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路径探析
2020-08-13王采萧
王采萧
摘 要: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的会议主题是关与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因此社会治理成为热点问题。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于基层人民群众,因此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一个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使得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更加完善。研究基层社会治理以及“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概念,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分析基层社会治理存在治理需要未被满足,治理经验与理论结合不紧密以及治理观念贯彻不彻底的问题,提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普及治理观念等解决办法,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理论的指导。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基层社会治理;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6.006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既是对以往我国社会治理经验的凝练总结,顺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指明了具体方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要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理论。用实践观点来指导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在此过程中总结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来充实发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健康循环。
1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与基层社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是治国理政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报告上,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分支,是我们研究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在研究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时应充分认知“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内涵,以及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含义。
1.1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内涵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分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运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于实践的需要来研究理论,它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由此进行理论研究,同时立足于实践的需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总结,推动理论的发展,由此能过更好的发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出解决方案。
1.2 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
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社会治理”一词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单一管理体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转变,政府转变社会管理模式,由此进入到社会治理阶段即治理主体由政府的单一主体转变为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多元主体,自下而上利用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进行治理。
2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发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人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故基层社会治理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不能离开实践去空谈创造。只有先开展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从而进一步确立出社会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视角看问题,从实践观点出发,会发现在现实中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2.1 治理方式没有满足实践的需要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现今社会,虽然大多数村民和村干部对于当下的生活环境以及治理方式觉得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治理方式并没有满足实践的需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力度不够。“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也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必须以实践需要为立足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基层社会治理首先要清楚明白大众的实际需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治理方式是手段,必须要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然而在农村社会治理方式依旧保持着村委会和区委会的传统的纸质方式,并没有普及网络办公等新型办公方式,通知事情依旧通过大喇叭广播的方式和贴通知栏的方式,其及时度与时效速度远远不够。政府虽然在努力改善治理方式,提高了政府的威信。例如进行新农合的普及从而为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提供极大的帮助,但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农民的自身需求,对于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了解不充分,村民的文娱活动仍属于村民自发活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治理方式为真正的立足实践的需要,仍为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基层治理的方式。
2.2 基层社会治理对实践经验理论总结不足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从基层治理来看,经济因素对于基层社会治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农村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大量崛起,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村民的收入会大幅度的提高,村委会也有大量金钱。这就对村委会的组织者要求提高。有钱的村委会就能将村容村貌治理的更好,这是毋庸经济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置疑的。而经济上并不充裕的村委会在这上面则极为欠缺。经济因素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显而易见。但重视力度不足,且由于基层社会治理进入到社会治理阶段,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服务型政府逐渐确立,政府部分权利让渡,这就导致了政府本身对经济因素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重视不足,而作为治理主体的社会组织因经济因素无法对乡村治理做出更大贡献。所以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对经济因素对于其治理的影响认识不足。
2.3 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治理观念贯彻不夠彻底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基层社会治理要想发展好,必然要坚持贯彻实践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目前来说,基层社会治理观与实践理论并未深入人心。群众社会治理主体地位的认识不足,属于盲从状态,对于社会价值观没有一个本质的认识,且仍然遵从着从前的风俗习惯。对于新型社会治理体系不适应,依旧保持着旧有的社会治理观念,对于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概念认识不够,社会组织无法深入基层。城市居民委员会与农村村民委员会仍然是主要治理主体。群众对于事情求助依旧秉持着“有人好办事”的思想,认为如果没有请客吃饭、找人送礼办事不好办。村民对于治安治理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依旧有种敬而远之的意味。人民对于社会组织认识度不够,因此认同感和信任度远远不足。基层社会治理观念依然滞后。对于实践理念,群众没有积极参见基层社会治理的观念,问题意识明显不足,在不涉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得过且过,没有发现问题,上报问题的观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因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所以,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积极贯彻落实实践观念,推动理论与事件的良性发展。
3 对于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满足治理的需要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注重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治理过程中体现多样治理方式。一是,实行系统化治理方式。社会治理是多元治理主体,不仅仅要政府发挥作用,村民与社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实行基层群众监督制度,由于村干部人数有限,无法及时了解村民的实际需要使得村干部在治理过程中存在“假大空”,这就要求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社会组织担负起治理主体作用因地制宜,摸清当地实际情况,服务到最基层,进行综合治理服务。二是,实行科学化治理方式。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层社会治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运用互联网云技术,进行网上办公。运用公众号,及时发布各种政策信息,达到及时准确的效果。
3.2 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毛泽东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重视经济因素对于社会治理的重大作用。在经济保障方面,政府的公共福利制度逐渐深入农村,服务型政府定位更加明确,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基层人民群众者提供更大的经济保障。对于人民文化需求方面,基层自治组织设立专项资金。积极组织群众集体活动,组织多数群众进行文化娱乐,组织进行竞争比赛,调动人民群众参加活动的合作性,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其中。在环境治理方面,与社会组织合作,让人民群众或社会组织承担相关责任,良好环境的治理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合作,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依法实施监控执行责任为社会组织提供运行资金,帮助社会组织招募人才使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得到快速地解决。可见,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结合社会事务特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不同主体的角色,综合提升参与主体社会事务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更加规范有序。
3.3 普及社会治理观念,实现与实践良好结合
普及社会治理观念,人民突出当家做主观念深入人心。首先,从人们自身出发,普及人民主体地位观念。坚定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加强理论宣传,使人们对自身治理主体观念有深刻的认知。加强人们的当家作主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其次,重视实践教育,做到知行合一。要求人们更好地理解基层社会治理,增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知和了解,加强实践教育,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将以政府、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三元一体的社会治理理念,宣传到人民群众头脑中。这样,不仅内化为他们的个人品质,并且外化为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
4 结论
党和政府要加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理论宣传,使人民群众坚持学习马克思原著,坚持系统深入学习,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立足实践,从实践出发,没有实践就是空谈。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就是要把“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治理的各个方面,从现实情况出发,从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遵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秉持着问题意识,从实践出发,进行问题发现,研究,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3]张学东,李红霞.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策略——基于河北省76个农村的调查与分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4(01):95-9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