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氯呲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
2020-08-13杨文泽
杨文泽
(罗平县中医医院,云南 曲靖)
0 引言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冠心病病情发展中,血小板活化聚集在整个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对于此病治疗的重点便是抗血小板凝聚,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的常见药物[1-2]。本文以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两种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观察组总例数为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为(58.7±4.8)岁,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总例数为10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为(59.1±5.0)岁,采用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在基础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以及伦理委员会对该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在治疗前5 d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对观察组实施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3024268,河北金砖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服药方式为口服,75 mg/次,1次/d。治疗组实施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3116,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服药方式为口服,75 mg/次,1次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分析患者的疗效和凝血指标。痊愈: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减少,缺血性ST段显著好转;好转: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50%及以上,缺血性ST段恢复为0.1~0.5 mV;无效: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凝血指标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好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
2.2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治疗组的凝血指标中的PT、APTT显著高于观察组,PA低于观察组(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
表2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
组别 例数 PT(s) PA(%) APTT(s)治疗组 100 16.1±3.4 0.8±0.2 40.3±8.5观察组 100 12.1±2.1 1.1±0.3 36.2±5.6 t 10.009 8.320 4.027 P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冠心病在医学上较为常见,中老年人为此病的高发人群,主要为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的心肌缺氧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衰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安全,当前治疗的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3]。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具有衰退趋势,治疗期间的相关影响因素较多,在药物治疗时,应将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综合考虑,谨慎用药[4-5]。
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在抗血小板药物中较为常见,常将其用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该药物可阻碍血栓素中A2的形成,进而达到抗血小板凝聚的目的,同时具有抗血栓的作用[6]。而氯吡格雷属于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中的一种,能够有效地对其受体进行抑制,并与其相结合,从而防止血小板和其受体结合,提高血小板聚集的难度[7-8]。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凝血指标显著优于观察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知,采用氯吡格雷为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凝血指标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疾病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比效果更好,对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具有显著的优势,使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