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并重: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2020-08-13吴合显
摘 要: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理念为引领,按照“需求导向、联合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重在应用”的要求,制定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博士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
2012年,经国务院扶贫办推荐,吉首大学申报的“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于2013年首届招生,2019年通过了国家学位办的合格验收。在博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吉首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其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和经验[1]。
一、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简介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促进了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改革,也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以民族学为基础,结合了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应国家扶貧攻坚战略急需,针对连片特困地区最严重的生态扶贫问题,创新与实践国家特殊需求的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基于连片特困区(武陵山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生态致贫的严峻性和生态扶贫的紧迫性,凝练出“生态扶贫理论创新与应用”“连片特困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和“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与产业扶贫”3个博士人才培养方向。
(一)重要性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常规扶贫开发手段的减贫效应正在逐步降低,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这些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环境的依存度和承载力降低,生态致贫的基础性特征十分明显。因而,从连片特困区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重构入手,不断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的可依赖度和承载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破解发展与生态的矛盾,实施生态扶贫,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必然选择。
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为切实满足国家对连片特困区实施生态扶贫战略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2012年申报了唯一一个服务国家扶贫开发战略需求的项目—“国家连片特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项目的实施对国家国家连片特困区(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产生了重要的推进作用[3]。
(二)紧迫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异越拉越大,巨大的贫富差异,已经严重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通过有效扶贫来化解这些尖锐的问题与矛盾,就显得尤为紧迫。同时,连片特困地区也大多是大山区、荒漠区、高海拔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退变非常严重、生态灾害最易发生,目前,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生态环境破坏,已经达到的濒临崩溃的境地,若不及时进行治理,将会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而,连片特困地区急需更新扶贫观念、急需创新扶贫模式,急需呈现扶贫效益。生态扶贫是一项基于现实迫切需要的以人为本工程,也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创新工程,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视界,通过对民族及其文化与生态系统共生互动关系予以整体关照,并整合民族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而建构一种崭新的理论——生态扶贫理论,这一理论的现实应用,将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及时拯救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非常明显的效用。
二、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的实践
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培养具有扶贫开发的工作经历和实践操作经验,能够综合应用民族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处理我国连片特困区生态扶贫现实问题及制定扶贫工作规划,并能够在实践和研究中对扶贫理论进行探索和总结,具有指导脱贫致富能力的专门人才。其实践性主要包括4个方面:
一是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中,凝练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理念;二是确立了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培养“创新、务实、管用”的高级应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是构建了“需求导向、联合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重在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构建了连片特困区“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范式,形成了跨学科融合、多学科集成的生态扶贫研究及人才培养特色。另外,人才培养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理念为引领,瞄准博士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创新”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了“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4个突出问题:(1)为连片特困区培养了“创新、务实、管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2)为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部门从事生态扶贫理论研究与创新、生态扶贫事业规划与指导、生态扶贫工作实施与践行的应用高级专门人才,解决了以往人才培养针对性不明确的问题。(3)博士人才具备扎实的民族学理论素养和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解决了博士人才往往专而不综、应用性不强的问题。(4)注重综合解决生态扶贫相关的能力培养,形成了“学、研、政、产、用”多方参与、相互协同的博士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了博士人才综合能力、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的创新
为满足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特殊需求,培养连片特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理论研究和创新的生力军,连片特困区生态扶贫事业规划和指导的生力军,连片特困区生态扶贫工作实施和践行的生力军。吉首大学是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不仅填补了生态扶贫的人才空白,而且促进了扶贫开发理论的探索,推动了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提高了扶贫开发实际成效。其创新性体现在3个方面:
(一)确立了“实践与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其一是构建了多元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导师组由校内导师、部门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模式;课程导师由1名基础课导师、2名专业课导师组成模式;培养过程按1年课程理论学习、1年社会实践和1年学位论文研究设定模式;课程模块按2门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和3门方向选修课架构模式。其二是形成了注重实效的实践培养模式。博士研究生在一年的扶贫实践期间,撰写一份扶贫实践报告,策划一项生态产业方案,开展一场生态扶贫知识讲座。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是凸现了“创新、务实、管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质量。根据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实际,坚持“需求导向、联合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重在应用”导向,以满足特需博士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确立了“重在应用”的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目标
吉首大学博士人才培养在“实践与创新”理念指导下,结合武陵山区地区生态扶贫的实际需求,确立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务实作风和国际视野”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贫困地区生态扶贫博士人才的需求与内涵出发,强调人才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依据“创新、务实、管用”的要求,构建了“需求导向、联合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重在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立足武陵山区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特色课程,丰富了教学资源,彰显了文化特色,提升了本土化人才的质量内涵。
(三)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新机制,开创了提升博士生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根据武陵山片区生态扶贫人才的需求实际,坚持“需求导向、联合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重在应用”,把国家急需的博士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既注重夯实生态扶贫博士人才的理论修养,更注重人才在扶贫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生态扶贫博士人才“重在应用”的本质要求。
四、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的应用效果
(一)应用成效
其一,生态扶贫博士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吉首大学以创新、务实、管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博士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定位与培养使命、培养普适性要求与特需人才特殊性要求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博士生与扶贫点反映良好,实践效果良好。
其二,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彰显。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生主动服务扶贫攻坚的意识显著增强,积极投身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扶贫公益和情系区域发展等活动中;毕业生把事业扎根在贫困区域,为乡村扶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项目实施至今,招收的4届博士生顺利毕业,均在高校从事生态扶贫理论研究和民族地区贫困乡村生态扶贫实践的指导工作,同时担负硕士生和本科生生态扶贫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工作。
(二)成果推广
其一是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扶贫机构的充分肯定与宣传推广。2013年以来,光明网、中国教育报、新华网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先后刊发了“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博士”項目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经验,进行推广。
其二是为同类高校学习借鉴,社会反响强烈。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等50余所高校来校考察,学习借鉴“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人才培养项目”改革经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湖南电视台、光明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先后就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人才项目”刊发了40余篇深度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其三是先后建立了一批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推广生态扶贫经验,加强学科建设。吉首大学在十八洞村、追高鲁村、联团村、子腊村、黄金村建立了一批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博士研究生直接服务实践基地的生态扶贫,充分体现了吉首大学“立足于武陵山片区,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也展示了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的学科性质。进而在推广生态扶贫经验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科建设。
五、项目展望
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精心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建设成效显著,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该项目验收通过后。吉首大学继续以此为依托,不忘初心,加强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坚,钟海平.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52-55.
[2] 高婧.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模式创新与优化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2):1-2+30.
[3] 吴合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为例[J].文教资料,2020(7):122-123.
作者简介:吴合显(1975- ),男,湖南凤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