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庄的“红色革命文化记忆”
——以“抱犊崮革命根据地”为例

2020-08-13于淑欣王晓鹏仇玉珠

大众文艺 2020年14期
关键词:鲁南枣庄八路军

于淑欣 王晓鹏 仇玉珠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一、前言

(一)概述

枣庄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历史建筑遗址——抱犊崮抗日革命遗址,是现今山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最具考察价值的根据地建筑遗址,曾经是八路军在山东区域作战时最基本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等多个领导机关曾多次驻扎在抱犊山区,该山区亦有“山东小延安”之称,极具历史文化价值,使得抱犊崮这一革命圣地对于探究枣庄红色革命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八路军抱犊崮抗日根据地遗址群不仅为弘扬枣庄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平台,同时对探究枣庄地区革命时期的地域性建筑符号、建筑文化也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二)探究“抱犊崮革命根据地遗址”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对现存抱犊崮抗日根据地建筑遗址进行解读,探究其革命文化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传播枣庄红色革命文化,将红色文化引入生活,在探索学习革命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将枣庄革命时期的建筑语言进行提炼,形成枣庄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创建革命文化名城。

2.意义

八路军自诞生而来便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正面迎敌到反围剿,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种种行径无疑不展示出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坚强品格。其中,八路军115师毅然决然选择在抱犊崮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使其在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变迁中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艰苦历程,更是由于抱犊地区特有的地势、枣庄人民顽强的精神以及事态的发展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保留下来的经风霜雨露而屹立不倒的建筑遗迹,记载着党和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断斗争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秀文化。该建筑遗址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对研究枣庄市革命时期的建筑符号、建筑文化、地域特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对梳理枣庄红色革命文化脉络,创建革命文化名城将起到推动作用。

二、抱犊崮革命文化遗址

(一)遗址地址

抱犊崮革命根据地建筑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双山涧村,总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是政府指定的国防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山区内修建了主题为红色革命历史教育和培训,倡导爱国主义和进行群众党教育实践的纪念公园,建筑面积约为4600平方米,建有七个历史展馆、六个功能性场馆、广场、景观小品及一些服务设施。

(二)遗址背景

1934年起,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郭子化、张光中等同志游走在各行各业之间,以小商小贩等职业作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为日后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8年,在毛泽东同志全力推动下,八路军第115师全军转入山东境内,以鲁南山区作为指挥根据地开展抗日工作,值此之际,党组织派遣洪振海、王志胜同志于枣庄组建抗日武装队伍,于是便有了令敌军闻风丧胆的铁道游击队。1939年,面对敌人扫荡后鲁南地区复杂混乱的局面,八路军115师果断奋勇前进,东进支队在罗荣桓、陈光率领下,奋力挺进山亭区域的抱犊崮山区,开辟了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山东境内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并将指挥部设立在此指导党工作的进行。直到1945年今滕州的解放,战争才取得了全面胜利。

抱犊崮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第115师在山东抗战的关键性区域,加快了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步伐,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枣庄军民也作出了巨大牺牲,无数英豪先烈将生命永远镌刻在了这片土地,热忱的鲜血洒满了山坳,在烈士陵园中,仅登记在册的抗日革命烈士就有1118人。

(三)遗址现状

枣庄抱犊崮抗日根据地建筑遗址项目,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整体规划,是中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国家科学教育基地、国务院宣布的第二批抗日战争遗址和山东省政府命名的国防教育基地,建有纪念园,该项目将抗战红色文化、鲁南民俗文化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共分为两大主题区域。

一是历史展陈区域。该基地以抗日战争时期抱犊崮山村的古遗迹为基础,以枣庄山亭区人民奋勇抗敌、顽强拼搏的光荣革命历史为背景,以场景再现的手法重点展示出建筑遗址的文化价值。园内保存有七个历史展馆遗迹:115师的纪念馆、政治部、司令部、王麓水纪念馆、鲁南区党委、鲁南行署、鲁南军区;六个功能性场馆:抱犊崮剧社、八路军的抗日夜校、被服厂、枪械所、食堂、军粮作坊,旨在使人们置身于场所之中感受历史厚重感。

二是纪念教育区域,建有纪念碑、射击场和训练场。最令人震撼的无疑是竖立在园内高达19.39米的纪念碑,隐喻着八路军第115师在1939年挺进抱犊崮山区。碑体外形又被设计成两把近距离的钢炮,在视觉错乱下忽而像“八”字,忽而像“人”字,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八路军与鲁南人民联结在一起,意味着115师在抱犊崮山区扎根并与鲁南人民同进退、共作战的美好愿望。纪念碑前侧镶嵌有“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碑”、后侧则镶嵌着醒目的八个红色大字,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顶部装饰着五颗红色的星星,寓意着八路军和鲁南人民的革命友谊光辉将永远普照在抱犊崮山区(如图1)。

图1 纪念碑

抗战胜利已经70周年,幸而抱犊崮革命建筑遗址留存至今,可以为人们缅怀革命先辈找到灵魂寄托的地方,然有些革命旧址因在积年累月的风霜雨露中遭到破坏,或因部分村民改建而逐渐消亡,至今成了遗憾。

4.建筑特色

抱犊崮革命根据地建筑遗址位于枣庄山亭区域内,因而汇有山亭区的建筑语言,留存其房屋大多用石块、石板建筑而成,该地区建筑亦被当地人称为“石板房”村落。

早在1980年代,政府便计划将该村庄往山下进行迁移,但是由于村民们对于故居的眷恋,对乡土的不舍,因此仍然有200多户村民居住在山上不肯搬迁,这也造就了如今山东省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石板房建筑群落。

石板房形式简单、依山而建、古朴自然,因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建筑多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结果(如图2)。村民把取材便宜的石头、石条、石块、石板等原材料进行组合搭建,大都是采用石块垒砌房基,继而延伸至墙壁;石片或石板建造屋顶;石条砌成小路台;室内桌登、灶具、盆缸也全部取材于石料,极具文化价值。因其屋顶采用的是地域性材料——页岩薄石板,而当地居民又把这种薄石板称作为“薄石连”,这也就是别称“薄连房”的由来,不难想象,八路军115师便是在这样简陋又不失风情的房屋中一步步走向战争的胜利。

图2 石板房外墙

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当地村民对于古朴自然的石板房显然失去了兴趣,大多都成了无人居住的“空房”从而面临即将消失的命运,一些石制生活用品也成了民俗艺术赏品。这些濒临消失的石板房作为一种民居建筑艺术,是山亭区祖先创造的罕见的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着枣庄特有的地域文化。

三、结论

通过抱犊崮抗日遗址来重现这段红色革命的文化记忆,带给我们的除了感动,还有无数的思考。红色文化记忆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以抱犊崮革命根据地为例来展示家乡的红色革命文化,使红色文化记忆更加深入到脑海中,使革命的精神融入骨髓里,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枣庄地区特有的石板建筑为传承枣庄地区地域性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铭记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弘扬地域文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鲁南枣庄八路军
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 TOP100榜单公布 鲁南制药全球排名59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中国品牌日 从商标中发现鲁南力量!
女子存入银行一百万五年后仅剩一元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绿洲》读者见面会在山东枣庄、临沂举办
The grand Chinese ritual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八路军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