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研究

2020-08-13谷月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2期
关键词:末梢时间段血常规

谷月红

(石家庄市平山县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 引言

血常规检验在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诊断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和指导。目前,血常规检验是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应用率最高的实验室指标之一。伴随医疗技术的提高,临床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也愈发严格[1]。血常规检测的标本一般来自于静脉血、末梢血和动脉血,其中以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应用最为广泛[2]。目前,临床对血常规检查中应用末梢血或是静脉血的问题尚未有统一定论,另外,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易被忽略。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静脉血与末梢血分别在血常规检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对静脉血在不同放置时间段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将检验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0月于我院进行体检并接受血常规检验的86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n=430,采取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与对照组(n=430,采取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中,男性216例,女性 214例,年龄 19~73岁,平均(42.36±15.63)岁。对照组中,男性215例,女性215例,年龄20~75岁,平均(43.11±13.47)岁。纳入标准:所有受检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及血液疾病患者。

1.2 方法

检验前8 h所有患者均禁食,于受检者晨起空腹状态下完成血液样本采集,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血3 mL,抗凝管中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三钾抗凝剂,后将静脉血样本混入其中,晃动试管,使抗凝剂与静脉血充分混匀,摇晃动作应轻柔,避免溶血现象。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取患者指尖血40 μL,取160 μL的EPK稀释液加入末梢血中,充分摇匀混合后,行血常规检验。室温环境下,对静脉血标本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检测[3]。

1.3 观察标准

对两组受检者血液样本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中间细胞(MXD)、血小板(PTL)等指标的结果进行记录与比较,此外,对静脉血进行即刻、1 h、3 h、6 h四个时间段的检测,分析不同时间段静脉血各指标的检测结果[4]。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应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结果

对照组的WBC、Hb等检验指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RBC、PLT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MXD指标经统计学分析未见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检测结果对照( )

表1 检测结果对照( )

指标 观察组(n=430) 对照组(n=430) t P RBC(×1012/L) 4.35±0.41 3.95±0.25 17.2930.000 WBC(×109/L) 5.38±0.36 6.40±0.52 33.4430.000 MXD(%) 6.98±0.32 7.01±0.36 1.29200.197 Hb(g/L) 12.56±0.87 13.26±0.74 12.7090.000 PLT(×109/L) 216.03±18.44 166.15±17.15 41.0740.000

2.2 各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

静脉血的不同时间段检验结果中,3 h内的指标参数与即刻送检的参数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6 h的PTL较即刻检测时显著降低(P<0.05),MXD参数则显著升高(P<0.05),其他检验指标之间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 2。

表2 静脉血指标的不同时段表现( )

表2 静脉血指标的不同时段表现( )

注:*与即刻检测对比,*P>0.05,^与即刻检测对比,^P<0.05,#与即刻检测对比,#P>0.05。

指标 即刻 1 h 3 h 6 h RBC(×1012/L) 3.88±0.65 4.06±±0.45* 4.19±0.63* 4.18±0.32#WBC(×109/L) 5.38±0.43 6.21±0.65* 6.32±0.44* 6.28±0.51#MXD(%) 6.89±0.55 7.03±0.45* 7.46±0.43* 8.32±0.67^Hb(g/L) 12.58±2.45 13.28±2.41* 13.46±2.14* 12.98±2.47#PLT(×109/L) 216.47±23.47 175.63±24.36*167.25±23.71*142.56±23.14^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临床诊断对于各大检验结果愈发依赖,因此也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人体内某个组织或器官发生变化,可能与其血液中相关成分的病理性变化相关,故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检测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价值。本次研究中采用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由于二者的化学组成以及细胞成分有差异,因此在检测结果中也呈现出差异化[6]。上述研究表明,对照组的WBC与Hb等指标高于观察组(P<0.05),这主要是由于在末梢血采集过程中,受到血管腔狭窄、局部温度升高的影响,血液出现沉积现象,导致白细胞与血红蛋白较高[7-9]。观察组的RBC、PLT指数较对照组更高(P<0.05),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末梢血样本采集时对血管挤压时导致血小板发生损耗,另外,被挤压后可能渗出组织液,稀释末梢血,因此红细胞指标相对低[10]。因此,末梢血的采集外界因素干扰更大,因此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相较于静脉血也略逊色。

另外,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静脉血放置3 h内进行血常规检测,其结果与即刻送检相差不大(P>0.05),但放置6 h后再进行检测,血液样本中的MXD参数显著上升,而PTL的参数则显著下降。因此,在血液样本采集完毕后3 h内进行检测,能够更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度。

综上所述,静脉血检测受外界因素干扰更少,精准度更高,另外,血液样本采集后3 h内应当完成检测,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末梢时间段血常规
泰兴市打通末梢堵点 提升治理精度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不同时间段颅骨修补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