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区域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关键要素探讨
2020-08-13吴俊红
摘要:区域经济也被称为“地区经济”。经过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地理、历史、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下,部分经济方面联系较为频繁的居民区域逐渐成为了具有特色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缩小版,具备两个特点:区域性、综合性。由于我国目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关键
相关部门对区域内的现有资源、经济、自然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以及利用,以便于区域经济实现优化,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因此,本文重点讲述如何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常识摸索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得区域经济优化得到实现,再简述了农村区域化经济发展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1.1经济增长极形成并带动区域发展
关于人类社会活动通常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聚集开展,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就是这样来的,这种增长极的普遍表现地区是城市。城市是商品交易和人员流动中两者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是人类社会活动聚集较多的地带,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的开展。在建立各级行政管理机构时通常为立足于城市这一中心点,并在城市的依托上明确划分各自的行政管理区域。我国幅员辽阔,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城市,拥有众多农村关系能够为社会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综上所述,区域化经济发展需要首要任务就是城乡关系的优化工作需要尽快进行。城市需要起到经济发展的带头作用,但是需要汲取农村的养分来发展城市经济,因此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发展方面会造成较大的城乡差距。尽管不能避免这种情况,但是农村经济长时间的落后发展,会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当前,市管县体制是我国大部分行政区所采用的管理体制,作为有效的管理制度之一,有助于我国城乡管理的处理,有助于城乡关系的优化,有助于统筹。我国最为增长极的城市,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存在很大不同,并未出现增长极城市中有贫民窟的现象,这从侧面反映出城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也是我国推动工业化进度的有效经验。这种制度为维持增长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使得增长极城市有了很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增长极的形成产生了两种效应: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其吸收经济的集聚效应给该城市带来的优势越显著。城市初具规模后,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会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现代区域经济格局的标志形态就是,增长极城市是区域最有竞争力的代表,并且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分布。我国的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划分,行政区域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效应能量存在很大不同 ,一般行政级别能够代表一座城市所具有的能量。各省区都会选择将某个城市作为增长极城市,作为增强本省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方向,该城市一般是省会城市。我国城市的管理制度特点,通过兼顾产业布局和城市间的分工、功能能够更好的发展区域化经济,且竞争更加有序、有效,尤其是需要合理的优化经济与行政之间的关系。
1.2在优化发展中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密聚经济区与腹地经济区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长期性的区域关系,很难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妥善的处理,为此就需要充分发挥关于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从而极大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区域发展失衡局面的转变,为实现区域之间的和谐发展,就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带动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财税体制改革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实行,由此赋予我国中央政府充足的经济能力,为致力于各地区财政水平的调节可通过财力转移支付的方式,调节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收取差别,以便于更好地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增长极的积极推动下,密聚经济区与腹地经济区之间相互调节,所形成的的经济发展区域较为活跃,促进了“区、带、群”格局的构成,且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所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局面范围较大。同时,区域分工格局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开始优化,一些“区、带、群”区域逐渐向具有“主体功能”的区域发展。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地带等,以及众多环绕一、二线城市所形成的大、小城市群等,上述区域逐渐成为“能量聚集”地,经济发展中新的高地,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区、带、群”区域的能量发挥,其本质在于顺利实施经济活动与自由贸易,且与行动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质量的实施以及一致行动,是“区、带、群”区域发展围成具有“主体功能”的区域的重要特征。
人类的发展通常具有无限的潜能,但是经济发展所承载生态环境容纳量具有有限性,各区域需要妥善的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以及长久治安就需要积极的建设经济,而为了有效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需要积极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环境作保障,如果不重视保护资源环境,如开发过度、消耗资源等,则必然会对人類赖以生存的家园产生严重威胁。例如,江河的源头区域,就需要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需要严格执行,以便于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总而言之,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是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优化问题。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在优化区域经济的同时,优化区域的自然环境。
1.3以开放畅通开辟全球区域发展新局面
为更好的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走出闭塞,设法寻求开放,增强互动,增强交易活跃度,换言之就是所谓的“通”。即“通”能够体现区域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内涵,相互“通”才能达到相互“利”,而“畅通”有助于繁荣。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可在顺利流通周转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效率的配置各个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即从落后发展实现发达发展。
2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的问题及关键要素
2.1农村区域化经济发展的问题
(1)传统农业的低效率。隨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较之前相比我国农业区域化经济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尽管如此传统农业发展增长速度比较慢,再加上传统农业本身不具备发展优势,农民仅仅依靠自身的农作物或畜牧业的生产不足以维持自身的发展。传统农业发展不仅没有优势,还存在着品种、质量等问题。半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发展中较为明显的一种,但是该类型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由此极大的减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对我国农业区域化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
(2)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我国经济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发展是工商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道路以工业道路为主,再加上我国农村经济的半自足性,因此很难有效的开展工业化道路,工业处雏形基本具备。再加上工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受到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维持城市增长极,多数地区的工业布局规划不明确且缺乏合理性,对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3)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当下,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从而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并成为当下的主要目标 ,即农业户口向城镇户口进行转化的过程,有助于农村收入的提高、农村需求与农村市场化 的扩大,是农民逐渐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但是我国目前城镇化的规模不够大,对城镇化的发展进度有一定阻碍,甚至会诱发各种不良后果。基于此,在加快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致力于加快城镇化进度。
2.2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创新驱动对策的实行。县级农村的区域经济往往承担着一系列重要职责,即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改善民生与提供就业机会等,将县级农村打造为一个朝气蓬勃、创新力的经济体,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为国民谋福利。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单位发展,创新科学技术能够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基于此县级农村需要致力于自身创新力度的增强,将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在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的地区。除此之外,对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政府需要增加扶持力度,积极的鼓励创新科技型人才为该地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积极的创新与发展科学技术,从而推动县级农村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赖于自身和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纵观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可知,农村区域经济在重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需要重视保护自然环境,遵循自然环境的规律,遵循社会生产活动的规律,通过有机调节经济、产业、社会三者之间的结构,以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利益发挥效应,通过交谈合作,为各地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区域空间内通过合理划分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才能稳定区域社会活动,实现农村经济的区域化发展。
(3)差别化发展战略的实行。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有较大差异,这种现象是无法避免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人民思想等是不同的,基于此我国实行差别化发展战略刻不容缓。这是基于不同区域所实行的不同经济发展战略,进而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以便于加快农村区域化经济发展的进度。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地区布局、投资分配等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各地区占据优势较多的细节部分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对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农村区域化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经济增长极形成并带动区域发展、在优化发展中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开放畅通开辟全球区域发展新局面三个关键点对区域经济进行优化,为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提供基础,再通过实行创新驱动对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差别化发展战略三个关键点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济.如何优化区域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J].纳税,2018(12):203
[2]刘晗.优化区域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J].成功(教育),2010(8):255.
[3]王宇辉. 区域经济板块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作者简介:吴俊红(1982.11-),女,汉族,河南许昌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