多方共同引导。

参考文献:

[1]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

[2]王琪延,王博.世界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核心要素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14(09):47-51.

[3]卫志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与突破[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02):15-21.

作者简介:

段嘉乐(1995.12-  ),女,汉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8级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文化。

猜你喜欢

PEST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文化创意产业
基于灰色关联的河南省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制造企业跨国并购财务决策
重庆职业教育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