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在学科教学中自然生长

2020-08-13郭敏

中国德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立德道德学科

不存在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学科内容,发掘学科特质,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每一堂课都创造奇迹。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因此,只有立足学科本质,创设活动情境,注重生长性评价,让每一句话都落在学生的心坎上,让每一堂课都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才能发挥学科育人的魅力,让“德"在课堂上自然地生长。

一、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育德资源

在各科教学中,很多教师把“立德”局限于几篇政治色彩较浓的课文,比如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让学生学习周恩来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精神;又如讲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让学生学习宋庆龄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似乎只有这样的课文才能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试问,仅靠这样的教学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吗?我们既不主张把德育和智育截然分开,成“两张皮”,也不主张简单地在学科教学中贴上德育的标签,而不真正揭示其内在的文化精神。

其实,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杜甫的《春夜喜雨》仅二十余字,但描绘了一幅春天雨夜美好的画面,语言多么凝练、传神!好雨知时节,一个“知”字,就把自然界的雨写活了,好像它懂得我们人类的心思。学生在对知的体悟中,流淌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学生涵泳文字、陶冶情操,感受文字的内在美。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体会古诗词的格律,它们不仅讲究押韵、对仗,还讲究平仄。随风潜入夜,夜,仄声;润物细无声,声,平声。短促、急促的仄声,舒缓、延长的平声,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学生感悟语言音律表意功能,体会祖国语言的神奇、美好。立德树人和学科本质紧密联系,焕发了无穷的魅力,离开了学科本质,立德树人便无从谈起。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对空间与图形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进而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真理。还有,当学生面对一道难题做不出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永不放弃,培养他们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附点音符及三连音的运用,体会音乐激荡人心的力量,在童谣中加入体态律动,用表情来交流和表达情感,用歌声传情达意……

各门学科教学的知识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所以以分科的形式进行学习,但学习知识的最终意义是对知识的融通和应用。教师在所任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科知识真正能够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发展和德性生长的智力基础,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怀特海曾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人的德性生长应该而且必须是紧密融合、互相促进的。

不存在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学科内容,发掘学科特质,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每一堂课都创造奇迹。

二、自觉开展学科教学中的情境学习

学习不是简单地操作和行为改变,更重要的是观察和思考。学习是顿悟或认知重新建构、重新组织和扩展生活空间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要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打开学生的心扉,进入学生的生活,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将“教材”转化为符合教学需要和学生接受的“学材”,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活动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探究辨析,或操作演示,或表演评议,或现场采访,兴趣盎然,主动投入。由于情感的驱动,儿童几乎是无法遏制地全身心投入。

课堂活动中创设的情境,其实是模拟真实生活、融入主体情意、充满审美色彩的学习型场域。一方面,它符合并且满足儿童的感性欲求和游戏冲动;另一方面,它又联结着儿童真实的生活,将符号与生活感受之间的断层联结起来。因此,儿童在热烈的学习情绪中感受、体验、探究,同时,他们在情境学习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又会不自觉地导向、牵引并延展到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来。他们所学的东西会无时不在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们将审视和重估过去发生的一切,同时也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

如语文课上,在学生反复吟唱、诵读诗歌《让世界因为我而美丽》后,笔者用图画创设情境:教室里一本掉落的作业本,花圃里一棵干枯的小草,一位忘带书的同学。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情境,小组合作表演,并在表演中背诵这首小诗。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以独白、对话、歌唱等形式展开活动,在声情并茂地诵读中,他们体验助人的快乐,学会用善良、用爱去拥抱世界。渐渐地,班级好人好事记录本上出现的是:某某,你捡起了地上的纸片,给别人留下了美好,世界因你而美丽。显然,情境活动已经自然无痕地进入生活,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堂情境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课堂热烈的气氛、情感的加持,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碰撞中达致共识,从而获得共同的对善的爱和恶的恨,进而强化这种情感并影响其日常行为,最终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转化为人的德性不同于人们认识、学习知识的过程,它必须要有情感上的认同与接纳,否则道德是不会真正内化为个人品德的,正所谓“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德育形成的规律告诉我们:思想品德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而课堂情境活动中,我们人为创设的“境”,就是巧妙地提供了课堂中活动与交往的机会,为学生德性生长提供现时的支持性环境和现场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境”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滋养德性,可謂是“润物细无声”。

课堂活动情境化,把科学理论融入感人事例,把抽象道理融入鲜活人物,把深邃逻辑融入通俗话语,把理性思考融入感性场景,使学生愿听、爱听,乐于效仿,并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立德”这样有意义的事,就是这样巧妙无痕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真正做到落小、落实、落细。

三、积极关注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评价

学校德育评价面对的是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学生,德育评价的使命是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在达成学科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进行恰当的德育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呢?

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而忽略了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教师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出发进行评价,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达到了何种程度,尤其是进步实态,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学习。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进行恰当评价,以培养他们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的意识与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判断教学的内容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和行为,以便进一步调整、完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数学练习中,当学生对一些难题置之不理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自我,激发他们迎难而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不懈追求的精神。在物理课学业评价中,不仅要重视物理知识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时空观和宇宙观上的作用,还应注重物理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寓德育评价于各科教学中,学生在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潜移默化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

當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我们应以鼓励为主,即便是犯错了,我们也应以欣赏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对待他们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及如何改错的思路。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他们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进行反省、获得成长的。心理学家盖耶认为,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错误中提高认识能力,获得自我成长。德育评价要重在引导,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并在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自制、自强的品质。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价值、道德价值。作为独立的个体,学生有着独立的权利、人格和主观体验。德育评价者应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真诚地引导每一个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以各自独有的生命体验去触碰未知的世界,激活生命的力量,唤醒道德的生命,获得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

[郭敏,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立德道德学科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跟踪导练(五)(2)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道德
“超学科”来啦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