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湿地现状与保护建议

2020-08-13丁月龙赵春子张洺也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吉林省区域

丁月龙, 赵春子, 张洺也

(延边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吉林 延吉 133300)

湿地是介于水生系统和陆地系统之间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缓解温室效应、促进碳循环、调蓄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保护与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吉林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尤为重视,积极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在湿地法治体系建设、保护管理体系等方面有了重要突破[1]。目前,吉林省已建立湿地保护区27个、湿地公园32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5%。虽然吉林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推进吉林省湿地保护工作,笔者对吉林省湿地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保护建议。

1 区域概况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40°52′~46°19′N,120°38′~131°19′E,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鸭绿江和图们江相望。吉林省位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年均气温2~6℃,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地区年降水量为800~1 600 mm,西部地区年降水量为200~400 mm。

省内有松花江水系、辽河水系、鸭绿江水系、图们江水系和绥芬河水系五大水系,其中松花江水系流域面积最广[2]。据《吉林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吉林省有一级流域2个、二级流域9个、三级流域12个[3],水利资源丰富。水资源东西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中西部地区水资源较匮乏[4]。

2 湿地现状

2.1 湿地类型及比重

吉林省湿地总面积和湿地种类占比较高,湿地总面积193.7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3%。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等五大类(表1)。各类湿地中,沼泽湿地的面积最大,为50.351 5万hm2;其次是湖泊湿地,为20.156 8万hm2,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最大,为14.4万hm2。

表1 吉林省主要湿地及面积

2.2 湿地分布

吉林省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分类体系,可将吉林省内湿地划分为五大类17型(表2)。吉林省地形单元复杂,地势整体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形态差异显著。因其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降水较多,河流丰富,水网较为密集,所以在地质地貌、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湿地在省内各类地形单元都有分布[5]。湿地整体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湿地面积比重较大,占吉林省湿地面积的68.9%。东部地区湿地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图们江流域。马琼芳等[6]《吉林省湿地资源价值组成分析》研究表明,东部地区湿地主要类型为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具代表性的湿地有图们江流域的敬信湿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部地区位于台地平原,湿地类型以人工湿地为主;西部地区属松嫩平原,湿地类型以湖泊湿地、沼泽化草甸为主,主要分布在镇赉、大安等6个市县,具代表性的湿地为向海自然保护区[7]。

表2 吉林省湿地类型与分布区域

2.3 湿地的区域差异

受气候、地形、水文、地质地貌等自然因子影响,省内湿地的区域差异程度较大。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地区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湿地分布随海拔变化而不同,湿地类型以森林沼泽湿地、泥炭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为主,原生湿地哈泥沼泽有丰富的泥炭资源,是东北地区泥炭层最厚的沼泽,野生资源丰富[8]。图们江流域河网密集,区域内湿地面积较小、分布较为零散。其中,敬信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生产力高,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对吉林省东部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9]。中部地区属台地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处于湿润向干旱的过渡地带,湿地类型以人工湿地为主,在长春、通化地区分布较多。西部地区地势低平,有多条河流汇聚到松嫩平原,由于整体区域的成土母质多为第四纪沉积物,河流向下侵蚀能力较弱,排水性较差[10],河流湿地与草原沼泽湿地分布普遍,向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湿地研究的重要基地[11]。

2.4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系统的复杂性和湿地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湿地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吉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吉林省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并且一些物种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湿地内有高等植物87科212属501种,野生动物21目58科313种[12]。

3 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由于吉林省近年来的人口快速增长,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湿地的开发力度也随之加大,湿地污染问题逐渐加重,以及一些不法分子对湿地的非法开垦[13],使得近年来吉林省湿地环境恶化。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等问题的加剧[14-15],湿地面积呈逐渐减少趋势,湿地植被急剧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洮南市和松原市,随着延边州内朝鲜族人口向韩国等地流动,使得州内大部分水田被搁置,原本大面积成片分布的水田,逐渐变为旱地或其他人工湿地[16];洮南市和松原市近年来在区域内河流上游修建水库,使得区域内湿地的补给水源受到干扰,湿地逐渐萎缩。

3.2 保护建议

3.2.1 加强立法和执法以及相关规划的制定 随着吉林省湿地保护工作的推进,部分法律条款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首先,湿地作为一个综合完整的生态系统,《吉林省湿地条例》将湿地各个要素下放到水利等众多部门管理,但是分散的部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很好地满足湿地保护的需求,导致各部门之间存在管理冲突。其次,现有条例对湿地的界定并不明确,使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与其他部门共同管理某一区域或某一区域无人管理的局面,导致在管理与保护工作中的协调性较差。必须通过加强立法,建立完整的保护管理机制,形成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框架,着力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政府职责以及行政执法主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湿地保护机制。将湿地的开发及保护列入政府规划,明确未来湿地保护方向,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湿地保护政策,将湿地保护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建立湿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合理协调农业发展等各种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和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3.2.2 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强湿地恢复工程建设 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科学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根据不同区域实施因地制宜的生态恢复工程[17];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人为破坏湿地的现象应引起重视,联合行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坚决遏制非法围垦、无序开发、乱占湿地等行为的发生。针对东部地区泥炭地破坏严重等问题,加强泥炭地恢复和综合治理力度,采取退耕还林还湿等措施,恢复泥炭地生态;针对西部地区因气候因素导致湿地周期性缺水的状况,章光新等[18]认为,应完善湿地生态长效补水机制,通过依靠区域内的河流湖泊,采取生态补水工程,减缓湿地面积萎缩趋势;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明确规定湿地核心区、缓冲区之间的界限,通过对湿地封育保护[19],尽量减少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引进适宜本土生长的植物物种,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3.2.3 加大湿地管理资金的投入,推进技术创新 吉林省湿地空间分布不均,类型复杂,湿地保护及管理工作实施难度大,资金需求量较大。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积极探索互惠互利共发展的湿地发展模式,激发湿地保护的经济活力,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湿地倾斜,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长期向好发展。王晶等[20]认为,要想将湿地保护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就必须依托省内高校及研究机构,多方面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依靠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湿地基础和关联学科的研究,拿出具有国内外研究意义的成果。并且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以防出现人才空洞。重视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建立湿地研究检测中心,划定湿地保护红线[21],密切观察湿地景观变化,及时为有关部门提供省内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为湿地保护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及科技支持。

3.2.4 加强相关宣传,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相关内容的宣传,依靠网络平台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将线上线下宣传有机结合,加大湿地保护教育宣传力度。成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加大对当地居民相关法律法规的科普力度,让人们了解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参与湿地保护,扩大湿地保护队伍,营造出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将湿地保护纳入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儿童的湿地保护意识,为将来的湿地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3.2.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深化湿地领域务实合作 为了更好地对湿地进行保护,唐占辉等[22]认为,应依托以向海湿地等对于国际具有重大生态意义的湿地,提升吉林省在国际湿地保护工作中的地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多边合作,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理论和资金,深入开展吉林省湿地保护工作。密切关注国际湿地研究新进展、新动态,为吉林省和国际湿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吉林省区域
登泰山
奔跑的小浪花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小区域、大发展
反腐
区域发展篇
“一带一路”下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