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追星”
2020-08-13陈旭华
陈旭华
最近,网上接连“曝光”多起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应援“追星”的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追星”这个话题再次变成热点,许多媒体发出了“不能让学生成追星应援工具”的呼声,得到了认可和赞同。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体发展,也牵涉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更是民族的未来,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全部希望。“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需要回答的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进一步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教育的本质及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发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谆谆教诲、语重心长,总书记的情真意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和期望。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更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立德树人”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最基本要求,那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追星”?
“道理不如故事,天边不如身边”,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教材”
韩愈在《师说》道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韩愈对“师者”定义的光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给学生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除此以外,教师更要懂得育人,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爱与希望,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和怎样做事。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却有一张“逆行而上”的火车票,它的主人就是钟南山院士。镜头前他眼含泪花,为湖北武汉加油时说:“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爱人者,人恒爱之,面对大家的敬意,他说“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他,就是我们要教会新时代学生去追的那颗“星”:救死扶伤、医者仁心。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的镜子
从古到今,“师德”都是一个极其神圣的词,一日为师,一世楷模,牢记“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的虚怀若谷,要时刻修身律己、身先示范,为学生树立一个标杆和榜样。梅贻琦以“从游说”生动概括了师生关系,他把师生比喻为大鱼和小鱼:“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面对“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在老师润物无声的引导下,14岁的少年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岁时到日本求学,为救亡山河破碎的中华民族而写下“面壁十年突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他,就是我们要教会新时代学生去追的那颗“星”:上下求索不忘初心,胸怀祖国。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教师就是的学生的标尺
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就是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始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保证学生在正确的航道驶向远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以“树木和云朵”的比喻,再现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相影响,他认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0多岁高龄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稻田里穿梭,甘愿一辈子做一名“老农民”,面对各种荣誉和赞誉,他却笑称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所以自己更像农民,而不是科学家,他一辈子就只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就是我们要教会新时代学生去追的那颗“星”:扎根中国大地,造福全人类。
三尺讲台,不仅传播真理,更塑造灵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更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重托,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广大教师应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新时代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