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路径探索
2020-08-13张全李艳萍
张全 李艳萍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主要力量,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改变。文章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优秀青年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途径
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容易接受学习新鲜事物,创新能力强,但作为独生子女较多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较强,承受能力较弱,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在观念、道德等方面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立场、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高校作为大学生的集聚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及途径,为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和高尚品德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
(一)思想积极向上,注重国际视野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主流乐观,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能够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他们处于学习、适应、创新等能力的最佳时期,好奇心较强,加之网络的普及和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开放,更加注重社会热点问题,善于运用国际化的视野看待分析问题。
(二)个性发展突出,团体意识淡薄
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生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受新媒体的影响,他们的心智成熟较快,自我意识增强,但不是很成熟,总感觉自己已成为大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约束,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一些负面现象辨别不清,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进而使自己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宠儿,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较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喜欢凸显自我,不愿与人合作,不能较好的集体相处,团体意识淡薄。
(三)心理需求增加,个体差异加大
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的时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全面的发展,心理需求增加,期待实现人生的价值,常常不满足于书本知识,更多的来源于网络自媒体。因多样化社会的存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多元化发展,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存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功利化,面对社会诱惑和生活问题时,因缺乏辨别力和抵制力,有些大学生会感到困惑、迷茫,甚至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因成长的环境和自我追求的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个体差异也逐步加大。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关乎当代青年学子个人价值观的实现,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受网络媒体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实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方向,充分了解大学生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目的明确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作为高校的主体,优秀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政治素养。高校作为青年人的聚集地,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二)时代特征显现
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特征明显,思想更具时代性和开放性,但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成熟,容易出现偏执和过失,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不同的时代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差异,必须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时而化,因材施教,结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注重理论基础
青年学子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包括文明品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通过学习新时代科学文化知识,争做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基础,只有系统认真学习这些优秀的思想,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强化“课程思政”效果
我国高校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的主阵地,是思政教育中“输入式”教学的最佳方式。以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发展、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吸纳新的思想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让课程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现实。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课程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增强课程兴趣,便于大学生接受和学习。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校“思政课程”逐步向“课程思政”转变,思政理论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带有“国家”字号的综合课程等已全面形成大思政教育体系,各类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形成方向一致的协同效应,切实提高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加强社团内部建设,优化“活动思政”实践
大学生社团组织是青年学子思想碰撞和理念形成的重要机构,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加入一个社团或多个社团,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体验式”感受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政教育内容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活动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社团活动中,使得“课程思政”的理论在学生社团的“活动思政”中得以实践,让社团成员在活动中把思政教育理念内化于心。社团的发展需要学生自身的兴趣动力,更需要思政专职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也需要外部社会组织的帮助和支持。社团组织是大学生的思想集聚地,高校要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内部建设和日常指导,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增加思政元素,积极传播正能量,使得社团活动更有意义,更有活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促進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创业指导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的专职人员,从1952年国家设立高校政治辅导员到今天的专职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已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引领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要提高辅导员的综合水平和职业能力,强化辅导员的思政政治素养和鉴别力,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发挥“亦师亦友”的角色,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在社会发展的快速时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较大差异,学业困惑、情感危机、就业压力、家庭变故等原因使部分大学生变得自卑、孤立、犹豫、抑郁等现状,久而久之形成了诸多的心理问题,甚至发生一些悲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成为高校辅导员日常关注的重点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关注大学生群体,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强、工作实效高的辅导员队伍,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机结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困惑,积极引导和关心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四)发挥先锋作用,引领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对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大学生党员则是先进的优秀青年,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排头兵,是党员队伍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党组织与青年大学生交流的纽带,除了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自觉遵守文明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通过各类活动来影响广大学生,在同学中起带头作用,使其感受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群体,他们应该在专业学习、社团活动、班级建设、党团组织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树立一种良好的先锋模范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不仅是展现个人的优良品质,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其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影响,并随之调整着自己的言行,改变着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积极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引领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传承历史印记,培育家国情怀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传承历史印记,培育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当代大学生出生在21世纪初期,受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对中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印记模糊,更不能将革命意志和精神融入于心,所以青年大学生更需要了解历史,体会祖辈们艰苦奋斗、呕心沥血、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就是让当代大学生群体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精神,就是让青年学子勇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就是让新时代大学生执着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程仕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信息化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7):135-139.
[2] 冯刚,严帅.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方法和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5):46-53.
[3] 韦继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03):180-181.
[4] 王利,于小艷,王琪.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与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4):35-36.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号:19SZC-046,课题组成员:张全、李艳萍、崔成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全(1986- ),男,山东枣庄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李艳萍(1985- ),女,山东日照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