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20-08-13叶佳宜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

摘 要:为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探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谋划翻译学科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的进路,构建翻译技术研究与教育共同体,促进翻译技术教育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之间在翻译的教与学领域的文化、科研和学术交流,以及推动翻译学科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翻译人才;高校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推动下,东莞开创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区域将分工合作,东莞的城市名片就是强大的制造业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在大湾区融合背景下,未来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这种背景下,东莞无疑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语言服务是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与纽带,翻译人才尤其重要。为更好地服务于东莞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合作与交流,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从高校翻译人才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对该区域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以逐步缓解东莞在粤港澳发展驱动下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高度需求,为东莞的创新机遇提供语言服务保障。因此,对东莞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东莞高校应用型翻译发展及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推进,全面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翻译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翻译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匮乏问题日益突出。东莞共有7所大学,分别为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至今,东莞仅有1所高校专门设立翻译专业。绝大部分的高校则通过设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涵盖翻译人才的缺口,从而导致东莞高校的翻译教学出现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毕业生从事翻译行业的比率不高等诸多问题。由此看出东莞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与东莞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存在错位发展的困境。探索符合东莞特色的翻译教学人才培养路径,在使得东莞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同时,也希望可以为其他初始条件类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二、翻译培养系统存在问题

(一)对地方经济翻译人才需求定位不准确

应用型翻译人才及复合型翻译人才,泛指具备外语能力和具体专业(如商务、外贸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更准确来说是指有足够翻译基础能力和某领域的专业素养应用于就业实践当中的市场需求导向型的人才。7所高校中6所都并未设开专门的翻译专业,绝大多数都仅是针对性的翻译培养仅是在其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中设置了个别的类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这样的专业设置无法对接市场需求,造成翻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无法保障,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类似问题,因此高校输出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导致本地企业对翻译人才的满意度普遍低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

(二)翻译师资力量薄弱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翻译的专任教师师资匮乏,师生配比极其不平衡;翻译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尤其缺少具有丰富专业领域的实践翻译经历的老师;教师严重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更新换代迅速的时代也对翻译教师要求越来越高,若是教师对市场翻译需求不了解,也缺乏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而过于依赖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大量的实践实践真实案例分享,将导致其翻译教学在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指导方面都缺乏参考性和科学性。

(三)翻译的课程涉及专业领域知识较少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错位,更多的倾向于文学、语言技能的设置,经济等商科类专业学科反而不足,实际英语翻译工作中面对的是经贸、科技、旅游、法律、医学等领域的专业翻译;另外教材内容基本没有涉及东莞本地行业相关的内容,语音类的课程过多,与东莞本地相关的课程过少,一方面由于缺乏实用英语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对本地经济与行业发展的认识过少,也阻碍了高校人才输出与本地发展实际需要的对应性。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应拓展学习领域和引用或者自行编写涉及本地行业发展的教材,会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外语人才的需求。

(四)翻译教学止步于理论,缺少实践性

翻译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然而东莞高校的翻译教学现行的主流依然是传统的理论教学,缺少校内或校外翻译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只顾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学生的翻译学习也缺少了动手翻译的实践机会。学生无法在翻译实践中逐步的训练和突破自我,也相对的失去了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机会,无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学生的能力亦逐步脱节于地方市场需求。

(五)教学基础设备陈旧匮乏

根据笔者了解,本地高校的普遍存在翻译教学设备不足或者欠缺的问题,极大的影响翻译教学的开展及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翻译口译的教学配备上面更是稀缺,而具备少部分的教学设备基本都处于老化和淘汰的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教学设施问题是刻不容缓。

三、对策

地方各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地方需求定制”为原则,与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或部门联合起来,利用地方资源,以本地人才需求为中心,当地人才需求為实际,共同制订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产学研协调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构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东莞高校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在专业设置方面设应用型翻译专业,主动对接新兴产业的创新需求,设立复合型、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方案,而高校教学改革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推动与支持:从经济上,促进高校与政府联合办学,为高校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例如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高校应用型专业建设,改善教学设备投入,包括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助。

(二)实现校际与校企联盟以促进教师队伍职业化建设

通过与对翻译人才有需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双向优化翻译师资队伍:(1)招聘引进既拥有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翻译能力与翻译经验的双优教师;(2)与本地对口企业建立翻译师资实践培训基地,为专翻译专业教师提供机会和渠道去商务企业或基地进行翻译学习和实践。继而进一步保证翻译教学质量与内容与时俱进。

(三)打造区域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东莞高校应当分析本地特色经济行业并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推动区域内与地区间实现可利用资源的有效整合,根据东莞的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会展业、跨境电商等行业的发展特点做出相应的课程调节,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能力的同时也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出综合拓展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联盟订单式般对接市场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外在教材选用方面,应更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可由高校根据企业方的诉求进行翻译教材编著、融入有东莞本地元素。

(四)开展校企合作以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

通过实现校企合作,构建翻译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在学习中翻译,在翻译中学习”实现兼顾教学与实践的翻译人才培养方式:校内实践内容可以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翻译口笔译竞赛、定期举办口笔译沙龙等等;校外实践更是不可或缺,包括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组建学生口笔译队伍承接企业方的翻译项目,或参加地方举办海博会等在东莞本地举办的大型重要活动。如此打破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到了社会,使学生尽早了解翻译流程与市场需求,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五)开设小语种翻译课程教学

粤港澳大湾区的商务英语专业高校,将“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地方高校应该适量的培育商务英语与东南亚小语种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类复合型人才也将投入“一带一路”的交流和建设中,发挥区域经济的联动影响力量。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带,商务英语人才只有立足于实际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教材以及课程改革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四、结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东莞高校英语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本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相结合,制订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符合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开发和采用符合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教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 程兰.试论“一带一路”视域下的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J].齐齐哈尔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86-188.

[2] 黄海宁.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9(4):24-27.

[3] 刘绽.外语类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英语广场,2019(107):43-44.

[4] 乔春英.区域外贸视域下的应用型国际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人力资源(信息版),2020(3):196-197.

[5] 王萌.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对辽宁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高教学刊,2015(17):44-45

[6] 叶莹.高校本科翻译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海外英语,2020(5):23-24.

作者简介:叶佳宜(1988- ),女,广东东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高校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
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浅析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