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0-08-13李新河樊瑞屏
李新河,樊瑞屏
(乌苏市中医医院,新疆 乌苏)
0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结构越来越不规律,使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消化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是指由胃功能以及十二指肠紊乱所引发的一种综合征[2]。其主要临床表现常见有上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嗳气等。此病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以及工作。临床中多采用西医药物治疗,但研究发现西医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有着短期效果好,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3]。因此,急需一种更加高效的药物治疗方案。近年来,中医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18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9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38.49±4.48)岁;平均病程(3.51±1.12)年;观察组患者男性98例,女性82例,平均年龄(39.24±4.28)岁;平均病程(3.28±1.34)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相关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均已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2)在近段时间内未行与胃动力相关的药物治疗;(3)在行内窥镜后未发现胃肠存在异常的患者;(4)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肾、心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2)患有严重神经性疾病患者;(3)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患有糖尿病等严重慢性疾病患者;(5)妊娠以及哺乳期患者;(6)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多潘立酮治疗。1片/次,3次/d,均在饭前20 min左右服用,持续治疗1个月。
1.3.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中包括:12 g大枣、12 g党参、10 g半夏、10 g干姜、10 g黄芩、6 g炙甘草。同时对伴有腹胀、嗳气的患者加用10 g枳实以及10 g厚朴;对伴有抑郁的患者加用10 g合欢花、10 g郁金香治疗;对伴有腹痛的患者加用10 g醋元胡、15 g炒白芍;对伴有便秘的患者加用10 g火麻仁、10 g大黄治疗;对舌苔厚腻的患者加用10 g白术、10 g砂仁治疗。均以水煎服治疗,1剂/d,分2次煎服,煎制300 mL,于早饭前和睡前服用,持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情况:症状积分评定的分数在0~3分,其中症状包括早饱感、持续性上腹部疼痛、用餐后上腹饱胀不适、食欲减退、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当上述症状消失则记为0分;有轻度症状出现则记为1分;中度症状出现则记为2分;重度症状出现则记为3分。观察记录各项得分,同时求取总积分,积分越高则说明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维度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判;若患者在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积分减分率>95%则为治愈;若临床症状积分减分率在75%~95%则为显效;若临床症状积分减分率在40%~74%则为有效;若临床症状积分减分率<40%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处理由软件SPSS 21.0执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准,说明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4%(170例)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33%(14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比较[n(%)]
2.2 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早饱感、持续性上腹部疼痛、用餐后上腹饱胀不适、食欲减退、嗳气等症状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同样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比较( )
组别 例数 早饱感 上腹饱胀不适 上腹部疼痛 食欲不振、嗳气 总分观察组 180 0.86±0.13 0.57±0.16 1.17±0.24 0.67±0.18 3.48±0.17对照组 180 1.28±0.34 1.24±0.24 1.95±0.34 1.16±0.29 5.19±0.24 t 15.480 31.164 25.145 19.261 78.00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为上腹疼痛、餐后饱胀、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佳等症状,此病在临床中有着病程反复、持续时间长等特征,对患者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5]。药物治疗属于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式,而采用西药治疗会使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症状,并且在停药后极易发生病情反复的问题,使得治疗效果不理想[6]。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学中属反胃、痞满、嘈杂、呕吐等范畴,其发病于患者胃部,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以及禀赋不足所造成。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7],由张仲景所著,其方中半夏作为君药,有着和胃、化痰的作用。而黄芩、党参以及干姜作为臣药有着清热泻火、温中散寒的功效。其中,红枣、党参以及甘草则能发挥阴阳平衡的效果,达到健脾益气、补脾和中的效果[8]。诸药配伍则有着促进患者脾气提升,有着行气止痛、开结除痞、和胃降逆的效果。本次研究中,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以及治疗总有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明给予观察组患者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机理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给予其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不适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