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股骨上段骨折的麻醉效果观察

2020-08-13林辉陶勇孙婷婷叶勇

医药前沿 2020年12期
关键词:腰丛运动神经持续时间

林辉 陶勇 孙婷婷 叶勇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股骨上段骨折是多发于老年人的一类骨折,尤其是近些年,受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影响,该骨折的每年罹患率也有明显的攀升。手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股骨上段骨折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但其操作及效果与麻醉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如何寻求一种对股骨上段骨折患者既安全又有效的麻醉方案,是当前临床工作者讨论的重点课题之一[1-2]。本研究中,我们尝试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部分股骨上段骨折患者进行麻醉处理,效果较好。具体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于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的80 例股骨上段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患者均有手术麻醉指征,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文件;排除伴严重肝肾或心脑疾病、重症感染等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归为两组,A组40例,男/女23/17例,年龄45 ~78(62.31±5.48)岁;B 组40 例,男/女24/16 例,年龄46 ~80(63.29±5.64)岁。将A、B 组的基线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对比处理,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室后,为两组患者建立输液通路,给予乳酸钠林格液200mL 使用。A 组予以腰硬联合麻醉,经L2-3 间隙成功穿刺后,将腰麻针插入,回抽无血且观察到有脑脊液后,给予0.75%罗哌卡因11.25mg 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1.5mL 注射,平稳退针后接通硬膜外导管,对阻滞平面进行适当调控。B 组在超声(探头:10 ~14MHz)引导下予以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神经刺激仪的频率、刺激电流分别设置为1Hz 与1mA,体位取侧卧式。利用超声引导行神经刺激仪穿刺,其中腰丛穿刺点定于脊柱棘突交于髂嵴最高处的中点,由阻滞一侧往外4.5cm 位置穿刺;坐骨神经穿刺点定于髂后上棘相交于股骨大转子的中点垂线位置;通过神经刺激仪引发肌肉震颤,并按照超声影像适当调整针尖走向。回抽连接穿刺针的注射器无血后,为患者提供0.5%罗哌卡因2mL注射,片刻后若患者无异常情况发生,则将剩余药液(腰丛阻滞总注射药量为20mL,坐骨神经阻滞为30mL)注射完毕。注入药液时利用超声对药物的扩散情况进行严密监视,视情况对针尖位置做适当调整,使药液能够有效包绕神经。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不同手术麻醉阶段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同时记录两组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20.0 处理此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由卡方检测,输出显示为率(%);计量资料使用t检测以及(±s)的形式描述,P <0.05,说明计数/计量数据间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同麻醉阶段的生命体征记录结果

术前与术后20min,两组的心率、收缩压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时及术后5min,B 组的心率、收缩压等指标较A组明显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麻醉阶段的生命体征记录结果(±s)

表1 两组不同麻醉阶段的生命体征记录结果(±s)

组别 n 指标 术前 术中 术后5min 术后20min A 组 40 心率(次/min) 72.38±12.56 83.02±15.48 71.35±14.33 73.87±13.98收缩压(mmHg) 149.21±16.59 121.45±20.16 129.30±21.07 138.76±17.54舒张压(mmHg) 78.42±10.92 65.29±12.34 68.92±13.13 75.58±12.95 B 组 40 心率(次/min) 72.41±12.29 73.18±10.94 78.42±12.95 74.95±14.02收缩压(mmHg) 148.93±17.08 145.52±15.39 140.26±18.87 136.59±16.88舒张压(mmHg) 78.31±10.47 70.24±12.03 75.49±12.52 73.82±11.97

2.2 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麻醉情况分析

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相差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B 组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A 组明显延长,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A 组明显缩短,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麻醉情况比较(±s,min)

表2 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麻醉情况比较(±s,min)

组别 n 感觉神经阻滞 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 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A 组 40 6.68±2.25 201.32±56.49 14.68±4.29 203.26±57.43 B 组 40 6.41±2.18 243.17±62.52 15.02±4.37 160.24±61.98

3.讨论

股骨上段骨折是股骨骨折的常见类型,患者多需要实施外科手术处理,而麻醉方式是保障手术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同时对手术治疗效果也有明显的影响。有报道指出,合适的麻醉方式能够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起到更理想的镇痛、镇静效果,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术后的尽快苏醒[3]。

腰硬联合麻醉是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的常用麻醉方式之一,具有操作简便、镇痛效果确切等特点,但有研究发现,腰硬联合麻醉会明显降低患者的回心血量及外周阻力,使患者出现下肢血管舒张的问题,同时其阻滞平面也较难控制[4]。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是近年逐步在临床上开展的另一种麻醉方式,其能够在避免对交感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实施阻滞,加上操作时有神经刺激仪加以引导,因而能有效减轻对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刺激,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对于年龄偏高的股骨上段骨折患者非常适用,此外也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或合并症较多的患者的麻醉处理[5-6]。此次研究中,我们发现B 组患者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后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A 组基本相当,对运动神经的阻滞持续时间虽短于A 组,但对感觉神经的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 组,说明该麻醉方案用于股骨上段骨折患者的麻醉处理同样有较好的效果;但结合两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来看,B 组术时、术后5min 的生命体征明显更稳定,提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较腰硬联合麻醉对股骨上段骨折患者更具有适用性。

综上所述,对股骨上段骨折患者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阻滞效果较好,同时可尽量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腰丛运动神经持续时间
右美托咪定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胫腓骨骨折病人镇静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研究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探讨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危重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分析
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传出神经分几类?它们分别支配哪些脏器?
极寒与北极气压变动有关,持续时间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