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尊老爱老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20-08-13黄婷婷金琏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大学生

黄婷婷 金琏

摘 要: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苏州科技大学“携手.伴夕”尊老爱老志愿项目是学校唯一一档由同学策划,同学组织,同学参与的有影响力的,能代表学校形象的精品大学生校园文化志愿活动。在志愿服务常态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管理下,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尊老、爱老、助老的动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務;尊老爱老

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这也是志愿服务的灵魂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老”“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等,都是志愿精神的生动体现。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大学生经历了10年寒窗苦读进入了大学,拼命苦读的中学生活让他们无暇关注身边的其他事情,所缺乏的敬爱、爱老的品德需要在大学时代进行弥补。

2017年4月,由苏州科技大学怡养老年公寓志愿小组发起组织,后建立“携手.伴夕”尊老爱老志愿服务项目;面向校园定期招募志愿者,负责怡养老年公寓图书馆的值班管理、护理院、讲座的大小型交流活动及联欢游艺活动。2018年,项目入选苏州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精品名录库,随着活动的进行,在学校营造了一种敬老、爱老的孝文化氛围;本项目也成为学校唯一一档由同学策划、同学组织、同学参与的有影响力的,能代表学校形象的精品大学生校园文化志愿活动。现已逐步发展成为有社会影响力、能展现当代大学生敬老、爱老的良好风貌的活动项目,曾受到苏州日报、名城苏州等多家媒体报道。

一、活动内容与形式

据调查,许多长者认为,在活动安排上,高校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活动周期较短、内容较单一,希望能够增加活动频率、丰富活动内容。基于此,区别于形式单一、短期性、临时性的养老机构志愿服务,“携手.伴夕”项目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机制,含长期活动与固定时间段活动;活动形式以志愿者自主策划为主;活动内容丰富,在长者中反响热烈。

(一)志愿值班类

图书室值班活动,内容为帮长者还借、整理图书。这既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又让能在服务过程中了解长者的文化需求。

(二)陪护慰问类

安排具有一定护理经验的同学每周陪护长者。大学生志愿者担任着倾听者、安慰者、帮助者的角色。在耐心地聆听长者的诉说中,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三)知识普及类

每月举办一次知识普及性“微讲座”。公寓的长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知识需求。“微讲座”的互动,教会老人使用微信、新闻等应用程序,丰富了长者的生活需求。

(四)文体演出类

在传统节假日举办文艺演出。既让长者感受到大学生的勃勃生机,也为有才艺的长者提供表演的平台,彼此互动学习,满足长者们的艺术需求。

(五)联欢互动类

与公寓合作,举办大型联欢游艺活动。如公寓有针对长者开展的“集章换奖”活动,志愿者为长者们策划一系列小游戏,完成后长者获得奖励,丰富了长者的娱乐需求。

(六)交际实践类

与社会志愿机构合作,举办交际互动活动,如包粽子、做重阳糕等。这些活动很受长者欢迎,但大学生通常比较难多次独立组织。成为此类活动志愿者,既能在彼此合作中增强服务效应。

“携手.伴夕”项目的面向校园不间断招募志愿者,团体庞大,志愿时间灵活,活动参与积极性强,服务也受到长者的一致好评。志愿者在服务中对“尊老爱老”有更深刻体悟。

二、“携手.伴夕”志愿服务的效用分析

尊老爱老助老,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家庭美德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因其时间自由、人员集中、素质优良、热情较高等优势,可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在为社会提供爱心助老志愿服务的同时,不仅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履行了社会责任。一方面丰富了改善长者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激发大学生尊老、爱老、助老的动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一)缓解了老年人的心理孤独

学者陈新国认为,老年孤独心理是指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产生的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它是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因交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体验。大学生群体灵活机制,多才多艺,可以根据老人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一对一有针对性满足长者的心理需求。“携手.伴夕”通过长期活动与固定时段活动,提供了大学生与长者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志愿者充分满足了长者的沟通需求,缓解了他们的孤独心理。

(二)提升了了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2014年中国共青团中央与中国老年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老龄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共青团等部门应积极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公民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帮助、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无私奉献精神,与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不谋而合。“携手.伴夕”志愿活动,有效锻炼了志愿者的活动组织、策划、协调能力。志愿活动作为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三)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活动中,长者们丰富的人生经验得到传授,能吃苦、善奉献的优良品质得到传承。“携手.伴夕”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心感染老人,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该项目秉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宗旨,继承“懂感恩,送祝福”的精神,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三、“携手.伴夕”志愿服务的优势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为完善志愿者活动指明了方向。“携手.伴夕”项目组努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建立对接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让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起到践行志愿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