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仰恩大学为例
2020-08-13程如平
程如平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大学是青年人转化与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时期[1]。大学新生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阶段,他们刚刚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开始独立面对全新的学校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环境等[2],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种种心理压力,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4],而且也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发展[5]。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6]。《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7]。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8]。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本研究拟通过线上量表测评的方式,调查仰恩大学2019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数据结果,初步得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参考现有文献和该学校已有的做法,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为今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2019年11月对仰恩大学2019级1831名新生进行施测,其中,男生728名,占37.76%,女生1103名,占60.24%;独生子女476人,占26.00%,非独生子女1355人,占74.00%;生源地:大城市87人,占4.75%,中小城市325人,占17.75%,乡镇488人,占26.65%,农村931人,占50.85%;外国语学院258人,占14.09%,工程技术学院313人,占17.10%,经济学院362人,占19.78%,政法学院134人,占7.32%,会计学院269人,占14.69%,管理学院392人,占21.41%,人文学院258人,占14.09%;被试的平均年龄18.46±1.46岁。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人口学问卷
人口学问卷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所在学院等。
1.2.2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
采用方晓义等人[1]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包括96个题目,三个筛查级别,22个维度指标。一级筛查包括幻觉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两个因子;二级筛查包括内化心理问题和外化心理问题,其中,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和躯体化为内化心理问题,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自伤行为、进食障碍、睡眠困扰为外化心理问题;三级筛查包括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该量表是描述过去一个月内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采用“1=一点也不像我”至“4=非常像我”4点计分,各维度题目相加起来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在该类心理问题症状或困扰的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39,具有较好的信度。
1.2.3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由专业心理健康老师组织学生施测,在施测前向研究对象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要求进行统一说明。测试是在班级统一组织通过手机移动端进行,现场提交。
1.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心理问题筛查情况
2.1.1 不同性别心理问题筛查率的差异
对1831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检测,筛查出一级心理问题学生164人,占8.96%;二级心理问题学生274人,占16.96%;三级心理问题学生463人,占25.29%;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930人,占50.68%。男女生的一级、二级和三级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χ2=2.221,P=0.329)。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心理问题筛查率的卡方检验(N=1831)
2.1.2 是否独生子女心理筛查率的差异
对一级心理问题、二级心理问题、三级心理问题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做了卡方检验,见表2。
表2 是否独生子女心理问题检出率的卡方检验(N=1831)
由表2可知,是否独生子女在一级、二级和三级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χ2=2.221,P=0.867)。
2.2 各学院心理问题筛查率的分布情况
对各学院一级心理问题、二级心理问题、三级心理问题分布情况进行统计,见表3和表4。
表3 各学院不同级别不同性别心理问题筛查分布情况
表4 各学院心理问题筛查率分布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外国语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和人文学院一级心理问题筛查率高出全校的筛查率(8.96%),外国语学院和工程技术学院二级心理问题筛查率高出全校的筛查率(16.96%),而经济学院、政法学院、会计学院、人文学院三级心理问题筛查率高出全校的筛查率(25.29%)。
2.3 不同性别在各维度上的差异
对1831名新生不同性别在心理健康各维度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男女生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N(男)=728,N(女)=1103
由表5可以看出,幻觉妄想症状、焦虑、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冲动、进食障碍、睡眠困扰、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在性别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此外,除了幻觉妄想、偏执、敌对攻击、自伤行为和恋爱困扰外,其他维度上,女生的均分高于男生。
3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对策建议
3.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要与时俱进
2019年,高校正式迎来了“00后”大学生群体,“00后”这一代是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获取资讯便捷、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更加鲜明张扬个性,思维活跃,创造欲强、求新求变,往往不安于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8]。他们深受网络媒体影响,存在明显的孤独感。由于“00后”学生有鲜明的特殊性、复杂性,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也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00后”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开展心理健康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充分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快乐、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3.2 分类推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
根据本次普查结果,不难发现大学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教师应该分问题、分类别、分层次地采用个别咨询或团体辅导的方式,一级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采取个别约谈,与学院健康心理辅导站联合进行预防与干预,心理健康档案“一人一档”。这类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自我疏导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症状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心理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发展成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心理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实行全员跟踪、随访,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这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学生确实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应该进行系统的专业心理咨询或转介。同时,我们应该发挥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院健康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四级网络职能,更加详尽地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整合多方资源,多角度、多途径一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咨询。二级心理问题的学生由辅导员先约谈,经过辅导员约谈评估筛查出需要心理教师进一步约谈的,心理教师安排时间给予及时的帮助。因为三级心理问题是潜在的心理问题,也许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某个点或某个刺激会激发其心理问题的爆发。对于二级心理问题和三级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给予帮扶。
3.3 转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门把传授知识、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融为一体的通识课,是一门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9]。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门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以学生的心理行为体验为主、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10],所以在讲课时,要以积极心理学为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自我体验等环节,激发学生吸收与传递正能量,采取情境模拟、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学生准备相应专题讲授等形式,使学生从中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情绪[10]。心理健康课程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互动-内省[11],把外在的教育内化为其自身心理素养。
此外,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9]已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要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为重点,所以考核方式也需要改变。可以同时采取制作手工创意作品、心理剧表演、微电影拍摄、自我成长历程分析等多种考核方式,学生们分工合作,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宣泄缓解自己的情绪,启发学生利用内化的知识来处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10]。
3.4 充实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师力量
对于心理普测筛出的一级、二级和三级心理问题学生,要全部进行约谈,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工作量。可以考虑综合利用学校四级网络工作体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调动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力量,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和学院辅导员共同承担新生约谈工作。针对筛查结果,从一级到三级来一一约谈学生,及时关心这部分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与帮扶,有效地帮助学生舒缓困扰,摆脱心理危机,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约谈发现,筛查出的学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不是因为来大学适应问题引发的心理障碍,而是中学时期就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抑郁症、躁郁症等)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心理咨询是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而张莉和甘标于2018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状况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心理教师教学任务重,心理咨询量大,心理危机干预多,对专业的学习和学科发展动态的关注时间和精力匮乏,这使心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基于以上原因,提高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是十分关键的[12]。学校要为心理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心理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查阅书籍、文献和网络,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接受专业督导和持续的专业研修,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会使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度及广度得以拓展。
另外,建议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医生。这样心理教师能够及时将问题学生转介给心理医生,给予有效的心理评估与治疗。这是因为,心理教师把问题学生转介到心理医院时:一是需要预约,二是距离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变化很大。如果学生有心理医生,心理教师可以直接转介到校内心理医生,从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