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片区一体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0-08-13肖红青

中国市场 2020年19期
关键词:旅游经济一体化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相结合的方式,对武陵山区域一体化旅游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内丰富的优质旅游资源但未形成互惠互补、互联互通的集聚带动效应;片区内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基础实施不完善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提出在湘鄂渝黔四省市形成一年一度政治协商制度,尽快统一制定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攻坚发展规划;贯彻全域发展理念,坚持高位引领,创建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全域旅游项目的建设,提质丰富旅游产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建设脱贫富民产业。加强区域协作协调关系、深化发展理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加快贫困地区尤其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旅游资源间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一体化;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1 前言

武陵山片区是我國14个连片特困区中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总体重大战略目标部署的率先启动试点区域,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就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扶贫开发“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并提出大力发展旅游的意见。对于武陵山片区而言,发展旅游是武陵山片区广大贫困乡村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出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强调加强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经济外,将旅游作为5个支柱产业之一并位居首位进行统筹规划与开发。经过8年时间的推进,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等各项经济民生实现了快速发展与质的提升。但由于地理位置与交通设施不发达等原因,与东部地区相比,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并未有效带动全域内经济的腾飞。在今年年初全国召开的十三届二次政协会议上,湘鄂渝黔四省市部分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如何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划规》临近的2020年前打赢扶贫攻坚战,开发好片区区域内一体化旅游资源是当前落实发展规划、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与必然趋势,理应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进一步重视与大力支持。

武陵山脉片区从地理位置山看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度的中间地带,在国土面积的最中心位置。是东西两边过渡的屏障与古代出川入蜀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中原地带与西南边陲的重要纽带[1]。从文化流传的渊源来看,它是楚文化、巴蜀文化、中鼎文化、云贵高原文化的交汇地。现在,武陵山片区不仅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水岭,更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重地。横亘于四省之间的自然秘境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间相邻交接的71个县、市、州、区。其中,面积最大的湖南省有37个,分别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常德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以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湖北主要是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以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共11个县市;重庆市主要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共7个县区;贵州的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以及遵义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这些地方。国土总面积达到17.18万平方公里,境内主要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布着全国7.64%的贫困村[2]。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武陵山片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有各种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特色景区景观,如何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片区内旅游产业的快速升级与转型,缩小各地经济发展间的差距以及改善民生,并在互动共生中释放巨大的旅游扶贫聚集效应,带动区域内旅游资源一体化建设与扶贫攻坚目标的完成成了落实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迫切任务。

2 武陵山片区区域一体化旅游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状况

武陵山整个片区内71个县市区中58个是国家区域旅游示范区,域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有国家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森林公园5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60多个、国家水利建设风景区80多个,各种自然资源呈现相互交错、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区域内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近55%[3],非常适宜发展休闲养生旅游等项目。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考虑到当地特殊情况,加上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各地可进入性差,因而旅游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总量占比较小。另外,各地间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差异明显,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转型速度较慢,城乡差异变化大,城镇居民收入低,农民人均收入增速缓慢等。受限于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等原因,各地投资续航能力差,消费品市场拓展严重不足,缺乏吸引力。诸如以上种种原因与因素的影响,让武陵山片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2 武陵山片区优质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互惠互补、互联互通的集聚带动效应

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集聚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一大片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目前西部大开发重点扶贫攻坚的区域[4]。武陵山地区因其地缘关系的原因,自然资源相对富集,旅游资源集中且丰富多样,因此,发展旅游及其相关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开展跨省旅游协作与扶贫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但受限于区域内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影响,域内各地区经济结构老化,产业结构合理区域市场规模偏小,需求结构层次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加上劳动力素质低下,城镇化水偏低等诸多原因,武陵山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地实际以及旅游产业带来的GDP增长速度缓慢。加上武陵山片区分属不同省、市管辖,责任区分落实不到位,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内旅游产业扶贫攻坚项目发展存在区域条块分割,缺乏统一部署与规划以及强力市场营销,加上旅游企业规模与集团化程度不高,缺少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等因素,难以形成集聚带动效应。虽然贵州省在针对沪、浙、苏、粤、渝等10省区市游客出台了实行分时段免门票、高速公路通行打5折等部分优免政策,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吸虹效应。然而湖南、湖北、重庆三省市并没有及时协同配合一致实施此类优惠配套措施,仅仅突出了一省的集聚效应,却无法带动区域块内旅游产业的连带发展。故而依靠单一省市或出台几条措施并不足以形成区域内互惠互补、互联互通的集聚带动效应。

2.3 武陵山片区内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武陵山片区内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作为从中部向西部过度的高山丘陸地带,武陵山片区的交通、信息、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处在山路崎岖较为偏远的乡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显得尤为不够。虽然中心区域城市道路交通较为便捷,可一旦进入自然资源丰富的山区,可进入性便变得极差,只能是徒步跋涉才能穿过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给外来旅游的客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抑制了旅游刚需的开发,导致片区内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武陵山片区内各省市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主要还是体现在以湖南张家界、风凰、湖北宜昌、恩施州为代表的旅游中心区域,这里历来都是武陸山片区旅游产业的黄金带,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此旅游观光。如此相反的是不但没有因此形成良好的带动效果,反而制造出一种“灯下黑”的效应,旅游客群大量流向中心区域,导致其他区域旅游发展嚴重弱化,经济发展受到限制[5]。

3武陵山片区一体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3.1 建立湘鄂渝黔四省市政治协商制度,统一制定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发展规划

湖南省政协于去年(2018年10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了湘鄂渝黔四省市政协会议,会议内容以进一步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攻坚为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商讨,最终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并签订了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扶贫合作《框架协议》,此协议对发展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一体化扶贫具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2019年9月湘鄂黔渝边区县(市、区)政协工作联系会第37次会议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举行, 围绕“聚焦生态文化旅游、合力助推乡村振兴”主题,政协会员们深入交流武陵山片区生态旅游建设和乡村旅游振兴之策。充分意识到只有从国家层面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才能尽快实施区域扶贫攻坚计划。具体工作实施上则由国家文旅部出面,[6]负责组建湘鄂渝黔四省市旅游合作联盟并统筹规划片区内旅游扶贫合作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对扶贫攻坚规划的评估、修正、改进,保障片区内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与执行;其次文旅部牵头成立一年一度的武陵山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协调解决片区内旅游发展相关重要事宜;四省市统一制定片区内旅游发展扶贫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彼此照应,有序开发,推进片区内旅游扶贫合作的一体化发展;加强片区内资源整合力度,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强化人才支撑与培养体系,把乡村旅游项目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做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支持片区内各级政府、机构、企业、上市公司等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成立各种形式的扶贫合作集团公司,推行武陵山片区旅游一票制或联通制,逐步形成高效、规范以及优质的旅游产业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片区旅游扶贫合作开放新格局,开启区域协作发展与脱贫攻坚新篇章[7]。

3.2 贯彻全域发展理念,坚持高位引领,创建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文旅部牵头与指导下,四省市政协相关部门成立编制了《武陵山片区一体化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为四省市联合开发全域旅游指明的方向。通过实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提高旅游市场开发效率;推进旅游企业提质升级,引进海外国旅等品牌企业优化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各地市、乡镇、村三级利益分配关系,增强农民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积极性。突出旅游品牌的创建,强化精品优品的质量,积极整合区域内国家级旅游景区生态建设、支持打造武陵山片区国家生态公园的建设,建立跨湘鄂的壶瓶山国家松林公园,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整体纳入国家生态功能转移支付范围。支持创建跨省区域旅游示范区,抓紧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多彩贵州生态公园省”的建设,支持联合开发与发掘旅游协作区,在武陵山片区内开展旅游协作的相关措施先行先试点,力争尽快促进脱贫攻坚的战略的实施,构建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合作开放新格局。尽快实施《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把湖南大湘西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旅游经济强区,以湖南的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常德、怀化、邵阳五市及永州江永县和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中心区域,构建“一个龙头(张家界旅游龙头)、二个中心(凤凰和茛山两大旅游中心)、五个支撑城市(张家界、常德、吉首、怀化、邵阳五大区域中心域市)、一条廊道(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黄金走廊)、四条精品带(大湘西世界遗产旅游带、沅水山水民俗景观带、昆高速民俗生态旅游带、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六大功能区(大桃花源山水田园体闲度假、张家界奇山异水遗产、湘西文化生态风情、怀化古城古镇古村、大山原生态文化、中华瑶乡民俗文化)”[8]。以此为先行示范旅游点带动区域内旅游经济的发展;参照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武陵山片区同等享受“三区三州”的文件政策,尽快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突破[9]。

3.3 推进区域旅游项目的建设,提质丰富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产业各要素的整合,注重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开发,实现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突出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核心景区提档升级。通过政府投资,创建具有5A级水平的奇观旅游区,以及各种休闲山庄、农业观光园,生态经济园等并配套以山村精品民宿、文化广场等智慧旅游项目,初步形成集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休闲娱乐旅游。充分利用域内丰沛的峡谷河流资源,开展水上漂流、朔溪、溪降、溜索过河、赛龙舟、放竹筏等民俗节庆活动;开发水上游乐公园、水上冰溜、水上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以及举行水上运动会,或者通过划船、摸鱼、插鱼等休闲体育方式发展旅游。修建或打造域内户外运动基地,通过素质拓展、野营、野战、户外生存、定向越野等方式吸引不同需求的旅客来此休闲娱乐[10]。依靠域内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建立以武陵山怀化地区为主的规模最大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古商道文化旅游线路;建立以红二方面军为特色的爱国文化特色旅游线路。依托湖南的张家界、湘西州以及湖北的恩施州三地一体红色红二方面军主要活动线路,辅以湖南怀化地区抗日爱国文化资源、桑植、溆浦县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与自然资源,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位中心,将芷江受降纪念坊、粟裕故居、贺龙故居、洪湖革命根据地、恩施鹤峰五里坪连成一片,形成红色旅游路线;建立以湖南张家界独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为主的峡谷峰林特色山水休闲旅游线路,以武陵源、天门山、张家界大峡谷为中心,将湖北宜昌五峰大瀑布、恩施州峡谷漂流等纳入到山水旅游画廊中来。形成东接大洞庭,西经湘西州与重庆渝东南翼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对接,北可连神龙架的山水峰林探险旅游路线;建立以“土家文化造席、地域邻近集群、水陆交通连线、资源特色亮点”的土家族民族风情特色线路,依靠区域内众多土家族民俗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贵州酉阳、重庆石柱、彭水、湖北恩施、湖南湘西打造成土家族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将酉水-沅水-洞庭湖-长江黄金水上旅游线路与山水流域一体化旅游建设,融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一同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链[11]。

3.4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建设脱贫富民产业

由于武陵山片区内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尤其是城乡旅游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因此,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由扶持整个区域内旅游经济从而转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通过整合资源,以文化生态旅游融合为中心内涵,打造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村居,在峰林峡谷、湿地乡村建设特色各异的山居、洞居、崖居、村居等新概念客栈,或者建设不同民俗风格的乡村民宿、乡村客栈、乡村酒店、乡村度假村以及特色农家乐等。利用区域内不同民族风格的闲置老屋、农舍、石房屋、吊脚楼、空心村、有历史渊源的老院子等通过现代化的内务改造,在保障住宿质量与民族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建成乡村别墅、农家客栈、乡居客栈、露营基地等,加快乡村主题风情客栈和文化民俗的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推进乡村各层面扶贫工作的铺开,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四环”要求标准,实施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标牌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兴旅富民,铸就双创新舞台。把农村产业能人、身怀绝技的艺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人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人才投身到乡村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来,并为他们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发展的机遇机会来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4 结语

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政策东风,由国家发改委、国旅部牵头、四省市政协部门通过制定武陵山片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来整合武陵山片区的优质旅游资源,打造武陵山片区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品牌风景区;湘鄂黔渝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扬长避短、区域协作,致力推进交通大畅通、市场大联通、信息大沟通,项目大融通,民心大相通,打造武陵生态文化旅游“共同体”。协同建立四省市各级联席会议制度,建设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和生态文化旅游联盟组织;各省市以及旅游规划发展部门应消除区域行政壁垒,突破交通瓶颈,为武陸山片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统一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和广告体系,把武陸山片区旅游产业整体推向市场。将武陵山片区整体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建立跨湘鄂黔渝四省市的各种国家自然保护区、各种深林公园、各种地质公园、各种湿地公园;在共性问题上,协同对上争取,加快推进重大政策落地落实。

加强区域协作协调关系,设计合适的区域内旅游路线,拉动片区内其它景点的联动效应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文化生态旅游融合为中心内涵,打造民族特色乡村生态文化村居,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通过政府部门或区域内旅游协作机构指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区域内协作合作关系,为旅客提供全时空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立足现实,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区域内生态环境与旅游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旅游资源间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快贫困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山同脉,水同源,武陵山片区四省市委员拟提重要联名提案[N].湘声报,2019-12-03

[2]覃朝晖;张祎.关于对武陵民族地区界定的探讨[J].金田,2013(1)-15.

[3]陈月红.跨省共建武陵山片区区域旅游示范区[N].三湘都市报,2019-03-06

[4]张斌;陈昂昂.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合作[N].湖南日报,2019-03-06.

[5]戴娟,张莎.从国家层面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合作[N].重庆日报,2019-03-10.

[6]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合作[EB/OL].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903/201903060635378941.html-2019.

[7]湘渝委员共话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合作[EB/OL].http://www.xiangshengbao.com/nd.jsp?id=5874#_jcp=1

[8]姚依农;罗艳芳.在互动共生中释放聚集效应[N].湘声报,2019-03-08.

[9]跨省共建国家生态公园和全域旅游示范区[N].重庆政协报,2019-03-08.

[10][11]徐克勤;田代武等.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J].民族论坛,2016(1):37-4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7BTY067)。

作者简介:肖红青(1975-),苗族,男,湖南城步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体育旅游。

猜你喜欢

旅游经济一体化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