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校干预视角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设计

2020-08-13刘日瑶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大学生

摘 要: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来临并不意味着灾祸降临,它更多的时候指的是个体人格發展中的一个必要转折点②。如果加以有效的干涉,则可以预防和化解这种危机,使个体的人格能够健康发展,最终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关键词:学校干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且一直为西方心理学界所密切关注。西方心理学界对“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及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状况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借鉴。相比于国外,我国在自我同一性研究领域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在研究内容上,大多偏重于对国外自我同一性理论相关书籍的编译和概念解析,偏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对既有理论的阐述较多,观点创新较少,且观点的创新大多停留在猜想和假设层面,缺乏实践的检验。在理论检验上,对于理论的检验往往是通过已有文献的相互印证,缺少操作性的实践论证。

(二)现实背景

(1)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大学生现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且相对开放,他们生长于全球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时代。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巨大进步为大学生预防和化解自我同一性危机、完成构建自我同一性的任务目标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先进的手段。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趋向。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的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价值观时很容易迷失自我。且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加剧了大学生担心就业问题的紧张氛围,造成其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适应不良的症状,无法建立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2)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日趋显现

就所处的人生阶段而言,大学生正处于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构建自我同一性的年龄阶段。但现实是,大学生群体在当下的境遇和发展现状,有的人选择直面自我和现实,却因为不知道要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而陷入迷茫,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甚至是心理疾病,陷入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且容易因为这种焦虑而自我否定、自我放弃甚至是自我伤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人格发展问题已经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十分迫切的挑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因此,对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本质、产生原因以及具体干预方法的研究很有必要。

(3)应试教育模式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脱节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基础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基础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基础教育往往被看作是进入好大学的“敲门砖”,学校、教师和家长希望通过基础教育,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以顺利升入更好的学校。这种培养目标单一的追求升学和高分,忽略了学生自我探索和创造力发挥的需求,使基础教育偏离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从而使得人格无法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没有清晰地自我定位,极易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但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针对预防和化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有效干预机制,同样构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明确学校干预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作用,为干预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大学生提供理论指导。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自我同一性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检验其有效性,从而为帮助大学生完善其自我同一性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并为以后的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亦尽可能助力大学生度过自我同一性危机、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同一性以及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丰富自我同一性危机成因及干预方法的相关理论,尤其是较为匮乏的有关学校干预方法的部分。另一方面,本研究利用经典的研究工具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为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化解提供实证依据,同时进一步检验这些经典分析工具的有效性。

(2)现实意义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形成完善的人格以及能否适应社会,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具有长足意义。学校环境是大学生接触最密的场所,对大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因而学校有效地干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生目标的建立与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产生原因,提出预防和化解危机的学校干预方法,因而对学校的相关干预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研究内容

(一)自我同一性相关理论研究

对于自我同一性相关理论的研究包括国内外所有代表性理论。具体包括研究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以及的其他学者(McCall,Wartmann,Stryke等)的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解析。与此同时,对国内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也不能忽视(郭金山、王树青、张日昇等),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事实上就是对国外相关理论的“本土化”,从而更加贴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人的思维习惯,在实际应用层面的优势较国外相关理论更为突出,因而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测量工具研究

玛西亚提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后,许多学者根据玛西亚所给出的自我同一性操作性定义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创立了许多测量方法,如访谈法、问卷法等,并由此衍生出各种测量同一性状态的工具。其中,Bennion和Adams1986年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被世界各国同一性研究者应用最为广泛,这一测量工具适合于测量整个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评定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最完善、最有效的问卷工具。王树青等国内学者根据国我国际情况修订了适合我国青少年使用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并广泛用于自我同一性领域的各类研究之中。对测量工具的研究将重点放在EOM-EIS-2以及王树青等人的修订版上。

(三)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具体表现及成因研究

对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分析既是一个运用既有理论解释现象的过程,又是一个在解释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相关理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本研究将坚持立足于实际的原则,

(四)高校干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方法研究

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学校干预方法的研究总的来说分为直接干预方法和间接干预方法两大部分,对于干预方法的研究是本研究的应用价值所在。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用到的文献有两类。一类是既有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以及方法和思路的借鉴;另一类是大学生记录日常生活的微博、空间说说等,以及大学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积累的案例分析和工作日志,这些是重要的一手资料。

(二)问卷法

在问卷调研对象的选择上,本研究计划在兰州大学本科生的四个年级中随机发放修订版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600份,问卷主要用来了解兰州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大致情况,并对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为后续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学校干预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三)访谈法

这里的访谈主要对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典型个体采用一对一的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访谈,主要作用是确认访谈对象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获取有关被访谈者的自我感觉与自我评价、学习情况与学习体验、人生目标与未来规划、社交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其心理困惑、在校期间遇到的困难和家庭情况等大学阶段及大学以前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受访人的回答有所追问。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本研究所使用的个案研究法主要是对某一个体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研究,从而获得对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更为深刻的认识,提出更富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建议。

(五)观察法

观察法主要运用于两个场合:1.与访谈法相结合,对被访谈者进行细致的观察;2.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人的观察。一个人的言语、表情和行为传达出来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其心理状态,是我们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窗口,因而观察法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本研究选取目前较少系统研究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学校干预视角,尝试系统性地探讨高校这一重要主体如何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二)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本研究致力于将国外自我同一性相关理论(尤其是埃里克森和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机融合,对国外相关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增强其对预防和化解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指导作用。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在解释大学生的各种具体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方面十分适用,但是这一理论在中国具体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的本土化运用方面还是非常不够的,本研究主要在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方面作了尝试。

参考文献

[1] 何士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學,2013.

[2]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2.

[3] 李俊良,王建中.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扩散现象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29-32.

[4] 韩晓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人口学刊,2004,(1).

[5] Marcia J E, A S Waterman, Matteson D R et al. Ego-identity: 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3.1-21

作者简介:刘日瑶(1999- ),女,湖南株洲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