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活”起来
——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2020-08-13胡倩
文_胡倩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的学前儿童来说,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说,幼儿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游戏活动,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完成的。
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环境和材料,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帮助儿童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还要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和良好态度,并使幼儿掌握数学方法。
第一,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数学认知部分提出的第一条目标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凸显了其重视生活中的数学的教育取向。
幼儿的数学知识大量来源于实际生活,比如,每天乘坐电梯,电梯有多少层,到多少层停 ;在吃早点饼干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只能吃一块夹心饼干;每天喝的牛奶,上面也有量的标注;分发午餐的碗筷时,幼儿自己要数一数拿多少……这些生活中的数学虽然不是正式的学习经验,但是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数学经验,同时也为幼儿尝试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抽象的数学内容应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可以让幼儿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在小班幼儿认识圆形的数学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寻找并发现身边圆形的物体;在区分方位的活动中,可以让幼儿结合娃娃家的物品摆放,表述“娃娃躺在床铺的上面”“电话在橱柜的上面”“鞋子在床铺的下面”。
在一次数学活动中,目标之一是学会用多种方式数数,如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等。在导入环节,我就请幼儿们玩一玩手指游戏,幼儿们边玩边数自己的手指头。他们自然地一个一个地数手指头,数出来有十个。
我接着问道:“那么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呢?”
“一只手五个手指头,一共十个。”
这样一来,幼儿们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五个五个数的概念。
在活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让幼儿们试着数一数鞋架上的靴子一共有几只。幼儿们经过活动中习得的两个两个数的方式,很快就把靴子数对了。这就是最简单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总之,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要树立“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的基本观点,贯彻落实“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的原则。
第二,手脚耳目,多途径感受和学习。从幼儿数学教学的策略来说,数学思维很抽象,可以借助手脚耳目来学习,不局限于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在实物、图像和符号之间转换。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活动中要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幼儿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教师一味地说,幼儿其实并不懂得其中的核心经验,只有让幼儿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起到“学”与“教”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巧用表征,化抽象为具体。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早期的数学概念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所获得的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教师在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运用多种表征手段,如在学习“4”的含义时,教师可以提供4辆玩具小汽车、有4辆小汽车的图片、数字4和4个点的符号。用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幼儿在实物、图像和符号之间转换,使其更好地理解“4”这一数字概念。又如,在认识“3”的含义时,可以开展让幼儿听3次声音取出3个物体和从箱子里拿出3个乒乓球等活动,让幼儿理解“3”的含义。
其次,循序演进,善用数学语言。数学学习既要动手操作,也需要数学语言支持。数学知识是严谨的,在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教师数学语言的素养及习惯对于幼儿的数学意识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教师问“水果店里的水果是怎样摆放的?”,引导幼儿思考后去分类摆放。在第二次进货时说,“这次进货请你讲一句话:2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就是3个苹果。”教师运用填空式的句式让幼儿说,让能力强一些、语言表达较完整的幼儿先说,再让其他幼儿跟着说。随后教师问幼儿:“你们觉得这句话长吗?怎样才能说得简短些呢?”于是,就有幼儿说:“2添上1就是3”,让幼儿明白要说得更短些、更精练些。
最后,潜移默化,渗透生活环节。善于去发现和把握真实的、蕴含在生活环节和各类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及数学教育契机。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数学,比如在餐前准备活动中,可以通过小值日生发放毛巾,引导小值日生来点一下小组的人数。有的小值日生往往只顾着点座位上的同伴而忘记了算自己,当他去拿毛巾时,我并没有急于去纠正,而是尽可能地让他按自己数的人数去拿,当他把餐具分到最后发现自己没有时就明白了,下一次,小值日生就学会先从自己点起,防止自己再次遗忘。教师通过这一日常的锻炼,培养了幼儿的计数能力。在饮水环节中,我们常常会让幼儿接半杯水,喝完可以再接一次。这么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幼儿端水时洒出来,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幼儿多次对水量进行感知和计算。半杯水到底有多少,在饮水之前,我拿了两个一样大的透明杯子进行示范并引导幼儿讨论,半杯水大概在杯子的什么位置,然后用两个杯子同时接半杯,最后倒在一个杯子中,在引导中帮助幼儿感知量。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数学比老师生硬地教授知识更能接受。
第三,创造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教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二是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四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数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测试(虽然已经是游戏化的、卡通化的)不可避免,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正误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幼儿对本次教学概念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然而这些测试容易忽略幼儿真实的理解水平。
与幼儿进行丰富的探讨,即有质量的师幼对话、幼幼对话,能让幼儿有机会去创造和检验理论,这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教学活动课堂成为一个自由、平等、轻松、活跃的场所,让幼儿真正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和把握蕴含在生活环节和各类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教育契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幼儿回到生活,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幼儿多途径利用手脚耳目充分地操作、体验和建构,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和其他人用数学语言进行清楚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让教室成为大家乐于分享、探讨的场所。让幼儿在“活”的数学中,走进数学,喜欢数学,应用数学。