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清代官员服饰中的视觉语言
2020-08-13熊钟玮
熊钟玮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一、从符号学理论到服饰
服饰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存在映射出的是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支持。中国古代官员的服饰纹样丰富,不同的纹样传达出的涵义有所不同,同时代表了背后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状况。
(一)符号与符号学
一定的对象指代一定的事物,称为符号。这是因为主体将可通过视听所感知的对象与某种事物建立合理、密切的联系。当这种规则被一群集体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共识,进而成为这个集体的公共约定时,这个对象就成为代表这个事物的符号。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探寻符号之间以及符号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所有代表某种意义的符号中,朗格曾经指出当符号代表某种意义,名称作为符号形式出现时,它首先指向的并不是该符号所代表的某个具体的物本身,而是指向有关这类物的抽象概念,然后从抽象的概念转而指向某个具体的物。
(二)等级符号的载体——服饰
服饰在古代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祭祀、朝会和出征等不同的场合都会有相对应的不同服饰,上自天子,下至臣民不同的等级也都有相应的官阶服饰。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服饰系统具有“礼制突出”的特点。服饰作为划分尊卑等级的一种功能体现,每层阶级之间划分明确,不允许出现“逾越”的现象。服饰作为阶级符号的载体是中国古代社会不同身份和等级区别的鲜明标志。
二、服饰文化的视觉语言表达
清朝统治者通过各项措施加强封建王权,在礼仪方面更是要加强权利的象征,而服饰作为礼仪的一种,带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符号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既有一种统一的制度来稳定社会,同时又能分辨出制度里的尊卑等级。
补子作为明清时期的官服在前胸或后背上缝制的圆形或方形织物。补子的纹样具有丰富性,采用对称性构图、匀称性空间分布,通常上方以太阳、云朵的纹样象征着天空,下方以山石、海浪的纹样象征着大地。位于正中间的则是代表着不同官阶的兽类动物,这些动物的朝向大多是向着太阳或者火珠纹,这是因为中国古代通常以“天”来寓意天子,表达“君权神授”这一理念。加强了“君权”“神权”的思想,显示了古代中国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一)顶戴花翎与等级尊卑
顶戴是官员的冠饰,指的是帽子上的顶珠。官员等级的不同,顶珠质料和颜色各有不同。雍正八年后变更了官员冠顶制度,将顶戴的宝石替换成玻璃材质。从一品到七品由红色、蓝色、白色和金色的明玻璃或涅玻璃来进行品级区分。
花翎指的是帽子上的装饰品。翎羽分为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指的是带有“眼”的孔雀翎,在翎的尾端,一般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三种,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六品以下者佩戴蓝翎。翎羽安插在顶珠之下的翎管中,翎管大概两寸长短,大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
顶戴花翎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地形成了统一的制度,可以通过衣冠对其职位进行大概的辨认,这就达到了传达信息的目的。
(二)以章定尊卑
只有天子的服章数为十二因为十二在中国古代为天之大数,彰显出天子极尊的社会地位。十二章是用于中国古代祭服上的纹样图案,服饰上纹样的种类和数量是用来区分君与臣的身份等级的重要凭证。地位越高,可用的数量越多,与之相反地位越低,可用的数量越少。明朝之前可根据君臣所用十二章的数量来分辨等级官阶等级,若君臣所用章数相同时,通过重复服章的方式来对皇权进行保障。明朝时冕服被废,清朝将十二章成为皇帝专用的纹饰用于朝服之上。十二章所具有的维护等级秩序的功能日益增强。
纹样(图1)从高到低分别指的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样包含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日、月、星辰代表光耀大地,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群山,寓意着帝王稳定八方。龙,象征帝王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的“文采昭著”。宗彝,作为古代的一对祭祀器皿,绣虎纹和蜼(一种长尾猿)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高洁。火,象征帝王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重视农业,带领着人民喜获丰收。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图1 十二章纹样选自《中国古代服饰史》
人们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获得自己的感受,然后对该事物的特征进行高度的概况和提炼。观物取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十二章的纹样是将一些美好、幸福的含义经过合理的整合,与当时古代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传说、人们使用的器皿或者是大自然中的事物之间找到它们相同的一些共性。这些共性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以这些符号作为载体。十二章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等级的划分并用于不同的品阶,但在清朝,十二章作为仅有天子才能使用的纹样。表现的是对于皇权的集中与稳固。
(三)飞禽走兽分文武
补服在清朝又称为“补子”,补子上的不同禽畜代表了不同的等级(图2)。服饰中的纹样作为区分官员等级是中国古代政治外在的直观体现。
图2 清朝文官补子选自《清代冠制与服饰》
文官官员的服饰中一品用仙鹤,仙鹤在禽类中的地位仅次于凤凰,寓意长寿;二品锦鸡,锦鸡是前程似锦愿望的化身,寓意官运亨通;三品孔雀,大贤大德、吉祥富贵;四品云雁,云雁也就是大雁,迁徙的时候飞行有序,代表了文明礼仪;五品白鹇,是忠诚高雅的标志;六品鹭鸶,寓意廉洁守法;七品鸂鶒,象征坚贞衷心;八品鹌鹑,取其鹌字音,寓意平安;九品练雀,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在武官官员的服饰中一品麒麟,麒麟为仁兽,象征统领仁义之师;二品狮,象征武力和权威;三品豹,豹子身形矫健,毫不张扬,象征君子的品德;四品虎,古代勇猛之士被称为“虎士”,象征威猛;五品熊,体形高大威猛,取其阳刚之意;六品彪,彪是一种凶悍残暴的猛兽,取其对敌凶狠之意;七品、八品犀牛,象征兵器犀利;九品海马,传说这种神兽能水陆双行,取其在水陆皆可勇猛杀敌之意。
三、能指与所指
符号学中的符号必须包含能指和所指两层内容,即表现层面和抽象的内容层面,“能指”代表的表现层面包含符号的形式或者表象;“所指”包含的是不可感的内容层面。在符号学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类对符号的创造,符号按一定的规则构成系列就形成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表达。使得符号形式具有对应的符号内容。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象征性符号,知识性符号和图像符号是最具代表的符号类型。清朝官服纹样的设计属于象征性符号。象征符号是通过参照模仿对象的特征,进行图像的重构形成全新的形式。这种形象具有直观性,容易引起群众的心理共鸣,是长时间的社会群体思维同化的结果。
这些符号与其主体之间虽无必然的联系,但群体赋予其含义。比如武官所传达的符号都是具有一定威慑力、攻击性强的动物,虎、豹、狮这些猛兽在大自然中都是有攻击性的,强悍并且不容易被打到。而武将们在外征战就是需要有这种勇猛的气概。图像符号的隐喻性在于抽象概念的提取可以指代某种思想观念进而间接表达被指物。这种符号成立的原因,在于诠释者所在的社会背景即社会的规范或约定。
纹样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视觉图形单独存在的,当以服饰作为载体出现的时候更多的代表的不是服饰的实用性而是一种等级的识别,对于权力的划分等等。通过不同朝代的规则划分,可以了解其阶段历史下的政治生活。在这些符号含义的演变中,我们也可以侧面的了解到当时的一种文化背景。所以符号的传达具有深层次的意义,透过这些意义,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风俗等。
四、总结
服饰在政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服饰上的不同纹样是区别官阶大小的重要凭证。补子上的纹样来区分阶级尊卑这一含义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我们只有着力于研究这些符号的表现,挖掘其传达的深层次“所指”的含义,才能更加的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符号学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不同的学科上都会有所体现,这也正是其跨学科的特点。中国符号学应该贯通古今,汲取人文学科各领域的知识,将符号学的领域扩大扩宽。从而更好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