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教师定位的研究

2020-08-13王桂红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实践育人

摘 要: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其内容以及形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在此形势下,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凸显,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文章首先对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随后对实践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定位作出阐述,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校思政;教师定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教育不但要充分的体现出教育的普遍性,还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以此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传道者本身应当明道、信道。高校教学工作者应当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以此承担起学生成长发展路上指引人的重任。”这为我国高校思政教师指出了更加清晰的教育方向。

一、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生活即教育”以及“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念,并且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而这逐渐转变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桥梁[1]。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重要领导人分别指出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要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那么就应当将实践育人作为相应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在此形势下,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逐渐出现了实践育人的踪迹,并且陆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肯定。然而,不管是相关高校,还是学术界,对于实践育人的认识依旧是不全面的,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曲解了实践育人的内涵,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功效,在极大限度上影响了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对此,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当积极的转变自身的观念,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有效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从而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实践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定位

(一)高校党团干部应当把握方向,扮演好领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所谓高校党团干部,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党政干部以及共青团干部,主要工作是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组织、协调以及落实好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以此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哪类干部,都应当具备正确、积极的政治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思政教育指明开展方向。与此同时,高校党团干部还应当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同时,因地制宜,将思政工作协调到位,使下属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2]。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不仅扮演者领导者的角色,同时还是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中的一份子,其在开展工作时,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并进行不断的实践与创新,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高校党团干部不但引领着校园的发展,同时也为师生的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服务作用,对此,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党团干部应当全方位落实“人民公仆为人民”这一宗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其首要任务就是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帮助教学工作者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多做实事。同时,还应当将相应的责任制度落实到位,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决断,并且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解决[3]。最后,还应当为教学工作者提供相应的保障。从校园建设、医疗卫生等作为切入点,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推动教学工作者身心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的引发教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以此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扮演好践行者与创造者的角色

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具备过硬的素质,将基础理论教育以及品德教育重视起来,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得更加到位。总的来说,思政课程长期以来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思政教师正是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思政素养、品德信念显得更加关键[4]。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国家意志中的理想信念,并逐步将其内化,这样一来,才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最积极、正确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高校思政教师还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就近些年高校思政教学情况而言,其中的实践环节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学生最感兴趣的思政实践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实地考察、志愿活动以及社会兼职[5]。对此,高校思政教师就应当对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革新,可以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渗入实践环节,使原本乏味、生硬的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加自主、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优化思政教学的效果。

(三)高校专业课教师应当做到言传身教,扮演好执行者和示范者的角色

众所周知,高校专业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而这就充分体现出了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执行者作用。就现阶段我国思政教育的情况而言,专业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其自身的思政教育效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深化,其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理想信念以及品德素养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基于此,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的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实践平台,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我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6]。其次,高校专业课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力军,具备着独具个人特色的育人能量,这就充分体现出了专业课教师的示范作用。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情感态度、教学行为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另外,高校专业课教师长时间和学生相处,他们身上的特质会被无限放大,同时也会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由此可见,高校专业课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高校辅导员应当循循善诱,扮演好指路人和摆渡人的角色

与其它阶段的校园环境相比,大学周边环境相对复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有必要为学生指明今后的发展方向。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如外来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等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7]。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应当肩负起思政教育以关爱学生成长的重要责任。在实践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当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做到言行合一,以积极、向上的理念作为指导,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吸收净化、摒弃糟粕,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生导师;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应当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统筹兼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起来,通过体验结合调查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才可以在导师路上做到步步为营。这样一来,当高校辅导员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才能够做到临危不惧,从而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如今是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在此形势下,大学生被网络深深吸引着,这就会对学生诚信等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巨大的冲击。这部分学生会在短时间内信任他人,同时也会在短时间内失去他人的信任[8]。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那么高校辅导员就应当保持初心,多加关心学生,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当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抵制虚拟世界的诱惑,这样一来,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信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另外,高校辅导员还应当身体力行,注重教育工作的实效。虽然虚拟世界可以给学生带来短时间的满足,然而当一切恢复平静之后,心里所萌发出的落差感却是难以跨越的横沟,对此,战胜虚拟世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现实中的力量[9]。当知心朋友可以在现实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后,那么自然而然就会生成接纳与效仿。外因逐步转化为内因这一环节,即高校辅导员作为指路人和摆渡人的价值体现。

三、结语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发展路上的指引者,首要任务即“传道”。就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并不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递上,如果教师仅教会学生如何考试,那么即使教学效果再理想,都只能成为教书匠。为了能够切实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那么高校思政教师就应当明确自身的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将思想道德、个人品质有机整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思政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康安娜.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6).

[2] 王凯文.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文教资料,2016(24):89-90.

[3] 王筠榕.实践育人视域下思政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5).

[4] 彭军林,朱霁.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7):192-193.

[5] 景耀强.思政育人体系视野下高校共青团的独特地位[C].新时代新思想新学术新实践—全国学校共青团2018年学术年会.

[6] 于虹.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和价值分析[J].学园,2017(12).

[7] 吴川梅.试析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培养[J].智富时代,2017(6X):442-443.

[8] 兰洋洋.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祖国,2017(23):121-121.

[9] 李娜.基于大學生思政教育下的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高考,2018(26).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搭建系统化体验拓展平台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以武汉学院全人综合素质创新体验式教育项目为例》(2017XGJPG3023)。

作者简介:王桂红(1974- ),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实践育人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