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尊师重教传统的形成、式微与重塑

2020-08-13周雅梦

中国德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尊师尊师重教职责

周雅梦

为维护教师之尊严、教育之纯净,网络舆论需要为教师重塑专业形象,抵制因“害群之马”的影响而对整个教师行业进行恶意评价的行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与付出。

尊师重教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至今已流传千年之久。不论是教师“博古通今”的知识涵养,还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抑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形象,都为教师树立了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近年来,随着有关教师的“丑闻”频频出现,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也因此受到了重重质疑和非议,尊师重教的传统在此过程中逐渐式微。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是成功进行教育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全新方式重塑尊师重教传统势在必行。

一、尊师重教传统由何而来

(一)尊师重教传统来源于教师职责之重

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总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他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既然教师的作用关乎国.之兴衰,那么,与之而来的职责必然重大。《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明确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暗含了教师的教化职责之重。在这句话中,“性”是指一种上天所赋予的天然的、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一种“天命之性”;而“道”是指一种规律,它通过人们遵循天命之性并合乎自然规律行事而体现出来。然而,“性”并非总是与“道”一致,因此,需要通过“教”才能实.现人的“性道合一”,进而达到人由“内圣”至“外王”的目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挥其“教”的能力,既要辅佐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者,又要教育出“安分守己”的百姓。除此之外,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也提出教师应当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作为当时唯一的授业者,不但担负着传道、解惑的重要任务,还需作为“道"的化身为学生树立榜样。也正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重职责,使得尊师和重教实现了有机统一维持了我国数千年来尊师重教的传统。

(二)尊师重教传统体现在教师标准之高

《荀子·致士》中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这其中涵盖了对教师的四点要求:一要有尊严,使人信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且不违反师法;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并能以浅显的话语加以阐发。此外,《学记》中“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对教师在知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也作出相应要求。明清教育家王夫之从三个方面为教师划定标准:一是“必恒其教事”,即教师要热爱教育工作;二是“明人者先自明”,即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三是“正言”“正行”“正教”,即教师需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教师的权威在这些为其设立的高标准中得以体现,教师的尊严也在“重道”的思想中得以保存。

(三)尊师重教传统得益于关于教育的制度之兴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备为尊师重教思想的延续夯实基础。一方面,自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确立,接着太学建立,设五经博士,再到隋唐时期的祭孔之风盛行,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和统治阶级对尊师重教思想的推崇;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产生将教育与政治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自此有了实质的依托,学校制度也由此得以完善,这在客观上巩固了当时尊师重教思想的地位。不仅如此,民间书院教育的形成、蒙学教育的发展等都对尊师重教思想的延续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尊师重教传统缘何式微

(一)尊师重教传统的式微源于“知识轻”

教师作为当时唯一传道之人,常常以一种知识权威的形象存在。因此,在古代“尊师”即是“重道”,亦是“重教”。《学记》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说明只有尊敬老师,老师所传授的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由此人们才能敬重学问、尊重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信息传递的速度飞快,只要登录浏览器,输入关键字,想要的任何信息都能扑面而来。一方面,知识获取变得更加轻松,使得知识学习变得随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的职业权威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有学者做过一项关于教師知识权威的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学生校内获取知识的途径仍是教师,但是在校外则主要通过家长和网络来解答问题。向老师请教,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解答疑问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第一途径。另一方面,知识获取的便捷,使得知识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利益的筹码,知识也逐渐被功利化,人们许多错误观念也在此之中滋生,如“学校是知识交易的场所,教师成了卖主,家长成了买主,教育就是花钱为子女买来知识”“读书无用论”等。“尊师”本是源于“重教”,如今“重教”思想逐渐扭曲,“尊师”思想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二)尊师重教传统的式微源于“要求变”

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高标准之中,教师作为“道”的传授者、正面人格形成的榜样,不论是对其知识储备,还是为人处世,抑或是教育教学,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拥有管教学生的绝对权力;另一方面,尊师重教还体现在学生对待教师的要求中,如《弟子职》中“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规定了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要尊重教师、服从教师的管教。然而,当下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在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中改变了。在教育模式方面,随着“上行下效,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教育模式,课堂不再以教师为绝对中心,强调教师对知识的输出,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在师生互动当中产生。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既给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动权,也给了学生挑战教师课堂权威的机会。在法律法规方面,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展并未成熟,需要受到多方保护,教师作为接触未成年人最密切的群体,自然会对其作出许多要求,教师在行使教育权利时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当教育权利被一次次地限制,就出现了教师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情况,“尊师”的观念在此之中逐渐淡化,“重教”也就无从谈起了。

猜你喜欢

尊师尊师重教职责
争做少年好榜样
尊师重教,每天都是教师节
办好教育从尊重教师开始
打孔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企业如何有效实施不相容职责分离
程门立雪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