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
2020-08-13张强
张强
(石棉县人民医院,四川 雅安)
0 引言
低位直肠癌作为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一种,它是指在距肛缘8 cm的直肠癌[1],临床中可表现为排便习惯发生变化、便中带血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目前针对低位直肠癌主要应用手术治疗为主,例如传统经腹会阴切除术、保肛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等,并辅以化学药物、分子靶向治疗及放射治疗等[2]。尤其是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用于治疗无法保留肛门低位直肠癌有着积极作用,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将针对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均经CT、MRI检查确诊;对照组患者男 18例、女 10例,年龄 39~62岁,平均(50.5±11.5)岁,应用传统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 40~62岁,平均(51.0±11.0)岁,行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所选择观察对象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中应用传统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协助患者呈仰卧位状,给予全麻,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在下腹正中部位做切口,分离乙状结肠与其系膜,并对直肠系膜下血管高位结扎切断,清扫血管胖淋巴结,术中保护患者盆腔内脏神经与输尿管,当游离至盆底后于距肿瘤上缘10~15 cm部位切断乙状结肠;然后自左下腹部位进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放置盆腔引流管,关腹。同时缝合肛门,以其为中心行梭形切口,并逐层切开后紧贴直肠部位切断肛提肌,使盆腔与会阴部会师,自切口将标本取出,留置会阴引流管,缝合皮下组织,关闭切口。
观察组则行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手术体位、麻醉方式及手术原则同对照组,在下腹正中位置做切口,查看腹腔情况,分离乙状结肠与其系膜,清扫血管旁淋巴结,向下游离直肠系膜至后方骶尾关节,以两侧为肛提肌起点;在直肠前方自腹膜将上方反折做0.5 cm弧形切口切开腹膜,进入直肠前间隙并游离,女性患者游离下界为直肠生殖膈平面,男性患者游离下界为精囊腺下方,均游离至下界即可。在距肿瘤顶端10 cm左右部位切断乙状结肠,行永久性结肠造口,留置盆腔引流管。完成腹部操作后协助患者呈俯卧折刀位,以肛门为中心距肛缘1~2 cm处做梭形切口,沿肛提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外侧平面自上分离,于肛提肌近起点部位切断肛提肌,切断后方肛尾韧带,完成盆腔与会阴会师,取出标本,重新盆腔,留置引流管,以可吸收缝线将盆底腹膜缝合,关闭切口。
1.3 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手术效果,包括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将观察数据纳入SPSS 19.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两组数据显示,观察组经手术治疗后,患者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下床活动与住院时间皆较之对照组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对比分析( , d)
表1 两组手术效果对比分析( , d)
组别 例数 首次排气 肠鸣音恢复 下床活动 住院时间对照组 28 5.8±1.5 6.1±2.0 5.4±1.6 20.0±4.8观察组 27 3.2±0.8 2.8±1.1 2.5±0.7 14.1±5.2 t 7.977 7.542 8.651 4.375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低位直肠癌的发生可能与癌前病变、饮食、局部慢性炎症刺激或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早期无明显症状,当肿块达到1~2 cm时,在肿瘤侵犯下,肠粘膜往往会受到肿块异物性刺激,导致分泌物增多、便前腹痛、便秘等症状[3-4],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外科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方式,传统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在手术操作中应用直肠全系膜切除概念,当直肠系膜自上而下逐渐缩窄,系膜会于耻骨直肠环水平消失,在会阴部切除与腹部会师时不需在起点位置切除肛提肌[5]。但有临床报道显示[6],该手术方式治疗后局部复发率高,且患者远期生存率较低。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应用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得知,其手术效果理想,术后患者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更短于行传统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者。蔡文明[7]研究报道认为,肛提肌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通过术式改良,扩大了会阴部位切除范围,可将肛提肌与直肠系膜完全切除,降低病灶环周切缘阳性率;对比传统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其操作平面更准确,俯卧折刀位使得术野清晰,可避免在游离直肠前壁时对前列腺或是阴道后壁造成损伤;同时因手术中强调切除完整性,可减轻手术对会阴部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需注意在行该手术治疗中,可能会增加自主神经损伤风险,会致使排尿功能或性功能障碍,且部分患者在行盆底重建时增加了手术难度[8],因此在手术操作中医护人员要相互协调配合,并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