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变化规律探究

2020-08-13李雨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网络行为规律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自主学习意识较弱、网络交往日益繁盛、上网动机娱乐化。通过分析可知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呈现出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相匹配,与大学生从众心理现象相关联、与网络传播媒介发展相一致的特性。因此,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意识、构建校园网络监督机制、打造校内网络直播平台、发挥“易班”平台育人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五位一体”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规律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一)自主学习意识较弱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较多的网络课堂如雨后春笋般顺势而生,例如中国大学生MOOC、爱课程、好大学在线等学习网站。传统的经验课程已不再是大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互联网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这并没有促使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网络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休闲、游戏、购物等快餐式娱乐方式。因网络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获得快乐,反馈方式较慢,而通过玩游戏、刷抖音、看电视剧等方式能够瞬时获得快乐,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诸多网络问题也随之而来:课堂“低头族”增多,玩手机现象突出;课余时间消耗于游戏、刷剧、抖音等方面变为“时间黑洞”,网络失范行为产生。

(二)网络交往日益繁盛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大学生入校后在学业、生活、人际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初高中阶段学生的中心以学习为主,人际交往问题被弱化。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除需要上课之外,还会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兴趣小组等组织,面对形形色色的同学,人际交往问题凸显而出。与此同时,大学时期的大学生也是由青年向成年转变的“边缘群体”,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往往“猎奇心”旺盛并非常敏感,同学之间易产生摩擦,但他们又渴望人际交往。因网络具有隐秘性,成为了大學生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方式,学生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构建交友圈,进而产生了考研群、夸夸群、游戏群等各类群体。

(三)上网动机娱乐化

互联网的迭代更新推进娱乐的媒介由电视转为网络,衍生泛娱乐化现象。网络娱乐因具有缓解压力、带来快乐、互动性强等特性受到网民的追捧,更是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上网动机娱乐化现象明显,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高度关注娱乐新闻。大学生利用网络通过微博、百度搜索明星事件,以2019年上半年微博热搜事件为例,排名前3名的话题分别为:1、范冰冰李晨分手;2、林志玲结婚;3、宋慧乔宋仲基离婚。由此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均以明星新闻事件为主;二是乐于观看网络电视、抖音短视频、网络直播。因电视剧、抖音、直播具有生动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获得大学生的青睐;三是迷恋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一个个玩家为了完成游戏任务,与他人交流,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玩家的心理需求,以帮助他们实现现实中实现不了的英雄梦。”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变化规律

(一)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相匹配

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随着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不断成熟,自我意识得到彰显,他们渴望在大学这个微型的社会中发展自我,广结朋友,满足其情感发展需求。他们加入社团、学生会、志愿者组织,结交新朋友,同时也通过加入网络交往,拓宽朋友圈。网络交往与现实人际并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现实交往的有效补充。因而,网络交往也成为了新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的大学生自尊心逐渐增强,产生了闭锁性心理,在现实交往中不轻易诉说,但又需求情感交流,因网络具有隐匿性,大学生可以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吐露心声,展现人格,避免面对面交往中的尴尬和顾虑,通过网络交往坦言烦恼、困难、疑虑、释放压力,寻求共情进而收获快乐,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

(二)与大学生从众心理现象相关联

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下从众主要表现为学习从众、舆论从众、娱乐从众、休闲从众等。大学生网络行为从众与其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部分大学生由于害怕孤独,为了能与群体维持良好的关系进而使自己的行为和举动与群体趋同,从而拥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共同关注,获得群体归属感。比如当部分同学在追网剧《陈情令》,会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观剧中;当朋友圈出现2017年和2019年对比照时,许多同学也会晒出自己的对比照;网络流行语“盘它”、“我太南了”、“奥利给”被大学生广泛使用。因此,从众心理现象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变化规律之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现象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的特性,过度的从众将从量变达到质变,扼杀大学生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导致他们缺乏主见和创造力,形成依赖型人格。

(三)与网络传播媒介发展相一致

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有着紧密的关系。1999年2月腾讯公司设计的QQ上线,大学生开始通过QQ与朋友交谈,设置个性化的QQ头像和空间曾风靡一时。2009年微博发布,人们能够通过微博快速的了解到当下国内热点又能与自己喜爱的偶像互动,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2011年微信吸取了QQ应用中的优点,剔除了其繁琐之处,增加了语音对讲功能,大学生又将关注点从QQ转移到微信,大家纷纷在朋友圈互相点赞。2016年抖音上线,其低门槛、平民化、娱乐性,迅速获得大学生的青睐,他们拍摄并模仿创造属于自己的短视频。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与教育路径

(一)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意识

大禹治水时采用疏导的方法,止住了洪水。现如今网络意识形态也如洪水般呈现多样化,一方面部分网站违反法律以低俗、诱骗的方式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大学生关注网络上一些新鲜事物。因此,将大禹治水中的原理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意识。第一,以职业理想为着力点。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学校要在了解当前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目标,使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学习的知识。

(二)构建校园网络监督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构建校园网络监督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校园网络监督机制可以从技术层面、辅导员队伍层面、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层面着手。在技术层面,高校网络技术中心要顺应潮流不断提升技能,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有效阻断不良信息。辅导员要学会利用线上沟通的模式以朋友的角色与学生交谈,关心和引导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成长。同时,辅导员要建立网络信息员及时发现并反馈学生不良网络行为,做好跟踪和教育工作。在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层面,“网络意见领袖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素质、政治态度等有着风向标式的影响。”

(三)打造校内网络直播平台

网络直播平台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低门槛等特性,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然而,网络直播平台存在监管力度不够、舆论失控风险高等问题,一些网络主播利用“擦边球”传播不良信息,戕害大学生思想。因此,高校教师要跳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维窠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直播相结合,打造校内网络直播平台,搭建辐射面宽、带动力强、深入人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一,推出朋辈榜样访谈直播。推出朋辈榜样访谈直播可以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高校可以邀约学校中表现突出的同学,例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生党员等进行网络直播采访,发挥身边人的榜样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人。第二,推出熱点话题直播。利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对大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话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进行分析和探讨,避免学生被西方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所侵害,使学生学会以辩证的思维看问题,认清并抵御敌对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做新时代合格的新青年。

(四)发挥“易班”平台育人作用

“易班”是集教育、娱乐、热点话题、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平台,是高校网络思政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易班”网络平台在高校中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平台中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一是学生班级管理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易班”平台设立班级群组,与班级同学互动,也可结合工作需要发起群投票,上传资料库,为教师班级管理和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场所。二是在线学习功能。“易班”平台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大量的网络精品课程,推出了新生教育、形式政策、思政易家等系列课程,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场所自由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捷。三是活动宣传功能。网络环境信息冗杂、不乏有不良信息,高校使用“易班”平台可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充分利用“易班”平台的活动宣传功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四是资源共享功能。浏览“易班”平台可以了解到全国各个高校开展活动情况,以及优秀的活动作品,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网络思政教育校、育人效果。

(五)提高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

思政课教师需具备以下素质: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传播者。思政课教师犹如指挥航行的舵手,必须旗帜鲜明,信念坚定,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传播者,引领大学生茁壮成长。第二,扎实的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确保思政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思政课教师需将自身视为围绕在学生身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Wi-Fi,学生从中汲取养分,践行马克思主义。第三,潜心研究。思政课教师需潜心研究课本并拓展阅读,分析总结,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向学生阐述道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N].人民日报,2020-05-05(01).

[2] 陈奕羽,马跃,于战宇.新游戏时代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对共情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3] 习近平: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J].中国信息安全,2018(05):28-30.

[4] 李凯,刘贵占.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44-147.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以及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调查研究课题项目“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融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DJSZ2020020和HRGQTYB202006。

作者简介:李雨(1988- ),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现任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行为规律大学生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数据挖掘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的分析
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的立法与完善
巧解规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